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YY006)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刘辰诞李恬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认知动因
  • 2篇汉语
  • 1篇动因
  • 1篇心智
  • 1篇语法化
  • 1篇语句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机能
  • 1篇语言机制
  • 1篇语用特征
  • 1篇设计问题
  • 1篇外显
  • 1篇现代汉语
  • 1篇可逆
  • 1篇教学
  • 1篇法化
  • 1篇词汇化

机构

  • 6篇河南大学
  • 3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4篇刘辰诞
  • 3篇李恬

传媒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外语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国语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边界分派:词汇化的认知动因被引量:10
2016年
词汇化是语言使用中的结构创新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结构进行边界分派导致的。最初使用创新形式的语言生产者出于某种交际需要而打破了语言结构组织规约,这就会使得语言接受者付出认知努力来确定结构边界即进行"边界分派"活动以达至理解。一旦语言接受者的边界分派结果与语言生产者达成一致,且这一边界分派形式符合人类完型建构的认知规律,该形式就会作为创新形式被语言社区认可并传播、使用,最后固化下来,成为新的语言结构规约。这就是词汇化的一般过程,其中表现出的"边界分派"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事物及其间关系时,受完型律支配给事物概念确定结构边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结构组织活动的认知推动力,因此是词汇化最基本的认知动因。
刘辰诞
关键词:词汇化认知动因
“语句包”理论与汉语可逆句的动因与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可逆句包含一个形态完全相同的谓语动词和两个占据主语和宾语语法位置的名词性成分,两个名词性成分在句子中的线性位置可以刚好相反,而句子的逻辑真值不发生改变。这类非典型句式的建构程序与典型句式一样,其线性结构是语言使用者在意向性支配下,根据"语句包"里存储的事件、事体概念内容和附着于概念内容的语法图式(如原型图式[N施+V+N受])来安排的。原型语法图式是从表达典型世界经验的言语用例抽象出来的,典型句式是其例释(elaboration);非典型图式则来自于言语变式。变式最初是不符合语法规约的,是交际者在不影响交际理解的前提下创造的非典型形式即创新形式,称为图式的扩展(extension)。一旦语言社区发现这一新的表达式与典型表达式一样具有表现力,并能达到典型式不能达到的交际效用,就会仿效、传播,最后固化为新的语法规约,存储于"语句包",供后来的使用者调用。可逆成对句中的非典型句式就是"语句包"里存储的语法图式允准的结果。这种看似违背语法规约的现象,是存储在"语句包"里的来自于世界经验和语言经验的语言知识使然,并非语法位置上的语法角色、语义角色或人为赋予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的。"语句包"里存储的语法图式对自然语言表达式的范畴化过程或者说允准过程,是可逆句产生的动因和机制,也是一般语言表达式建构的动因和机制。
刘辰诞
关键词:动因
边界移动与语法化被引量:7
2015年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无论其发生于哪个语言层面、无论其发生是历时的还是共时的、其发生机制呈现什么形态,都涉及人类的一个基本认知特征——结构边界移动。形式-意义结构语义极的边界移动是隐性的,称为隐界移动,形式极的结构边界移动是显性的,称为显界移动。隐界移动推动语义虚化,显界移动推动形式结构语法化。语法化过程实质上是语言单位的形式-意义结构的重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的完型认知倾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边界移动是重建结构完型的推动力,没有边界移动这一认知能力的运作,语言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无法启动的。因此,结构边界移动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认知动因。
刘辰诞
关键词:语法化认知动因
《语言的结构设计》评介
2014年
1.引言《语言的结构设计》一书于2013年4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近年来最简方案内部有大量文献致力于词库、计算系统、感觉一运动表现系统和概念一意向表现系统的研究,但都忽视了语言的结构设计问题。狭义句法为了概念必要性必须立足于表现系统内部,对人类语言机制的形态、语言如何出现于物种等问题做出解释,本书由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语言机能结构设计。
刘辰诞
关键词:语言机制设计问题语言机能
边界移动与现代汉语动结结构的认知成因被引量:1
2016年
现代汉语的动结结构源于先秦汉语中的复合句法型式,包含两个事件,分别描述行为过程和结果状态,前者称为致使事件,后者称为结果事件。表达这两个事件的结构因意义相关、形式紧邻,在人类边界分派这一认知活动的促动下发生边界移动,表征致使事件的动词和表示结果状态的动词(形容词)融合成形似双音节动词的动结式,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动结结构。边界移动这一认知操作促使了现代汉语动结结构的形成,是动结结构形成的认知成因。
李恬
从心智视角看内隐教学与外显教学的协同效应被引量:4
2014年
Tomasello提出"意图解读"和"句型认定"作为两种一般性的认知能力能够促进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不断加深和熟练化的过程,语法教学和学习最重要就是把握这两个方面。意图解读主要是基于内隐教学,而句型认定则可以通过外显教学将其中的语法规则讲出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加深,使之熟练。本文借用心智哲学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对内隐教学与外显教学的协同效应做出尝试性的探索,试图解决如何有效地利用两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内隐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语法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内隐教学的过程与心智哲学中"原初意识"的获得有相似之处。语言的运用是将一个自然的事件通过语言表征为合适的"用例事件"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原初意识"上升为"反思意识"的过程。
李恬
指类句产生的基础及语用特征
2014年
指类句是以"类"的划分为基础的句子,它概括一类对象的全体或一部分具有某种规律、属性或者特征。指类句在语言表达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有独特的特点。指类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容忍反例。它表面上表示普适性的、一般质的规律,但是如果对这些普适性的、一般质的规律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却能发现其反例,而人们却又在理解中能够忽视这些反例,容忍反例的存在。指类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知和逻辑基础。作为人们范畴习得的重要的语言手段,指类句在古文诗词、转喻修辞和矛盾语句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
李恬
关键词:语用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