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2)
- 作品数:23 被引量:339H指数:10
- 相关作者:薛建辉吴永波褚军金梅娟侍昊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1
- 2014年
- 生物炭是指由含碳量丰富的生物质在无氧或限氧的条件下低温热解而得到的一种细粒度、多孔性的碳质材料。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类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引起广泛关注,其在土壤改良、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等方面都展现出应用潜力,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生境以及植物生长方面的影响机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表明:生物炭的高孔隙度和表面面积,可以增加砂性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但这种增加效应是有限度的;生物炭的碱性属性使其能够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这对喜碱作物的生长具有积极意义;生物炭能够抑制土壤氮磷养分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生物炭的添加会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生物炭的添加改善了土壤性质、养分状况以及土壤微生物性质,进而促进了植物生长。但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效应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和性质、植物种类、以及生物炭的特性和施用量等因素。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选择合适的生物炭,以期得到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在林地土壤改良以及林木生长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探索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的生物和化学反应机理,并且要对生物炭的施用效果进行野外长期定位研究。
- 卜晓莉薛建辉
-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植物生长
- 土壤水分对沙棘光合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探索土壤水分对沙棘光合日变化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沙棘的光合生理和水分生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3 年生沙棘叶片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在不同( 8个)土壤水分含量下的日变化过程,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对沙棘光合作用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明显影响沙棘光合日变化过程,当土壤相对含水量( RWC)在50. 4% ~62. 4%时,沙棘的净光合速率( Pn )全天处于较高水平,且无"午休"现象;RWC超出此范围时,全天的Pn 均下降,并伴随光合"午休"现象;沙棘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当RWC减少至36. 3%时,沙棘光合"午休"现象加重且其导致光合"午休"主要原因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
- 夏宣宣吴芹张光灿邢伟
- 关键词:土壤水分气孔沙棘
- 不同处理对拟赤杨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采用PEG、氯化钙、柠檬酸三种药剂浸种与室温、低温(5℃)两种储藏方式(遮光与不遮光)对拟赤杨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储藏发芽率略高于室温储藏;种子在不遮光条件下发芽率显著高于遮光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钙、PEG、柠檬酸三种药剂浸种24小时,实验结果表明,PEG浓度在10 g/L时对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但种子发芽率呈降低趋势;氯化钙浓度在2.5 mmol/L、5 mmol/L、10 mmol/L时对种子萌发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当柠檬酸随浓度升高时种子发芽率逐渐升高,在80mmol/L时与对照差异显著。
- 何仕燕胡浩薛建辉安玉亭
- 关键词:拟赤杨发芽率PEG氯化钙遮光
- 贵州省溶岩区植被类型对凋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在贵州省溶岩区的草地和人工林内设立1m×1m(乔木20m×20m)的样地,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凋落物碳氮含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杜仲林、刺槐林、冰脆李林、桤木林、滇柏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1.62,5.29,3.32,4.26,9.68和1.81t/hm2;与天然草地相比,人工植被的凋落物量为天然草地的1.12~5.98倍,在植被恢复条件下凋落物C/N由12.84提高到57.68。凋落物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有重要的影响,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仅仅具有较高的凋落物量不足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与天然草地(SOC含量7.28g/kg)相比,杜仲林、刺槐林、冰脆李林、桤木林和滇柏林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5.24,12.14,6.04,8.93和6.78倍。凋落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线性相关关系的拟合优度较低,凋落物积累量与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10cm以下线性相关关系的拟合优度较低。
- 高晟吴永波薛建辉姚健
- 关键词:人工植被凋落物速效养分土壤有机碳
-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土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2
- 2011年
- 研究了阴山北麓5个典型样地的表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机械组成、土地利用类型、采样深度以及土壤化学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的主要是粉沙和极细沙的百分含量,其次是粗沙、极粗沙和砾石的百分含量,细沙和中沙的百分含量对土壤分形维数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粉沙百分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拟合的方程D=0.182lnx+2.068 3可预测研究区域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5种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采样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总体趋势都是随着采样深度加深而分形维数减小。表层(0~10 cm)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弃耕地2>未封育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1>耕地。5种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中,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pH、全盐量均表现为不显著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只有封育草地上表现为极显著相关,与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关系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受耕作、施肥和放牧等人为干扰所造成。
- 王文彪高君亮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表土阴山北麓
- 杨麦间作系统对太湖流域土壤氮流失的削减效应被引量:2
- 2015年
- 过量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太湖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该试验在距离太湖湖岸带约1 km的小麦种植区对2种杨麦间作密度(其株距均为2 m,行距分别为5 m(AS1)和15 m(AS2))削减土壤氮流失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主要集中于4-10月,AS1间作密度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幅度达8.6%~44.5%。由于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的径流量AS1R(去除枯落物:Remove litter)处理显著低于AS2R和MSL0(单作麦地中未铺设枯落物处理)处理(P〈0.05)。在整个小麦生长季,AS1S(有枯落物覆盖:Save litter)处理径流中TN、NO3--N平均浓度、流失量均显著低于MSL0(P〈0.05)。60 cm土层AS1S平均淋溶水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与AS2S、MSL0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杨树落叶期,AS1系统有枯落物覆盖下地表径流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均显著低于无枯落物处理(P〈0.05)。而AS2系统有无枯落物覆盖之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在去除冠层及枯落物影响后,AS1R处理60 cm土层淋溶水量、TN和NO3--N淋溶流失量均显著低于20cm土层(P〈0.05),而MSL0系统下20、40、60 cm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株行距为2 m×5 m的杨麦间作密度对地表径流、淋溶及氮流失的削减效应更显著。
- 褚军薛建辉金梅娟吴永波侍昊徐艺倩
- 关键词:径流淋溶林冠层枯落物
- 喀斯特石漠化山地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综合评价被引量:35
- 2011年
- 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山地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RP)、千香柏(Cupressus duclouxiana)人工林(CD)、刺槐千香柏混交林(RD)及未造林地(CK)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各类型人工林的土壤物理特性明显优于未造林地。2)在RP、CD、RD及CK下,土壤养分和pH值存在显著差异,且速效养分在不同月份差异明显(p<0.01)。3)RP、CD、RD及CK下的土壤脲酶的最大活性出现在9月,最小活性出现于1月;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及CK下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一年的测定期内的变化趋势一致,呈单峰型分布,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却出现了两次峰值和一次谷值;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最小活性均出现在1月,RP在整个研究期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最小。RP、CD、RD及CK下,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5种酶的活性在整个研究期间的平均值排序不同。4)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值(SQI)的大小排序为:RP(0.748)>RD(0.590)>CD(0.406)>CK(0.315)。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其中刺槐纯林和混交林的效果较好。
- 刘成刚薛建辉
- 关键词:综合评价人工林土壤酶活性
- 基于MODIS/NDVI时间序列的森林灾害快速评估方法——以贵州省为例被引量:11
- 2012年
- 以2005—200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为主要数据源构建研究区时间序列,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设计一套快速有效的森林灾害评估体系,用以探测森林资源损失的空间分布范围与灾害等级,并利用森林资源雪凝灾害损失的实际调查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通过计算2005—2007年研究区所有森林像元的平均值R珔2005-2007和平均绝对偏差δall,确定森林灾害阈值DT为0.048;利用该阈值,获取2008年受灾较重的森林空间分布,主要密集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了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和铜仁市等地区;受灾森林像元数占总森林像元数的28.6%,高于凝冻灾害森林资源损失实际调查结果(17.7%);在县域尺度上,根据MODIS/NDVI关键期影像获取的森林资源损失区域和灾害等级,确定德江、沿河和都匀等11个重度受灾县(市、区)和湄潭、榕江和桐梓等10个中度受灾县(市、区),与小班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Kappa系数为0.86。方法为大区域尺度的森林灾害快速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侍昊王笑薛建辉李杨徐雁南吴永波
- 关键词:雪灾时间序列
-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研究被引量:31
- 2011年
- 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实地测定了造林10年、18年2、5年和30年樟子松人工林树木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草本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并研究了各碳库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48.12%;随着林龄的增大,除了林下草本碳库碳储量减小外,樟子松地上部分碳库、枯落物碳库、根系碳库及土壤碳库碳储量均增加;在沙地上造林10年、18年2、5年和30年樟子松林总碳库储量分别为43 663.65 kg/hm2、68 777.10 kg/hm21、07 746.50 kg/hm2和144 764.25 kg/hm2,随着林龄的增大樟子松林总碳库储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 袁立敏闫德仁王熠青姜鹏刘阳党晓宏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
- 湖滨林草复合缓冲带对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被引量:19
- 2015年
-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林分密度的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即杨树株行距分别为:2m×5m(T1)、4m×5m(T2)、6In×5m(T3),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地表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杨树-草复合缓冲带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泥沙和氮磷的径流流失通量,且流失通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冠截留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缓冲带减少了47.1%~58.7%的地表径流量,拦截了径流中74.4%~86.3%的泥沙,54.5%~68.1%的总氮和62.3%~77.5%的总磷;缓冲带T1对径流中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截留效率明显高于缓冲带T2和T3,而对径流中NH4^+-N、NO3^--N和PO4^3--P的截留效率与缓冲带T2相比差异不显著;降雨强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要比降雨量大。这表明缓冲带植被栽植密度对其截留效率的影响与污染物的类型和形态有关,即对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影响要大于对可溶态氮磷的影响,且林分密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主要归因于林冠的截留作用。
- 卜晓莉王利民薛建辉
- 关键词:林分密度地表径流泥沙氮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