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200991127) 作品数:6 被引量:42 H指数:3 相关作者: 邱枫 吴永梅 陈世耀 毛於安 苟冬梅 更多>> 相关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复旦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色素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13年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第二大好发肿瘤,早期肿瘤的预后较好,晚期肿瘤愈后较差,因此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成为了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方法,其中前者被认为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普通内镜下病变黏膜表现不典型、活检靶点不准确及内镜医师的个人经验等因素而难以确诊,易造成漏诊、误诊,普通内镜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 时然然 邱枫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诊断 染色内镜 色素内镜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早期肿瘤 热休克蛋白27在常见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s,HSPs)在人常见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消化道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27在Barrett食管(Barrett'esophageal)、食管贲门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the esophagus and Cardia)、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AG and H-IN)、胃窦腺癌、结肠息肉(Colonic polyps)、结肠腺癌(Colonic adenocarcinoma)组织中表达.结果HSP27阳性表达率在Barrett食管68.2%、食管贲门部腺癌91.7%(P<0.05);浅表性胃炎17.9%(P<0.05)、CAG and H-IN47.1%、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P<0.05);结肠息肉84%、结肠腺癌96%(P<0.05)。结论:HSP27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可作为消化道肿瘤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吴永梅 居来提 靳瑜 邱枫 王君 苟冬梅 吴英杰关键词:热休克蛋白27 消化道 癌前病变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12年 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也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死于消化道肿瘤的病人高达数百万.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治疗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近年来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从单纯的检查诊断进入到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时期。由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发展而来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病变如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中。 吴永梅 王君 邱枫 苟冬梅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早期癌 消化道病变 主要死因 胃肠通过时间测定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胃肠通过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73例糖尿病伴便秘及腹泻患者的胃肠通过时间(GITT),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测定口-盲通过时间(OCTT)。结果糖尿病伴便秘患者液体排空时间(OCTT)为(114.7±19.6)h,其中异常占27.1%(28/103),延长占18.4%(19/103),缩短占8.7%(9/103);糖尿病伴腹泻患者液体排空时间(OCTT)为(110.5±15.6)h,其中异常占22.8%(16/70),10例OCTT缩短,6例OCTT延长。糖尿病患者TGITT异常占67.05%(116/173),结肠通过时间异常占33.53%(58/173)。结论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胃肠通过时间简单易于操作;对糖尿病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诊治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张海峰 杨清 毛於安关键词:胃肠通过时间 胃肠功能紊乱 糖尿病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2013年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马桂芬 缪青 刘以梅 陈世耀关键词:胃癌 共培养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杜萍 丁黎葭 马丽黎 陈世耀 练晶晶 邱枫 吴永梅 毛於安 姚礼庆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