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69003)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程在全黄兴奇吴成军杨明挚钱君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野生
  • 8篇野生稻
  • 3篇基因
  • 2篇云南野生稻
  • 2篇同源
  • 2篇同源序列
  • 2篇普通野生稻
  • 2篇离体
  • 1篇序列同源性
  • 1篇药用
  • 1篇药用野生稻
  • 1篇叶枯病
  • 1篇英文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濒危
  • 1篇珍稀濒危植物
  • 1篇植物
  • 1篇生态群
  • 1篇同源性
  • 1篇染色体

机构

  • 9篇云南省农业科...
  • 4篇云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菏泽学院

作者

  • 9篇程在全
  • 7篇黄兴奇
  • 6篇吴成军
  • 4篇钱君
  • 4篇王玲仙
  • 4篇杨明挚
  • 2篇刘继梅
  • 2篇陈善娜
  • 2篇丁玉梅
  • 1篇姚春馨
  • 1篇尹梅
  • 1篇殷富有
  • 1篇史冬燕
  • 1篇孙一丁
  • 1篇张义正
  • 1篇徐玲玲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与分...
  • 1篇全国“植物生...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s),细菌人工染色体(BACs),噬菌体P1衍生的人工染色体(P1 s),细菌人工染色体双元载体(B IBACs),具有转化能力的载体系统(TACs),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MACs)和人工游离基因染色体(HAECs)等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是近年来不断发展起来的DNA克隆载体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在生物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表达与调控,定位与分离以及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细菌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BACs)的结构,功能及发展应用情况,同时比较和介绍了YACs,PACs,PBCs,B IBACs,TACs,MACs和HAECs等人工染色体载体系统的特点。
姚春馨吴成军程在全黄兴奇
关键词:人工染色体BACS
珍稀濒危植物——云南药用野生稻自然生态群的新发现及其特性被引量:14
2004年
野生稻包括云南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Wall .exWatt.,染色体组CC ,染色体数2n =2 4 )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库 ,自然分布急剧减少。 2 0 0 1年 ,在云南耿马孟定遮甸新发现了1个药用野生稻分布点 ,该地药用野生稻植株高度可塑性大 ,可以根据密度和荫蔽情况自动大幅度调节株高 ;比其它生态群的结实率高 ;而其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抗稻瘟病能力中等偏上 ,抗白叶枯病害能力强 ,抗螟虫和稻飞虱能力也很强。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居群药用野生稻蛋白质含量比其它野生稻的高 ,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 ,说明品质较好。本发现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药用野生稻原生地保护 。
程在全黄兴奇钱君张义正吴成军王丹青唐志敏王玲仙周英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生态群白叶枯病野生稻基因
云南野生稻不同染色体组型和外植体材料的离体培养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云南野生稻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别较大。花粉培养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在0%~11.8%之间,用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其诱导率在18.0%~35.2%之间,茎叶培养则在12.0%~25.0%之间。云南野生稻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再分化为绿苗的分化率在8.3%~100.0%之间。疣粒稻组培特性最好,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景洪普通野生稻次之,药用稻最难组培。本文建立了疣粒、东乡、景洪普野3种野生稻的离体无性系,为长期保存云南野生稻资源奠定了基础。
丁玉梅程在全黄兴奇王玲仙吴成军
关键词:野生稻离体培养资源保存
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47
2003年
根据已报道的NBS LRR类和STK类抗病基因结构中的氨基酸保守区域 ,设计简并引物 ,通过PCR扩增及克隆 ,从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Griff.)、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Wall.)、疣粒野生稻 (Oryzameye rianaBaill.)中共获得 14类NBS 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其中普通野生稻中的有 7类 ,药用野生稻中的有 2类 ,疣粒野生稻中的有 6类。药用野生稻中TO12代表序列与普通野生稻中TR19代表序列 ,同属一类 ,且具有 10 0 %的同源性 ,说明不同种野生稻中的同一类 (聚类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是完全一致的。同时 ,还获得 5类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其中普通野生稻中的有 4类 ;药用野生稻中的有 1类。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分析 ,发现笔者克隆到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已克隆的抗病基因L6、N、Bs2、Prf、Pto、Lr10和Xa2 1等的氨基酸同源性都相当低 (均低于 2 5 % ) ,暗示了这些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可能是目前尚未报道的抗病基因的同源序列。
刘继梅程在全杨明挚吴成军王玲仙孙一丁黄兴奇
关键词:野生稻抗病基因
来自中国云南野生稻的抗稻瘟病遗传资源(英文)被引量:3
2007年
与Pi-ta^-等位基因相比,含有Pi-ta^+等位基因的栽培稻具有抗稻瘟病特性。本研究用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了来自云南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普通野生稻种和非洲长雄蕊野生稻种中的Pi-ta基因,发现Pi-ta基因在稻属植物中高度保守,但Pi-ta^+等位基因的存在极其稀有。在所检测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中仅有来源于云南景洪的直立型普通野生稻中含有Pi-ta^+等位基因。而与Pi-ta基因相比,另一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经部分同源序列克隆及测序发现该基因在不同野生稻中的变异较大。在所克隆的不同野生稻Pib基因同源序列中,也只有来源于直立型普通野生稻的序列能按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正常翻译。对不同类型普通野生稻的抗稻瘟病能力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对供试的本地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较强抗性,其抗性可能源于所含的Pi-ta^+等位基因及可能有功能的Pib基因。由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型,因此,云南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可通过杂交育种或基因工程途径用于栽培稻的抗稻瘟病性能改良。
杨明挚程在全陈善娜钱君徐玲玲黄兴奇
云南野生稻中Xa21基因外显子Ⅱ的分离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Xa21是已经分离克隆的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根据已克隆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外显子Ⅱ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云南3种野生稻及其他稻种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只有普通野生稻(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及长雄野生稻中扩增到了长400bp的目的片段,而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及栽培稻中均没有扩增到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较发现所克隆的序列同长雄野生稻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是随机的。
钱君程在全杨明挚刘继梅吴成军黄兴奇
关键词:野生稻DNA序列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cDNA文库注释被引量:2
2008年
从元江普通野生稻cDNA扩增文库中随机挑取500个噬菌斑,通过载体环化,选择115个菌样进行测序,获得的序列,分别采用Blast、ORFfinder、UniGene和EntrezGene系统等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为:与栽培稻(Oryza sativa(japonica cultivar-group))序列比较匹配碱基数>400bp的占48.45%;确定可阅读框(>100bp,具有起始和终止密码子)的占70%;与拟南芥的功能基因比较,相似性大于60%的有38个;确定功能、代谢过程和编码蛋白部位的cDNA片段分别有17个、16个和24个。
史冬燕程在全
关键词:CDNA文库序列同源性
云南三种野生稻不同外植体材料离体无性系的建立
<正>云南是稻种起源中心之一,我国只有云南和海南是三种野生稻的原生地,即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野生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王玲仙殷富有丁玉梅程在全
文献传递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中Pi-ta和Pib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用高保真PCR技术从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抗稻瘟病Pi-ta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及Pib基因的部分同源序列。Pi-ta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报道的栽培稻有99.7%的同源性。根据前人的结果,从元江普通野生稻的Pi-t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918位点为丝氨酸,属于Pi-ta^-等位基因,不能对含有AVRPita基因的稻瘟病菌产生抗性。与Pi-ta基因相比,元江普通野生稻中的Pib同源基因第一外显子与栽培稻的相应序列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一段87 bp的DNA序列缺失,而且不能按正常的Pib基因序列的阅读框进行翻译。因此认为,元江普通野生稻不具有基于Pi-ta和Pib基因的抗稻瘟病遗传基础。
杨明挚程在全陈善娜钱君尹梅吴成军黄兴奇
关键词:同源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