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936) 作品数:7 被引量:87 H指数:7 相关作者: 刘红杰 詹莎 李天昊 陈亮 洪燕龙 更多>> 相关机构: 暨南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中药肾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归经)相结合来预测分析中药肾毒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具有肾毒性证据的中药,并将《中华本草(精选本)》中去除上述肾毒性中药的其他中药作为非肾毒性中药纳入数据。以《中华本草》为标准,确定每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和归经归属,分别进行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归经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筛选出相关性变量因素,用于构建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s Model,NNM)。同时,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肾毒性/非肾毒性中药与四性、五味归属具有相关性(P<0.05),与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NNM结果显示,热性、辛味、温性和苦味是影响中药肾毒性的前4位重要因素,热性排在重要性第1位,模型ROC曲线的AUC计算结果为0.739。结论将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建立的中药肾毒性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该建模方法可为中药肾毒性及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红杰 董含秋 陈亮 吴倩关键词:药性 四性 归经 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建立中药肾毒性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四性、五味和归经与中药肾毒性的相关性,建立中药肾毒性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肾毒性中药111味、非肾毒性中药398味。记录上述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肾毒性中药、非肾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相关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概率的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四性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41;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10;肾毒性中药和非肾毒性中药在归经归属无相关性(P>0.05)。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入选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共4个变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概率分界值为0.28)。结论中药四性、五味、归经3个方面24个变量因素当中,四性、五味两个方面12个变量因素与其肾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四性中的热、平和五味中的苦、甘为肾毒性的影响变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于中药肾毒性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刘红杰 陈亮 李天昊 詹莎 陈灵修 陈利国关键词:中药 四性 归经 艾叶挥发油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健康成年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10),四氯化碳(CCl_4)组(n=10),低(n=10)、中(n=10)和高剂量(n=12)艾叶挥发油组(实验组)。对照组给予橄榄油,CCl_4组给予2.5g·kg^(-1)的CCl_4,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分别给予1.9,2.3,2.7 g·kg^(-1)的艾叶挥发油。各组均为一次性灌胃,容量为20 mL·kg^(-1)。6h后处死小鼠,检测谷草转氨酶(AST),分离肝组织线粒体,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形态,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肿胀敏感性,定磷法检测线粒体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钙腺苷三磷酸酶(Ca^(2+)-ATPase)和钙镁腺苷三磷酸酶(Ca^(2+)-Mg^(2+)-ATPase)活力,结果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24±56),(251±64),(316±101)U·L^(-1),对照组为(154±27)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22.06±6.18,21.34±5.99,16.48±4.88,对照组为31.35±9.14(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肿胀敏感性分别为(0.68±0.28)×10^(-2),(0.40±0.18)×10^(-2),(0.26±0.10)×10^(-2),对照组为(1.43±0.69)×10^(-2)(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Na^+-K^+-ATPase活力分别为2.60±0.60,2.20±0.80,2.10±0.80,对照组为4.40±0.90(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ATPase活力分别为2.70±0.50,2.50±0.80,2.20±0.60,对照组为4.20±0.80(P<0.05)。低、中、高3个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2Mg^(2+)-ATPase活力分别为2.80±0.60,2.60±0.90,2.50±0.70,对照组为3.90±0.70(P<0.05)。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剂量的变化趋势相关。结论艾叶挥发油可能通过诱发肝组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刘红杰 詹莎 李天昊 陈亮 陈灵修 张玉佩关键词:艾叶挥发油 小鼠 急性肝损伤 线粒体 基于~1H-NMR的艾叶挥发油急性肝毒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4 2019年 该文采用~1H-NMR为基础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生化指标分析,研究艾叶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AAEO)的急性肝毒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艾叶肝毒性机制,通过采集橄榄油组和艾叶挥发油高、低剂量组不同时间段内的大鼠尿液进行核磁数据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大鼠尿液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处理来研究艾叶挥发油对正常大鼠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油组和艾叶挥发油组区别明显,PCA得分图显示橄榄油组在0~6,6~12,12~24h大鼠尿液未发生明显的分离趋势,各代谢组分呈聚集模式分布;艾叶挥发油组在0~6,6~12,12~24 h大鼠尿液代谢轨迹发生明显的分离趋势。实验证明,通过~1H-NMR对代谢物的分析发现艾叶挥发油能导致大鼠体内代谢紊乱,产生急性肝毒性。经过代谢物差异性对比,推测艾叶挥发油产生急性肝毒性机制可能是参与到了三羧酸循环和能量代谢,而柠檬酸盐和齐墩果酸是其比较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探讨了艾叶挥发油的急性肝毒性机制,为艾叶临床规范用药提供了实验数据基础。 刘红杰 董含秋 詹莎 陈亮 肖雅关键词:艾叶挥发油 代谢组学 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急性肝毒性比较 被引量:46 2010年 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广东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急性肝毒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广东艾叶挥发油,计算挥发油收率,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小鼠口服等剂量不同挥发油5 h后,检查血清ALT等肝功能指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结果: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和石油醚微波提取法制备艾叶挥发油的收率分别为1.02%,2.46%,3.17%和3.32%,分别鉴定出80,56,45,78个化合物,共鉴定了153个化合物。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水蒸气蒸馏油组肝脏显著增大,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坏死、水肿等,血清ALP,ALT,AST显著升高(P<0.01);超临界CO2萃取油组光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血清ALP显著升高(P<0.05)。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广东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与急性肝毒性相差较大,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挥发油毒性最大,其小分子萜类化合物和部分苯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可能是艾叶挥发油产生急性肝毒性的主要原因;艾叶挥发油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其急性肝毒性产生影响。 刘红杰 白杨 洪燕龙 张汛关键词:挥发油 化学成分 四性、五味和归经对中药肝毒性预测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筛选四性、五味和归经中对中药肝毒性预测的重要因素,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文献检索肝毒性中药107味,非肝毒性中药431味。记录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和平)、五味(酸、苦、甘、辛、咸、淡和涩)和归经(肺经、胃经、脾经、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进行肝毒性中药、非肝毒性中药与其四性、五味和归经的相关性检验,并将相关性变量纳入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筛选重要预测变量。使用Med Calc绘制各个模型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筛选各个模型预测的最佳分界值。结果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种模型预测变量重要性排名的前2位均有辛味;3种模型最佳预测分界值均在0.2附近(默认0.5),3种模型预测中药肝毒性的能力均距最优模型有一定差距。结论辛味可能是预测中药肝毒性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技术对于中药肝毒性预测研究以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红杰 李天昊 詹莎 陈灵修 崔会营 陈青山关键词:中药 四性 归经 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溶媒,6 h后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Ridit分析,检测肝脏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LT、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具有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Ridit积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刘红杰 李天昊 詹莎 陈亮 陈灵修 唐树杰关键词:艾叶挥发油 小鼠 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