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12040)

作品数:31 被引量:347H指数:12
相关作者:吕川根邹江石姚克敏宗寿余胡凝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水稻
  • 14篇杂交
  • 14篇杂交稻
  • 9篇两系杂交
  • 9篇两优培九
  • 8篇两系杂交稻
  • 7篇亚种间
  • 7篇种间
  • 6篇亚种
  • 5篇系法
  • 5篇两系法
  • 4篇亚种间杂交
  • 4篇亚种间杂交稻
  • 4篇育性
  • 4篇种间杂交
  • 4篇两系法杂交
  • 4篇两优108
  • 4篇卷叶
  • 3篇性状
  • 3篇育种

机构

  • 3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日本大学

作者

  • 31篇吕川根
  • 26篇邹江石
  • 16篇姚克敏
  • 13篇宗寿余
  • 12篇胡凝
  • 4篇夏士健
  • 3篇郑克武
  • 3篇高艳红
  • 2篇张启军
  • 2篇李义珍
  • 2篇赵凌
  • 2篇王才林
  • 1篇李霞
  • 1篇王茂青
  • 1篇侯万儒
  • 1篇唐卫亚
  • 1篇万建民
  • 1篇朱庆森
  • 1篇薛艳凤
  • 1篇杨建昌

传媒

  • 12篇江苏农业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3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杂交水稻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粮食安全与现...

年份

  • 12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1
  • 1篇200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被引量:22
2005年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14个常规水稻品种及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的42个F1为材料,于分蘖盛期、穗分化期和齐穗期测定了上位展开叶的10项形态因子,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片形态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验证,认为叶长、叶宽、叶角、叶卷度和叶厚度(比叶重)是水稻叶片形态的5项基本因子。通过亲本与其F1叶片形态因子的比较,分析了亲本的基本叶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倾向,发现叶长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中、后期偏高亲值或超高亲值;叶宽和叶卷度表现为偏高亲值;叶角表现为偏中亲值或偏低亲值;比叶重则表现为偏低亲值或超低亲值。根据超级杂交稻的叶片形态要求,选用双亲时高值亲本的剑叶适宜长度为35~40cm,宽度为2cm左右,叶面最卷处曲率为1~1.5cm^-1。生育前期双亲的平均叶角应较大,中、后期低值亲本的叶片与茎秆夹角宜较小。比叶重生育前期低值亲本宜为2.5~3mg·cm^2,而后期应高于4~5mg·cm^-2。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关键词:水稻株型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4
2006年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
关键词:氮肥两系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概况被引量:5
2005年
重点对水稻的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与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如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水稻基因组学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展望.
张启军邹江石吕川根侯万儒
关键词: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被引量:16
2006年
为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10个常规水稻品种(品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40个杂种F1,于乳熟期测定了剑叶的7个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F1剑叶叶片形态因子的基因型方差来源及其对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7个叶片形态因子的广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宽度>面积>比叶重>长度>叶面曲率>着生角>披垂角。其中叶片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重和叶面曲率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5,在F1代呈现较高遗传力;叶宽和比叶重的基因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叶长、叶面积和叶面曲率的基因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着生角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相当;披垂角的广义遗传力最低(0.277),环境效应则最高(0.723),表明F1叶片披垂角主要受栽培条件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根据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和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株型要求,提出了杂交稻育种中有关叶片形态因子的双亲选择策略。
吕川根宗寿余姚克敏夏士健胡凝邹江石
关键词:水稻叶片遗传力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
2005年
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两优培九为对照,于2002~2004年研究了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受精期(5 d)日平均温度在13~29.3 ℃,两优108受精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受精率与温度相关极显著;两优108最适抽穗温度为 25.0 ℃,安全抽穗温度低限和高限分别为21.8 ℃和28.1 ℃;两优108在日平均温度为24~26 ℃时开花受精,其受精率较稳定,在22~28 ℃,受精率波动也较小,但在20 ℃和30 ℃时,受精率波动较大.结合中国南方28个地区32年或52年7~10月的旬平均温度资料,提出了两优108在南方稻区各地的安全抽穗期和最适抽穗期.
吕川根宗寿余夏士健姚克敏邹江石
关键词: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温度
优质抗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108被引量:7
2005年
两优108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以培矮64S与籼稻品系宁恢10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10~12 t/hm2)、米质优(可达国家优质稻谷GB/T 17891-1999 2级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作一季中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吕川根邹江石
关键词:两系法杂交水稻两优108抗病选育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T)为27~29℃,最高气温(Tmax)34℃,最低气温(Tmin)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T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吕川根宗寿余胡凝邹江石姚克敏唐卫亚
关键词:两优培九粒重气候生态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变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用2006年和2007年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33个种植试验的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两优培九垩白率的变异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垩白率在扬州、武汉和江油等长江中下游稻区变异较大,在广州、南宁、海口等华南双季稻区变异次之,在云南涛源表现低而稳定。垩白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变小。日平均温度对垩白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最高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日较差的影响较小;齐穗后6-30 d日平均温度有显著影响,有利于两优培九垩白率达优质米标准的灌浆结实期温度为22-25℃。
宗寿余吕川根姚克敏
关键词:两优培九垩白率气象因子生态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被引量:7
2008年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13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邹江石李义珍吕川根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生态因素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2
2001年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宗寿余赵凌
关键词:氮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