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3LZUJBWZY017)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顺安家琪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中唐
  • 3篇文儒
  • 2篇诗史
  • 2篇诗史互证
  • 2篇诗史研究
  • 2篇诗文
  • 2篇区隔
  • 2篇自我
  • 2篇记忆
  • 2篇兼及
  • 2篇陈寅恪
  • 1篇典范
  • 1篇修身
  • 1篇山水
  • 1篇社会关系
  • 1篇审视
  • 1篇生存境遇
  • 1篇诗风
  • 1篇史学
  • 1篇取象

机构

  • 8篇安徽师范大学
  • 8篇兰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8篇刘顺
  • 1篇安家琪

传媒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8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陈寅恪“诗史互证”论析——兼及“诗史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诗史互证"是史家陈寅恪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但在当下的"诗史"研究范式主导之下,"诗史互证"仅被视为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而较少注意到"诗史互证"的系统与深密。由此,相关公案的解读也存有另作新解的空间。当下的"诗史"研究虽成果甚多,但所关注者主要为"史"对诗的影响,而甚少留意"诗"对于史的反冲,以及由此产生的连带效应,此一点即允为佳作的《中国"诗史"传统》亦莫能外。
刘顺
关键词:陈寅恪诗史互证民族史学
回向自我:中唐文儒的危机应对与儒学转型被引量:2
2013年
中唐文儒应对时代危机的理论运思,打破了盛唐之时的思想沉闷,在王权失坠、礼学退潮的趋势之下,文儒以"回向自我"为理论革新的起点,重新思考确立"华夷"边界、稳定"华夏"之族群内涵及由修身而及家国天下的可能性,并最终展现出修身与及物两大面向兼顾而各有侧重的局面。在此过程中,韩愈首倡的"道统"意识日益凸显,而《孟子》之影响亦逐步增大。因为中唐文儒在心性、性情、群己以及生死诸问题上的深度运思,中唐的思想也由此呈现出新局面。
刘顺
关键词:自我修身
情深兴远:张说、张九龄山水感兴诗风论略
2013年
张说、张九龄为有唐文学由初入盛的关键人物,考其诗作,以"情深兴远"之山水感兴诗尤足为其诗风之代表。二张贬谪期间得江山之助,思苦、情深而不失士人之本怀,且一出于雅怨不失正而善于取象,可为孔颖达"兴必取象"诗论之实践,对于盛唐诗坛影响甚巨。
刘顺
空间的区隔与重建:儒学转型下的韩愈
2012年
中唐是危机四伏的时代,也是数代文儒探索应对之方、回应危机并推动儒学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排佛攘老,倡夷夏之大防、明社会之伦常,并作勾连内在心性与外在天下家国为一体的历史使命之下,如何构建身心一如的儒者形象,即在不同的空间区隔中安顿身心而不忘儒者情怀也成为韩愈为代表的中唐文儒能否真正应对挑战的重要标尺。以近世儒家所念兹在兹的一体之仁的孔颜之乐观之,化思想于生命,达亦如之、穷亦如之的儒者自期,昌黎尚所差有间,他是个醒者,又是个常同与士人的醉者。
刘顺
关键词:区隔社会关系
个体记忆与文化生产:柳宗元的南方生活——以诗文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3
2013年
个体记忆是铭刻在身体之上的印记,也是个体理解的心理构图。对于柳宗元来说,记忆是个体的身份认同,是理解南方的意义框架,也是南方生命活动的重要参照。南方的14年是柳宗元移植北方记忆,同时也是在与南方的本土记忆和本土问题的碰撞中更新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复制与增值中,柳宗元赋予了南方山水以独特的人文意义,而自身也最终成为南方记忆的组成部分,进入后人的追忆之中。
刘顺
关键词:个体记忆文化生产区隔
典范的变改:中唐文儒历史记忆之书写
2013年
中唐的社会巨变,深度影响了唐人对于华夷之辨的感受与认识,在被动的危机应对中,原有作为典范的历史人物、事件与制度以及对于历史记忆本身的理解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民族关系而言,"王化无外"的早期心态被"此疆彼界"所取代;自政治取向而言,"唐尧虞舜"的理念为"汉武太宗"的近代故事取代;自历史记忆方式言,"音读注疏"被"典章义理"所取代,伴随此种变化而生的乃为中唐人对于自我与群体的定位与预期的变化,而此过程的完成则至两宋方告一段落。
刘顺
关键词:历史记忆典范
中唐文儒的诗文新变被引量:3
2013年
中唐的历史变局,推进了天人关系的理论思考,并逐步颠覆了盛唐诗文书写中"心物同一"的体验模式,书写者成为"造化"的打量者与参与者,其与世界的和谐至此打破,怪奇、晃动的世界成为中唐文儒生存体验书写的重要意象、日常的世界被频繁书写。与此同时,为确立儒学的核心价值,"言尽意"的坚持则为必然之途。影响所及,中唐诗文中尚议论、言求其尽、象求其确的理论与实践之尝试触处可见。此外,因中唐的时局变动所产生的连带效应,诗文兼擅的"通才"成为文儒的典范。
刘顺
关键词:中唐文儒
白居易涉梦诗探析
2013年
白居易的涉梦诗创作贯穿其生命后四十年终始,其中既包括对"有梦"之详细述说,亦包含对"无梦"的书写。乐天对梦境的着意关注,实为对自我生存境遇的不断打量。其对展现日常生活之梦的述说,是以想象之乐纾解现实之忧的尝试;其"无梦"之作,则是对中年生存境遇之困蹇所引发之悲凉无奈生存体验的传达与暮年屡经浮沉、洞悉世事后对安静闲适之生命境界的标举和慕求。
安家琪
关键词:生存境遇自我审视
论陈寅恪的“诗史互证”兼及“诗史研究”之问题
<正>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之说及其所引发之学术公案,论者甚夥,似已题无剩意,然据张晖先生《中国"诗史"传统》附录,按图索骥,诸贤之研究,似甚少有勾连寅恪先生之史学旨趣与方法意识为一,并予"诗史互证"所隐含之理论空间以适...
刘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