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6)
- 作品数:41 被引量:876H指数:17
- 相关作者:刘世荣卢立华明安刚史作民蔡道雄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南方冰雪灾害后受害木荷萌枝光合生理特性被引量:3
- 2011年
- 木荷(Schima superba)作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中受到严重损害。本研究在浙江江郎山随机设置5个400m2样地,并将受害木荷分为断木和倒木2种类型,研究不同部位萌枝光响应、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特征,有助于人们对群落更新机理的认识,为研究亚热带地区萌枝生态学特征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叶龄之间,2年生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的潜在活性(Fv/F0)、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比叶重(LMA)、叶片全氮含量大于1年生叶片,其总叶绿素含量(Chl(a+b))显著高于1年生叶片(P<0.05),而叶绿素a/b(Chl(a/b))低于1年生叶片;不同部位之间,Fv/Fm、Fv/F0、Fv'/Fm'、Chl(a+b)、Chla/b、类胡萝卜素(Car)表现为断木的中部和倒木的根部最高;LMA、全氮含量表现为断木顶部>中部>根部,倒木根部>中部>顶部;不同受害类型木荷之间,倒木萌枝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率(WUE)高于断木(P<0.05),而断木萌枝对光有更宽的生态辐,其光补偿点(LCP)低于倒木,光饱和点(LSP)却高于倒木。
- 李晓靖周本智曹永慧王刚洪奕丰
- 关键词:冰雪灾害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龄
- 随机森林算法基本思想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云南松分布模拟为例被引量:152
- 2014年
- 通常来讲,生态学者对于解释生态关系、描述格局和过程、进行空间或时间预测比较感兴趣。这些工作可以通过模拟输出值(响应)与一些特征值(即解释变量)的关系来实现。然而,生态数据模拟遇到了挑战,这是因为响应变量和预测变量可能是连续变量或离散变量。需要解释的生态关系通常是非线性的,并且解释变量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响应变量和解释变量存在缺失值并不是不常有的现象,奇异值也经常出现在生态数据中。此外,生态学者通常希望生态模型即要易于建立又易要于解释。通常是利用多种统计方法来分析处理各种各样情景中出现的独特的生态问题,这些模型包括(多元)逻辑回归、线性模型、生存模型、方差分析等等。随机森林是一个可以处理所有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随机森林可以用来做分类、聚类、回归和生存分析、评估变量的重要性、检测数据中的奇异值、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等。鉴于随机森林本身在算法上的优势,将就随机森林在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对建模过程进行概述,并以云南松分布模拟研究为例,对其主要功能特点进行案例展示。通过对随机森林的一般术语、概念和建模思想进行介绍,有利于读者掌握本方法的应用本质,可以预见随机森林在生态学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和发展。
- 张雷王琳琳张旭东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
- 关键词:分类回归树多维数据
- 不同林龄格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被引量:50
- 2014年
- 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7、29和32a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木各器官碳含量在509.0~572.4g·kg-1,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不同林龄间格木人工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层(0~100em)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7、29和32a格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1.8、100.0和121.6t·hm-1,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与碳含量一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2.6、220.2和242.6t·hm-1,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以上.乔木层碳储量分配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碳储量分配则减小,而林龄对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配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 明安刚贾宏炎田祖为陶怡卢立华蔡道雄史作民王卫霞
- 采伐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碳储量影响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山地雨林原始林为对象,实施了择伐强度为0.0%(未采伐)、30.7%(低择伐强度)、45.3%(中择伐强度)、53.5%(高择伐强度)4种试验,观测和分析了择伐后13年间各种试验类型的乔木总碳储量、枯死木碳储量、进界木碳储量、保留木碳储量、树种组碳储量和径级碳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强度择伐林分枯死木碳储量比率最大,中强度择伐林分枯死木碳储量比率最低;低强度择伐和未择伐林分的保留木碳储量增长率、总碳储量增长率高于中高强度择伐林分;进界木碳储量比率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45.0%左右采伐强度是树种组碳储量增长较理想的强度;45 cm及以下径级保留木各径级碳储量增长率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45 cm以上径级保留木各径级碳储量增长率与择伐强度关系不明显。
- 陈永富乔婷雷渊才陈巧王继红
-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择伐碳储量
- 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碳库碳储量估算方法的评价被引量:17
- 2012年
- 森林在降低大气CO2含量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估算森林的碳储量以及分析和评价森林不同碳库的组成和动态变化已成为目前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使用方法和途径的不同,导致对森林碳储量和不同碳库大小的估算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由此,笔者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碳库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总结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 路秋玲王国兵杨平郑阿宝阮宏华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碳储量
- 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时空动态被引量:4
- 2013年
- 土壤异养呼吸是陆地和大气之间的重要通量,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HR)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平均异养呼吸量为422 g C.m-.2a-1,在空间分布上,HR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年平均温度(r=0.721,P<0.01)、年降水量(r=0.564,P<0.01)均显著正相关;(2)在时间尺度上,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HR总量增加趋势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197—251 Tg C/a,平均每年增加0.710 TgC,其中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均增加趋势显著(P<0.01),增加速度分别为1.621、1.496和1.055g C.m-2.a-2。(3)土壤HR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且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较东南部低海拔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主要植被类型温度敏感系数Q10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2.35)、常绿针叶林(2.34)、常绿阔叶林(1.93)。
- 张远东庞瑞顾峰雪刘世荣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被引量:7
- 2011年
-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作用正逐渐被认可,并正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内容。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为了解决林业碳汇项目顺利进入市场的难题,中国需要大力加强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研究。文中阐述了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的基本概念,明确了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的目的,提出了林业碳汇的核查依据、核查标准、核查方法及核查流程等内容。
- 于天飞李怒云李智勇陈绍志吴水荣李金良夏恩龙
- 关键词:林业碳汇审定核查
- 基于SPOT5的岱山岛沿海防护林动态监测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2003年、2011年两期SPOT5遥感数据,对岱山岛沿海沿海防护林的现状和近8年来的动态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沿海防护林分类精度达85.2%,kappa系数为0.81;2011年,岱山岛沿海防护林主要以混交林为主,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别占75%、10%和4%;2003-2011年,岱山岛的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面积分别减少50%和22%,而混交林面积增加20%,部分防护林开发为建筑用地,沙质海岸新增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
- 张艳郭彦茹张晓勉高智慧岳彩荣郭志华
- 关键词:沿海防护林面向对象分类SPOT5
-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被引量:10
- 2014年
-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其次是米老排林,为319.80 t/hm^2,红椎林、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碳储量差异不大,分别为225.87 t/hm^2、222.43 t/hm^2和207.81 t/hm^2。乔木层与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总量的95%以上。不同树种林分乔木层碳储量以米老排林最高,为188.09 t/hm^2,其次是火力楠林,为176.44 t/hm^2,再其次是红椎林,为102.56 t/hm^2,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最低,分别为84.59 t/hm^2和84.01 t/hm^2。树种不同,树木器官碳储量分配各不相同,但是均以树干最高,其次为根或枝,再其次为干皮,叶最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分别为0.036 t/hm^2~1.163 t/hm^2和0.027 t/hm^2~0.913 t/hm^2,地表凋落物层碳储量在9.54 t/hm^2~2.37 t/hm^2之间。不同树种人工林100 cm厚土壤有机碳储量以火力楠林最大,为179.59t/hm^2,而米老排林、红椎林、铁力木林和马尾松林之间差异不大,在117.21~127.28 t/hm^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人工林具有较高的储碳能力,可发展成为高碳汇人工林基地。
- 郑路蔡道雄卢立华明安刚李朝英
-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系统南亚热带米老排火力楠
- 南亚热带格木、马尾松幼龄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被引量:43
- 2015年
-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7 t/hm2)>马尾松纯林(131.10 t/hm2),总氮储量则为格木纯林(10.19 t/hm2)>马尾松-格木混交林(8.68 t/hm2)>马尾松纯林(7.01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81.49%和96.91%,其次为乔木层(分别占17.52%和2.6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林地土壤碳主要集中于表土层,其中0—30 cm土层平均碳储量为52.52 t/hm2,占土壤总碳储量(0—100 cm)的47.99%,土壤氮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相比于纯林,与固氮树种混交的营林方式表现出更大的碳储存能力。3种幼龄人工林生态系统较低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碳氮分配比,表明其仍具有较强的碳氮固持潜力。
- 罗达史作民王卫霞刘世荣卢立华明安刚于浩龙
- 关键词:幼龄林固氮树种人工林经营南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