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610103)

作品数:37 被引量:487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克信王国灿徐亚东陈奋宁向树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青藏高原
  • 13篇盆地
  • 12篇青藏
  • 12篇隆升
  • 11篇古气候
  • 10篇新生代
  • 7篇矿物
  • 6篇孢粉
  • 6篇更新世
  • 5篇粘土
  • 5篇粘土矿
  • 5篇粘土矿物
  • 5篇裂变径迹
  • 5篇渐新世
  • 4篇年代学
  • 4篇热年代学
  • 4篇晚更新世
  • 4篇西昆仑
  • 3篇地层
  • 3篇东昆仑

机构

  • 37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宜昌地质矿产...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山东水利职业...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26篇张克信
  • 16篇王国灿
  • 12篇徐亚东
  • 11篇陈奋宁
  • 9篇王岸
  • 9篇向树元
  • 9篇洪汉烈
  • 7篇曹凯
  • 7篇孟艳宁
  • 7篇张楗钰
  • 6篇季军良
  • 5篇殷科
  • 5篇寇晓虎
  • 5篇陈锐明
  • 5篇徐耀明
  • 4篇骆满生
  • 3篇牛志军
  • 3篇路晶芳
  • 3篇江尚松
  • 3篇宋博文

传媒

  • 22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现代地质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1
  • 20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昆仑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为了揭示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早更新世的气候环境演化,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古地磁对位于东昆仑山系东段的阿拉克湖断陷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的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含有少量的高岭石。伊利石结晶度在0.280-513°之间,反映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磁化率介于14.85×10^-6~214.20×10^-6SI之间,平均为68.41×10^-6SI,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w(Kao)/w(I+Ch)比值在0.11~0.22之间,反映不同时期沉积物中高岭石与伊利石、绿泥石之间相对含量的变化。w(Kao)/w(14-Ch)比值、伊利石结晶度以及古地磁分析结果的变化特征,均反映了东昆仑阿拉克湖的古气候经过了从冷干到温湿的气候变化,而沉积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以及相对较高的伊利石结晶度和偏低的磁化率值则说明早更新世阿拉克湖地区的气候.总体以冷干为主。
王朝文洪汉烈向树元张克信肖依
关键词:黏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古地磁早更新世
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构造过程的热年代学记录被引量:33
2007年
针对东昆仑及相邻地区研究较薄弱的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时段的构造过程提供了系列新的热年代学资料.不同热年代学方法综合揭示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至少存在3次明显的热事件记录.第一次大约启动于200Ma的晚三叠世晚期,并可能一直延续到早中侏罗世之交,是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并奠定造山带区域构造格架的构造热事件.区域动力背景可能和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浊积盆地闭合相关.第二次发生在大约130-150Ma的早白垩世,并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末,主要表现为系列区域性NWW—SEE向的挤压性断裂活动,可对应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的增生拼贴事件.第三次为大约56-45Ma的古新世,表现为一期伸展抬升.热年代学记录与零星保存的地质记录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并对构造过程提供了更确切的时间限定.
王国灿向树元王岸John I.GarverRobert P.Wintsch张克信
关键词:东昆仑热年代学
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被引量:7
2007年
对嘉黎断裂带两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表明,断裂带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6~11.7Ma之间,属中新世晚期;断裂带南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明显较小,6个样品中有5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0~5.9Ma之间,属上新世早期.嘉黎断裂带北侧5.6~11.7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7~0.09mm/a.5.8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50mm/a,平均隆升速率1.33mm/a.断裂带南侧4.7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62mm/a,平均隆升速率1.68mm/a.两侧样品都反映上新世以来有较强烈的隆升作用,并且南侧比北侧隆升作用更强烈.
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
关键词:嘉黎断裂带晚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高原隆升
藏北唐古拉山地区沱沱河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红层,确定这些红层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沱沱河组上部的孢粉化石组合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且主要为三沟和三孔沟类,包括栎粉属(尤其是小栎粉和小亨氏栎粉)、楝粉属、坡氏粉属和三孔沟粉属等,具孔类花粉很少,大部分属种为古近纪常见分子;组合中出现少量鸡爪勒粉属、唇形三沟粉属、山萝卜粉属、管花菊粉属等草本植物花粉;并含有零星古老类型的成分,如克拉梭粉属、五边粉属和江汉粉属;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低,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基于孢粉组合特征分析,认为沱沱河组上部的地质时代为始新世中晚期,为进一步完善了该区新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依据.
段其发张克信王建雄姚华舟卜建军
关键词:孢粉组合始新世
西昆仑山前陆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积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始终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以及伊利石结晶度值等均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8~3.5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结晶度值均比较高,而蒙脱石相对含量低,并有少量的高岭石产出;在3.5~3.3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值均急剧降低,而相反,蒙脱石相对含量值急剧升高,高岭石基本消失;3.3~2.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与8~3.5 M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参数非常接近;而2.8~1.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则与3.5~3.3 Ma B.P.期间的粘土矿物参数相类似。根据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特征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成分的变化是粘土矿物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则是次要影响因素。粘土矿物特征的变化规律显示西昆仑山体在晚新生代具有不均匀的阶段性隆升的特点,在3.5 Ma B.P.、3.3 Ma B.P.、2.8 Ma B.P.左右分别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构造隆升事件,而且总伴随着风化母岩成分的变化。物源区在早更新世中期(12.5 Ma B.P.)很可能处于干旱的古气候古环境中。
徐耀明洪汉烈何雅娟
关键词:西昆仑晚新生代前陆盆地磨拉石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3
2007年
裂变径迹年龄资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冷却年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南北方向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主要在8 Ma以前,局部为5.0~2.6 Ma,而高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集中在5 Ma以后,大多数在3 Ma以来;在东西方向上体现在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之间的高喜马拉雅带上,东喜马拉雅的不丹东部区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揭示了8.0~3.0 Ma的冷却剥露的历史;东喜马拉雅的不丹西部区域为7.0~1.4 Ma;中喜马拉雅的尼泊尔地区为5.0~0.2 Ma;西喜马拉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为3.0~1.0 Ma。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由中间向两侧增大,反映了地质晚近时期东西构造结间的高喜马拉雅山脉的剥露幅度由中间向两边减弱的趋势,揭示了以中喜马拉雅为隆升中心向两边拓展的趋势。综合有关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其表现为18~11 Ma、9 Ma以来的两个快速隆升期。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动力体制可能由早期的挤压隆升—中新世的伸展隆升—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为主,局部气候作用和构造作用耦合的山脉隆升机制。
刘超王国灿王岸王鹏任春玲
关键词:裂变径迹剥露新生代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层高分辨率牙形石生物地层被引量:3
2007年
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之一的中国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西坡剖面界线层,经连续不间断采样获得大量牙形石化石并进行详细的分带工作,建立了该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由下往上划分为:1.Neospathodus dieneri带;2.N.waageni带.前者依次分为3个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1亚带,N.dieneri Morphotype2亚带和N.dieneri Morphotype3亚带.牙形石带可与该界线层的菊石带进行很好的对比;在详细区分牙形石Neospathodus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跨越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演化谱系十分明显,牙形石N.dieneri Morphotype3在奥伦尼克阶之底即Smithian初期演化为:N.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N.pingdingshanensis、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waageni(细齿直立型)→N.n.sp.R和Neospathodus dieneri Morphotype3→N.pakistanensis.从谱系演化的观点出发认为:N.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奥伦尼克阶底界是合理的,并在该剖面确定了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位于第24-16层,距剖面大隆组与殷坑组界线40.49m处.
赵来时童金南孙知明常德峰张克信张素新Mike J.Orchard
关键词:牙形石下三叠统
临夏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被引量:28
2007年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临夏地区塔湾黄土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物风成黄土或经过表生风化改造形成的古土壤,其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高岭石和少量的坡缕石,沉积物中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矿物组合,指示物源区经历了气候从湿润变为冷干的转变。沉积物中伊利石结晶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其(001)衍射峰的半高宽在0.23°-0.86°之间,不同岩性层中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伊利石结晶度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峰值区,这表明临夏地区晚更新世的气候变化经历了从湿润→冷干→湿润→冷干的两个周期性的演化,而且晚期与早期相比更加湿润同时又更为冷干。沉积物中既有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又有碎屑成因的坡缕石。沉积物中自生成因坡缕石和碎屑成因坡缕石均稳定存在的现象表明,本区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是以干旱为特征,年均降雨量在300mm左右。
洪汉烈于娜薛惠娟朱云海向树元张克信
关键词:粘土矿物结晶度坡缕石晚更新世临夏盆地
青海循化渐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
循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西秦岭北缘与祁连山的结合部位,属压陷盆地。受相邻分布的拉脊山和西秦岭北缘逆冲带所限,形成具有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构造特征的菱形盆山展布形态。本文选取循化盆地南缘的连续...
张楗钰张克信牛志军徐亚东陈奋宁
关键词:孢粉学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的时空格局被引量:49
2011年
青藏高原不同部位低温热年代学记录、沉积记录和构造变形记录揭示出存在60~35,25~17,12~8Ma(藏南17~12Ma)和大约5Ma以来4个主要强构造隆升剥露阶段.除了藏南地区在17~12Ma发生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及其所控制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岩系的快速抬升剥露这一特殊情况外,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主要强构造隆升剥露阶段具有准同时性.几个强隆升剥露阶段对应于几个强构造变形活动时期,反映隆升剥露主要受构造动力控制.新生代以砾岩为代表的粗碎屑物的分布、前陆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分布及其沉积充填、角度不整合的发育和地层间断缺失,以及受断裂控制的盆山地貌变迁和高原扩展与青藏高原几个强构造抬升剥露阶段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本文还讨论了青藏高原作为地表隆升的高原形成过程,揭示高原的形成是随时间演变不断扩展的过程.
王国灿曹凯张克信王岸刘超孟艳宁徐亚东
关键词:青藏高原新生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