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C3-3)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苏晓艳范兆斌李晓玲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所有权安排及合约形式被引量:1
- 2009年
- 以独资公司还是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东道国市场,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文章以内部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的进入决策模型,不仅对影响跨国公司所有权安排的因素进行了拓展性的分析,而且讨论了组建合资公司时可能的合约形式,并对不同所有权安排和合约形式的福利效应及东道国的政策选择进行了分析。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跨国公司所有权安排合约形式福利
- 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与社会福利——一个垄断模型的扩展被引量:5
- 2006年
- 跨国公司与区域一体化间的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区域一体化如何影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跨国公司的存在如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收益。文章通过一个扩展后的垄断模型将以上两个传统上分割开来的命题统一于一个框架内进行探讨,分析显示,区域一体化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的存在也使区域一体化的收益趋于模糊,国家特征和生产技术特征因素在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上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范兆斌苏晓艳李晓玲
- 关键词:跨国公司社会福利
- 超越能力峡谷:从“本土”吸收到“当地”吸收
- 2009年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吸收和利用跨国知识溢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形成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框架下,围绕我国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系统讨论了知识吸收的地理区位与我国能力演变的关系。分析显示,通过基于"本土"的知识吸收活动,我国形成了世界级的生产能力,并出现向创新能力跨越的趋势,不过,在创新能力赶上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从"当地"吸收外部知识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
- 产品价值链、内部治理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结构升级被引量:4
- 2008年
- 如何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是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忽视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本文将产品价值链和组织结构统一于一个框架,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升级问题。
- 苏晓艳范兆斌
-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
-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结构决定:基于影响因素的一般框架被引量:1
- 2008年
- 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是近几十年来直接投资理论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进入模式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所有权安排、产品策略和投资方式。文章以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因素(产业因素、企业因素和区位因素)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分析跨国公司市场进入决策的一般框架,探讨了进入模式的结构决定。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被视为全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有效途径,不过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相继陷入了贸易保护的泥淖,一体化中的贸易保护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文章从一体化的整体收益、区域发展差距及国内政治三个层次,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根源进行了分析。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保护主义
- 吸收能力、全球研发网络与产业动态升级
- 2008年
- 以研发价值链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网络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模式。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产业动态升级的影响。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全球研发网络
- 全球研发网络、吸收能力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被引量:17
- 2008年
- 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影响。
- 范兆斌苏晓艳
- 关键词:全球研发网络价值链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