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JL060)
- 作品数:29 被引量:182H指数:7
- 相关作者:龚勤林迟梦筠段小力易醇张爱民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福建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农村社群关系、农业技术扩散嵌入“三产融合”的路径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三产融合'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是推进'三产融合'进程的重要任务。在综合农村农民视角、产业发展视角、社会分工视角、技术扩散视角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思想,将'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农村社群关系网络、技术扩散和过程创新。研究发现在农村社群中存在关系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复合驱动型三条显著正向影响的'三产融合'路径,证实了'社会化+生态化'的'三产融合'路径是有效可行的。
- 李冰
-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社会化生态化
- 基于创新驱动的后发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被引量:6
- 2015年
- 加速后发地区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后发地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产业发展落后,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也在于产业振兴。后发地区着眼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城镇布局和产业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实现内生驱动和后发赶超的重要着力点。依据资源要素禀赋及其要素资源组合,后发地区可以划分为资源倚重型、资本——技术匮乏型、制度落后型和结构失衡型四种类型。立足因地制宜和后发赶超,后发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从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加快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切入。
- 迟梦筠龚勤林
-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发优势
-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校正的区域政策工具组合与创新被引量:4
- 2014年
-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经济活动效率,妨碍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基于完善市场机制、平衡区域成本与社会成本、明晰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考虑,利用区域政策基本工具与创新工具的科学组合与有效搭配,对区域经济活动造成的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进行校正。雾霾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治理需要拨款、优惠贷款、禁止、课税等基本工具和区域限批、生态补偿金等工具的搭配组合和适时创新。
- 龚勤林何芳
- 关键词: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
- 科技支撑力的区域差异与赋能提升策略——基于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熵权法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长足发展,科技支撑力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建立科技支撑力评价模型,在熵权法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寻找科技人力投入、资本投入、科技产出效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人力投入和创新资本投入对创新绩效均有正面影响;资本投入的绩效大于人力投入的绩效;东部和西部研究生毕业人数开始出现了无效供给和结构性失衡。最后提出通过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支撑欠发达地区反梯度发展;通过科技平台供给侧改革,促进资源深度聚合;通过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快地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 李冰
- 关键词:科技支撑力熵权法创新生态系统
- 论产业园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时空关系及其路径被引量:7
- 2015年
- 产业园区与城市同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空间节点,其互动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园区与城市在发展功能定位、制度体系形成和要素聚集类型方面存在客观差异,但又不断调整和适应,园-城互动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以城带园、城促园强、园城对接和园城共兴四个阶段性变化。依据园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演化趋势,园-城空间分布具有独立开发式的离散型、边缘开发式的毗邻型、内嵌开发式的一体化三种空间形态。引导园城互动发展的四条路径是规划引领园区和城市的地域与产业空间互动、产业协调推动园城功能互动、要素整合助推园城资源配置互动、生态建设加速园城环境互动。
- 迟梦筠龚勤林
- 关键词:产业园区城市
- 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职能内涵与识别方法探讨被引量:1
- 2018年
- 在城市发展新时期,优化省会城市职能体系,推动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职能有序疏解,必须科学界定和识别非省会城市职能。非省会城市职能是对省会城市的省级行政管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且阻碍省会城市高效运作的一般性城市职能。其识别过程包括:通过对省会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计算,确定非省会城市职能的存在性;根据省会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判断其核心城市职能和城市职能属性;运用纳尔逊法的马克斯韦尔城市职能分类法,对省会城市职能进行量化分类识别;基于省会城市的城市职能属性判断和城市职能量化分析结果,对非省会城市职能内容进行综合性判定,识别其承载空间区位和相关城市职能部门。
- 郭帅新
- 关键词:省会城市城市职能
- 省会城市的非省会城市职能疏解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省会城市作为一省的行政政治中心,凭借独有政策资源优势,往往成为一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科研中心,尤其在单极核中心城市中更为明显,省会城市的城市职能明显呈现过载状态。从省会城市的高效运作目的出发,必须推进省会城市职能优化和非省会城市职能转移疏解,突出省会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省会城市职能运作效率。在非省会城市职能疏解上,要以区域协同为基本指导,以职能识别结果为依据,以省会城市职能健康有序运行为目的,以承接城市的职能优化升级为重要考量,突出省会城市职能运作的高效性,合理确定疏解时序和承接区位,循序渐进推动非省会城市职能疏解。
- 郭帅新
- 关键词:省会城市
- 多点多极发展格局中的县域经济底部支撑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由单极发展向多点多极发展转变。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的"点"就是经济支撑点,"极"就是经济增长极,"点"和"极"是经济活动和空间载体的有机结合。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构建多点多极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有力地支撑着区域协调发展。四川县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点和增长极,但还存在县域经济规模弱小、要素集聚功能不足、城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对多点多极发展格局的支撑乏力。着眼于多点多极发展,夯实具有底部支撑作用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县域经济规模、发挥要素集聚功能和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建设。
- 迟梦筠邓睦军龚勤林
- 关键词:县域经济
- 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被引量:4
- 2018年
- 以五大发展观为引领,加快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和"特色城镇化"有效互动,具有重大意义。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推进的战略、发展时序与科学布局。该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 段小力
-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
- 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城市职能识别及其优化研究——以成都城市群为例被引量:12
- 2016年
- 运用区位熵法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识别和筛选,同时运用打分法计算出旅游业职能指数,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纳尔逊法求出职能强度,进行城市职能分类。根据识别结果,综合考量城市发展层次、城市规划定位、中心城市状况等因素,基于区域协同视角,进行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优化。利用城市职能识别和优化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以成都城市群为例,识别成都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区位熵和职能强度及其职能指数,并提出城市职能优化的三条主要路径:一是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的职能结构层次,二是引导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格局,三是增强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协同能力。
- 龚勤林郭帅新
- 关键词:城市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