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0809)

作品数:11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健刘萍陈萍王春琳成永旭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三疣梭子蟹
  • 4篇梭子蟹
  • 3篇养殖
  • 3篇中华绒螯
  • 3篇中华绒螯蟹
  • 3篇绒螯蟹
  • 2篇养殖模式
  • 2篇野生群体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分析
  • 2篇脊尾
  • 2篇脊尾白虾
  • 2篇白虾
  • 1篇动物调查
  • 1篇对虾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养殖条件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宁波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盘锦光合蟹业...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陈萍
  • 3篇王春琳
  • 3篇成永旭
  • 3篇刘萍
  • 3篇李健
  • 2篇李吉涛
  • 2篇蒋霞敏
  • 2篇高保全
  • 2篇毛欣欣
  • 1篇何杰
  • 1篇李来国
  • 1篇马朋
  • 1篇杨其彬
  • 1篇管卫兵
  • 1篇王瑶
  • 1篇吴旭干
  • 1篇周发林
  • 1篇周春霖
  • 1篇张晓梅
  • 1篇邱丽华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2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绒螯蟹在西藏高原条件下越冬期生化组分的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分析了在西藏高原条件下驯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越冬期间生化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冬前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由越冬前的11.72%降为越冬后的9.96%;(2)越冬后,肝胰腺中水分及干物质组分中的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肌肉干物质中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也显著下降,但水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糖相对含量在越冬前后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脂类组分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游离脂肪酸(FA)和磷脂(PL)相对含量在越冬后都极显著降低;而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酰(TG)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肌肉中磷脂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4)脂肪酸组分中,肝胰腺主要的饱和脂肪酸(SFA)C16∶0、C16∶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8∶1n9和C18∶2n6在越冬期间作为主要能源物质被动员,消耗量均在10%以上;肌肉中SFA和MUFA作为能源被动员的情况和肝胰腺中的情况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20∶5n3(EPA)、C22∶6n3(DHA)虽然在越冬后相对含量有明显上升,但由于肌肉中EPA和DHA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肌肉总脂的23.47%和12.38%),结合肌肉中总脂的消耗情况来看,在越冬期间EPA和DHA的绝对量是下降的,表明仍有较多的EPA和DHA被消耗;(5)越冬期间,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肝胰腺中的脂类均被大量消耗,表明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已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胁迫。如果要提高西藏高原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越冬后的成活率,建议在越冬前做好其相关脂类和蛋白质的营养强化。
陈伟王春杨印蹼龙晓文王伟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越冬生化组分脂肪酸
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世代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利用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三疣梭子蟹家系F1到F4 4个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家系遗传多样性指标值逐渐下降,F1到F4 1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75 3下降到0.406 1,平均等位基因数从3.500 0下降到2.133 3,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643 5下降到0.4774,平均等位基因纯合率从0.566 9下降到0.402 4。对各个位点进行H-W检验,每个世代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偏离。对各家系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家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19.07%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间,80.93%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另外,对FIS值的计算显示,4个家系在整体上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其中F4有12个位点、F3有6个位点、F2有3个位点、F1有8个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遗传距离逐渐增加,相邻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得到纯化,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稳定,经进一步的选育可望获得较稳定的品系。
韩智科刘萍李健高保全陈萍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微卫星
两种体色日本蟳卵巢发育及配偶选择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探讨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体色与繁殖的关系,于2009年3月—2010年1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海域连续采样,比较了体色青绿的花盖和体色暗红的赤甲红两种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在选择交配试验中,研究了正常体色蟹及人工染色蟹的配偶选择。结果表明:花盖和赤甲红的性腺指数均在5—6月间明显升高,其中赤甲红涨幅明显,6月时达最大值6.64%,而花盖为5.22%,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赤甲红、花盖的性腺指数与其肝胰腺指数均呈负相关,但后者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赤甲红和花盖雌蟹多与雄性赤甲红交配,交配率分别为80.0%和66.7%,显著高于与雄性花盖的交配率(P<0.05);相近的15组试验蟹中,人工染成红色的花盖雄蟹和未染色雄蟹与花盖雌蟹的交配率分别为40%、60%,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体色并不是日本蟳选择配偶的决定因素。
喻杰韩岳橦姜玉声陈芸燕李晓东刘胥刘庆坤
关键词:日本蟳体色卵巢发育配偶选择
三疣梭子蟹两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与产量的比较被引量:3
2013年
为获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两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与产量是否存在差异,于2012年6月—12月在宁波市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7门32属57种。模式Ⅰ浮游植物7门30属54种;模式Ⅱ5门19属32种。藻类平均细胞密度、平均生物量均为模式Ⅰ>模式Ⅱ。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模式Ⅰ>模式Ⅱ,Pielou指数均值模式Ⅰ<模式Ⅱ。养殖前期(8月)、中期(10月)、起捕(12月)时,对三疣梭子蟹壳长、壳宽、体重测量取其平均值,均为模式Ⅰ>模式Ⅱ。三疣梭子蟹产量模式Ⅰ>模式Ⅱ。研究表明,模式Ⅰ优于模式Ⅱ。
毛欣欣蒋霞敏王瑞颖王春琳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混养浮游植物
中华绒螯蟹延伸因子EF-1δ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
2012年
根据非洲爪蟾延伸因子-1δ(elongation factor-1δ,EF-1δ)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出中华绒螯蟹EF-1δ基因并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EF-1δcDNA全长933 bp,编码263个氨基酸,经BLASTN和BLASTX软件分析表明,此EF-1δcDNA核苷酸序列与非洲爪蟾EF-1δ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其相似性为70%;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红斑蝶EF-1δ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54%。聚类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EF-1δ的氨基酸序列与鱼虱EF-1δ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F-1δ在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肌肉中表达量最高,精巢、肝胰腺中有少量表达,心脏、卵巢、胃、肠、鳃中有微量表达。不同发育状态的中华绒螯蟹EF-1δ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表达量(P<0.05);3个不同发育状态蟹EF-1δ在肌肉中的表达量也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早熟蟹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正常成熟蟹肌肉中次之,幼蟹肌肉中最低;不同发育状态蟹EF-1δ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
郭子好杨志刚刘志伟王瑶杨筱珍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基因克隆
三疣梭子蟹选育群F_2S表型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随机抽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抗病候选群F2代(F2S)120只及普通养殖群(RS)88只,对其头胸甲宽X1、头胸甲长X2、螯足长X3、Ⅰ步足长X4、Ⅱ步足长X5、Ⅲ步足长X6、游泳足长X7、中额齿间距X8、两侧额齿间距X9、下额齿间距X10、体质量Y等11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计算每个群体内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进行各性状对体质量影响大小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所选的10个参数均与体质量显著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头胸甲宽对F2S群体质量影响最大,Ⅱ步足长对RS群体质量影响最大,他们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98和0.609。间接通径分析表明Ⅲ步足长和两侧额齿间距分别对F2S群和RS群体质量间接影响最大。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两个群体各有4个参数对体质量的回归分析达到显著水平,并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回归方程,F2S群:Y=-108.331+8.259 X1+11.372 X4+8.382 X7-37.098 X9。RS群:Y=-106.763+7.725 X1+18.452 X5-73.358 X9+45.877 X10。回归方程可以为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春琳吴丹华崔朝霞李来国张晓梅郑萍萍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形态性状体质量通径分析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线粒体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脊尾白虾的莱州湾、海洲湾、象山湾的3个野生群体共计62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长度为658bp核苷酸序列。62条序列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53%、22.63%、27.30%、18.53%和58.83%,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这一结果与甲壳类、双壳贝类等的COI线粒体基因片段中的观察结果相似。通过统计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进行基因序列变异分析。AMOVA分析表明,3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3611(P<0.01),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其中象山湾群体与莱州湾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莱州湾群体与海洲湾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低。另外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同时由NCBI下载同源序列,探讨了长臂虾亚科几个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NJ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脊尾白虾不同单倍型先与长臂虾属和小长臂虾属聚为一支,然后与沼虾属聚为一支。
马朋刘萍李健李吉涛陈萍
关键词:脊尾白虾野生群体COI基因系统进化
脊尾白虾3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莱州湾(LZ)、海州湾(HZ)、象山(XS)脊尾白虾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2个位点在3个群体中均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12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115个等位基因,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介于6~14,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9.583 3个;各个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278、0.517 5、0.705 1,表明3个脊尾白虾野生群体均有良好的多态性。经F-统计分析,各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均值为0.093 0(0.
贾舒雯刘萍李健李吉涛高保全陈萍潘鲁青
关键词:脊尾白虾野生群体微卫星
三疣梭子蟹两种养殖模式浮游动物调查被引量:2
2014年
于2012年6-12月,在宁波市象山县东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主养三疣梭子蟹池塘两种混养模式(模式Ⅰ: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Ⅱ: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黑鲷混养)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与比较。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13属19种,其中,原生动物3属3种;轮虫2属5种;枝角类2属3种;桡足类6属8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模式Ⅰ(370 ind./L)〉模式Ⅱ(209 ind./L);平均生物量模式Ⅰ(17.974 mg/L)〈模式Ⅱ(18.102 mg/L)。Margalef指数为0.22~0.81;Shannon-Wiener指数为1.28~3.03;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4~0.96,均值都是模式Ⅰ〉模式Ⅱ。
毛欣欣蒋霞敏王春琳伊祥华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室内养殖条件下中华绒螯蟹雄性个体的生殖潜力被引量:4
2016年
为评判中华绒螯蟹育苗工作亲本投放性比(♀∶♂=2~3∶1)的合理性,通过室内连续交配实验,对雄性个体的生殖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雄蟹具备完成3次连续交配活动的生殖潜力;个体丧失交配能力前,贡献了超过60%的精子(≥6×109个)等雄性产物;多次交配活动并没有对雌蟹的个体繁殖力产生影响;雌蟹抱卵后,纳精囊亦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实验条件和基地育苗池个体纳精囊内均还存有一定数量的精子,表明雄蟹提供的雄性产物可以满足雌蟹受精的需要,因此,该性比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作为亲本雄蟹的大规格及自身的生殖策略则可能是中华绒螯蟹避免精子限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潜在的精卵比达(1.59~10.86)×10~3∶1。此外,研究成果揭示这个被广泛采用的亲本性比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可以提升至4∶1。
宣富君何杰刘乃更吴旭干管卫兵唐伯平周春霖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育苗工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