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2012-1-008)

作品数:16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但炜谢延风石全红詹彦熊伟茗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都市卫生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癫痫
  • 11篇脑电
  • 9篇电图
  • 9篇脑电图
  • 6篇皮层
  • 6篇皮层脑电
  • 5篇致痫
  • 5篇致痫灶
  • 5篇皮层脑电图
  • 5篇痫灶
  • 4篇肿瘤
  • 4篇继发
  • 4篇继发性
  • 4篇继发性癫痫
  • 3篇动态脑电
  • 3篇动态脑电图
  • 3篇术后
  • 3篇头皮
  • 3篇幕上肿瘤
  • 3篇继发癫痫

机构

  • 16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成都市第三人...

作者

  • 16篇但炜
  • 14篇石全红
  • 14篇谢延风
  • 12篇詹彦
  • 5篇胡铁弋
  • 5篇熊伟茗
  • 5篇王刚
  • 4篇孙晓川
  • 3篇王超
  • 3篇周超
  • 3篇孙超
  • 2篇方升
  • 2篇李欣
  • 1篇姜代芬
  • 1篇钟光宇
  • 1篇陆波
  • 1篇姜代分
  • 1篇唐晓宁
  • 1篇周泽芳

传媒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中皮层脑电残余痫样放电与术后癫痫发作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 G)残余痫样放电类型[棘波、ripple、fast ripple(FR)]及残余量,探讨其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71例经切除性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5年,选取病灶切除后最后1次监测1 min无干扰ECo G数据。根据各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分别分析残余棘波(1-40 Hz,棘波组)、ripple(80-250 Hz,R组)和FR(〉250-500 Hz,FR组)3组指标,根据各组内患者残余事件有无分为阳性(+)和阴性(-)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人数;并统计各组残余事件的出现量,探讨各类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及数量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随访(2.3±1.5)年,术后癫痫控制(EngelⅠa)45例,术后癫痫发作(EngelⅠb-Ⅳ)26例。各残余事件组中,FR(+)患者术后癫痫发生显著高于FR(-)患者(12/17 vs 14/54,P〈0.01),残余FR对术后癫痫发作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70.59%;且术后癫痫发作患者平均FR数量显著高于术后癫痫控制患者[(7.62±1.19)vs(5.24±1.30),P〈0.01]。棘波组和R组中癫痫控制与癫痫发作患者在残余事件类型及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ECo G残余的FR可能是术后癫痫发作的电生理标识,且残余FR量较高时与术后癫痫发作关系更为密切。
周超但炜王刚张兆斯詹彦石全红谢延风
关键词:棘波高频振荡癫痫手术后并发症
难治性癫痫患者全面性抽搐发作后全面脑电抑制相关的临床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全面性抽搐发作(generalized convulsive seizures,GCS)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资料,探讨影响发作后全面脑电抑制(postictal generalized EEG suppression,PGES)发生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9月至2015年7月就诊的5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96次GCS的临床和视频脑电资料。比较PGES(+)与PGES(-)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致痫灶部位和GCS的发作频率、症状类型、持续时间、觉醒状态、吸氧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影响PGES发生的临床因素。结果 24例(42.1%)患者36次(37.5%)GCS后出现PGES,持续(45.4±38.5)s。颞叶癫痫比颞叶外癫痫PGES出现率高(70.6%vs 26.7%,P=0.03);PGES的出现率在双侧对称强直伸展型GCS中比单纯阵挛型GCS和不对称强直型GCS高(48.2%vs 13.3%vs 28.0%,P=0.02);在睡眠中发作比清醒中高(47.1%vs 26.7%,P=0.04);在发作后朦胧静止状态比自由活动状态高(45.6%vs 0,P<0.01);在发作后早期吸氧比不吸氧低(20.6%vs 46.8%,P=0.01)。PGES(+)的发作比PGES(-)的发作平均强直持续时间长[(10.7±6.6)vs(7.7±2.1)s,P=0.03],而性别、年龄、病因、GCS发作频率与PGES的发生没有关联(P>0.05)。结论颞叶癫痫、双侧对称强直伸展型GCS、睡眠中发作和发作后朦胧静止状态更易出现PGES,而发作后早期吸氧可降低PGES的发生。
周超但炜王刚张兆斯谢延风石全红詹彦
关键词:癫痫
高频振荡对致痫灶定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癫痫(epilepsy)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刻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国内有近1000万癫痫患者。在癫痫的临床诊疗中,脑电图(EEG)检查必不可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沿用棘波作为致痫灶的电生理标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高频振荡(HFOs)作为癫痫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的潜在生物标识,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明:高频振荡与致痫灶(EZ)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运用其定位致痫灶,还有研究发现其可反映癫痫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并可协助检测癫痫的易感性及癫痫发作开始的预测等。本文主要围绕高频振荡的定义、采集及分析,发作期与发作间期高频振荡,以及高频振荡与致痫灶及手术预后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简要综述如下。
练欢但炜谢延风石全红詹彦孙晓川
关键词:高频振荡致痫灶癫痫
幕上肿瘤周围皮层脑电特征、病理改变与癫痫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脑电表现特征及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36例伴癫痫发作的非功能区幕上肿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组织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结果:(1)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特点以间隙性多棘波最多,有14例(38.89%);其次分别为持续出现单个棘波;广泛棘尖波节律。(2)病理特点:36例试验组痫样放电皮层脑组织病理改变以不可逆改变胶质瘤细胞和单纯胶质细胞增生为主,共21例(58.33%)。30例对照组中仅7例(23.3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与病理结果比较:持续性单个棘波,主要见于不可逆改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性多棘波、广泛性高幅夹波节律可见于2组中,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肿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波型表现以持续出现单个棘波为主;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持续性棘波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周泽芳但炜熊伟茗胡铁弋王超谢延风石全红
关键词:幕上肿瘤继发性癫痫皮层脑电图
难治性颞叶癫痫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与致痫病变的关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难治性颞叶癫痫(intractable temporal lobe epilepsy,ITLE)患者头皮脑电发作起始形式,并探讨其与致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45例ITLE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其172次临床发作的视频脑电图资料,所有病例行切除性癫痫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评估均为EngelⅠ级。根据术前MRI所示致痫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和颞叶新皮层癫痫(neocortic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NTLE);术后病检可见6种不同病理类型。对发作期脑电起始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各种起始形式在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致痫病变的出现差异,探讨不同发作起始形式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结果 (1)45例患者172次临床发作期脑电中有明显起始形式157次,包括低幅快活动(low-voltage fast activity,LVFA)57次(36.3%),θ节律35次(22.3%),δ活动31次(19.7%),尖波活动20次(12.7%),低中幅多棘波14次(8.9%)。157次发作期脑电中局灶性起源103次(65.6%),LVFA占49次(47.6%),LVFA的定位率明显高于其他起始形式(P<0.01)。(2)5种起始形式均可见于MTLE和NTLE,LVFA在NTLE的出现率明显高于MTLE(P<0.01),慢活动(θ节律及δ活动)在MTLE的出现率高于NTLE(P<0.05),尖波活动及低中幅多棘波在不同部位的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种起始形式可见于不同性质的致痫病变,θ节律在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其他病变类型(P<0.05)。结论 ITLE发作期头皮脑电起始形式中LVFA有较好定位价值,θ节律对HS具有提示意义。
陶园但炜周超孙超谢延风石全红詹彦
关键词:难治性颞叶癫痫
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诱发癫痫发作1例被引量:3
2021年
直接皮层电刺激(direct electrical cortical stimulation,DCS)被广泛用于术前或术中功能区皮层定位,是脑功能区病变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DCS行功能区定位时,可诱发后放电(afterdischarges,ADs)甚至癫痫发作。ADs会影响功能区定位结果准确性,而术中癫痫发作对患者及术者身心均会产生极大影响。
梁新宜练欢李欣姜代芬但炜
关键词:癫痫胶质瘤功能区定位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头皮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前期高频振荡波(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出现量与棘尖波数量的关系及在病灶周围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HFOs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47例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共131次癫痫发作的视频脑电图。根据发作间期棘尖波的出现量将患者分为3组:大量组(A组)、中量组(B组)、少量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HFOs(Gama、Ripples)的出现量;根据棘尖波出现部位与病灶位置的关系将导联分为病灶区组(D)和非病灶区组(E),比较2组中HFOs的出现量,并分析棘尖波、HFOs在病灶区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发作前期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棘尖波和HFOs的出现率。结果 1 A、B、C 3组中棘尖波数量越大的组HFOs的出现量亦越大(P<0.05)。2D组中HFOs的出现量大于E组(P<0.05);病灶区内棘尖波的敏感性高于HFOs,但特异性小于HFOs(P<0.05)。3发作前期SOZ导联内HFOs的出现率(47.4%,37/78)高于棘尖波(29.5%,23/78,P<0.05)。结论棘尖波联合头皮HFOs能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
王刚蒋涛但炜胡铁弋谢延风石全红詹彦
关键词:致痫灶
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术中镇静药物对皮层脑电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不同镇静方案对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 G)的影响,探讨癫痫外科手术镇静药物的用法。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100例伴癫痫发作的颅内肿瘤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A组: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予1%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80±0.2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1μg/(kg·h),间断应用罗库溴铵。ECo G监测(监测1)前约10 min停泵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浓度控制在0.5 MAC以下。B组: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代替丙泊酚,其余同A组;C组:ECo G监测前不停泵丙泊酚,其余同A组;D组:监测时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MAC在0.5~1.0之间,其余同A组。病灶切除后行第2次ECo G监测(监测2),统计分析各组ECo G监测中暴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BS)发生数。结果 1A、B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B组(P〈0.05);2A、C组间比较,BS发生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D组(P〈0.05);4监测2中仅B组有1例患者出现BS,在13例术中唤醒的患者静脉推注丙泊酚时,12例(92.31%)出现了BS。结论在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中推荐的镇静方案是:麻醉诱导予以丙泊酚(2 mg/kg)静脉推注,维持镇静采用1%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静脉泵入,ECo G监测前10~15 min停用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5 MAC之下,以减少其对ECo G的影响。
胡铁弋但炜熊伟茗谢延风石全红詹彦王刚陆波唐晓宁
关键词:皮层脑电图
丙泊酚对癫痫发作患者致痫灶激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静脉推注丙泊酚对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波形的影响,探究其对幕上肿瘤伴癫痫患者致痫灶脑电活动的激化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60例幕上肿瘤伴癫痫发作患者为试验组,不伴癫痫发作的无皮质侵犯的深部肿瘤及动脉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硬脑膜切开后,停用丙泊酚10~15 min,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控制在0.3~0.4,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控制在40~60,于术区行ECoG监测,于癫痫波明显处做标记,待脑电背景恢复后推注丙泊酚(0.1 mg/kg),以丙泊酚推注前2 min(时段A)与推注后至暴发抑制现象前(时段B)之间为自身对照比较的2个时间段,定量、定性比较各组ECoG癫痫波的变化。病灶切除后,术中麻醉重复上述过程,对试验组非功能区致痫灶行皮层切除或热凝癫痫波(处理组),对功能区致痫灶暂不处理(非处理组)。术后随访20~24个月,比较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晚期癫痫控制率。结果①硬脑膜切开后,试验组推注丙泊酚前后(时段A与B)棘波定量分析:棘波波幅分别为(347±30)、(479±27)μV,波幅增长幅度为1.2~1.6倍;棘波频率分别为(31±6)、(44±7)Hz,频率增加1.0~2.0倍;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棘波量化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棘波定性比较:静推丙泊酚后,试验组棘波增强率为95.00%(57/60),对照组仅为10.00%(4/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9,P<0.05)。②随访结果:处理组术后早期癫痫发作5例(13.89%,5/36),非处理组术后早期癫痫发作9例(42.86%,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P<0.05)。晚期癫痫控制率:处理组与非处理组分别为88.89%(EngelⅠ~Ⅱ级,32/36)及61.90%(EngelⅠ~Ⅱ级,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P<0.05)。结论小剂量静推丙泊酚对幕上肿瘤伴癫痫发作�
熊伟茗但炜王超胡铁弋谢延风石全红
关键词:丙泊酚皮层脑电图幕上肿瘤继发性癫痫激化
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皮层脑电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28例首次以癫痫发作入院的非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行肿瘤切除+痫样放电切除术。将切除有癫痫样放电的脑皮质作为试验组,无痫样放电的显微镜下显示肿瘤周边正常的哑区组织(胶质瘤切除附带)或内减压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及试验组ECoG波型特点。结果①病理特点:28例试验组中15例(53.57%)发现胶质瘤细胞,7例(25.00%)单纯胶质细胞增生,6例(21.43%)患者示脑组织充血水肿。13例对照组中3例(23.08%)出现胶质细胞增生,6例(46.15%)单纯充血水肿,4例(30.77%)为正常脑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胶质瘤或胶质增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ECoG波型特点:试验组28例中22例术后病检显示胶质瘤或胶质增生者,ECoG显示17例(77.27%)为反复出现的单个极高幅棘波、多棘慢波,5例(22.72%)为高幅尖波节律;6例脑组织充血水肿者ECoG显示1例(16.67%)为高幅尖波节律,4例(66.67%)呈多灶性间隙性成簇出现的中高幅多棘波/多棘尖波,1例(16.67%)为散在于背景中单个棘尖波/棘尖慢波。结论幕上胶质瘤继发癫痫患者ECoG异常放电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多表现为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瘤周围ECoG反复出现极高幅棘波、棘尖波和尖波节律放电的脑皮质区应积极处理。
方升熊伟茗但炜王超詹彦谢延风石全红
关键词:皮层脑电图幕上胶质瘤继发性癫痫病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