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01300009181)

作品数:7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贾建称孙立新王根厚温长顺吴新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化学特征
  • 2篇杂岩
  • 2篇混杂岩
  • 2篇白垩纪
  • 1篇地层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意...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玄武岩
  • 1篇雅鲁藏布江缝...
  • 1篇岩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球
  • 1篇岩石地球化学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石家庄经济学...
  • 2篇河北省区域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贾建称
  • 3篇孙立新
  • 2篇万晓樵
  • 2篇温长顺
  • 2篇王根厚
  • 2篇张振利
  • 2篇吴新国
  • 1篇崔邢涛
  • 1篇高莲凤
  • 1篇杨国东
  • 1篇田立富
  • 1篇朱才伐
  • 1篇孙黎明
  • 1篇胡华斌
  • 1篇汪立军
  • 1篇李金和
  • 1篇高春光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藏吉隆地区白垩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02年
系统描述了西藏南部吉隆地区白垩纪甲不拉组和宗卓组首次发现的复理石相遗迹化石5属、7种。主要遗迹属有Chondrites,Cosmorhophehelminthoida,Muensteria,Phycosiphon,Phymatoderma。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分布等环境成因特征清楚地显示其为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复理石相深水沉积环境特征。
孙立新李金和张振利
关键词:白垩纪遗迹化石
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48
2005年
错卧莫—惩香错火山-沉积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陆块中部南缘。盆地内火山-沉积地层称古新世—渐新世林子宗群,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这套火山岩系属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不同程度表现出负Eu、负Ce、负Nb异常。微量元素K、Rb、Th、Ce富集,Sr、Ba,尤其是Nb、P、Ti亏损。初步认为这套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俯冲造弧的构造背景中,是来自于俯冲带的地幔源区基性分异岩浆与陆壳重熔的酸性岩浆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形成的。同时,俯冲板块上深海沉积物与基性岩浆混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启动时间在45Ma以后。
贾建称温长顺王根厚高春光杨国东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
西藏仲巴县穷果北部日喀则弧前盆地地层再认识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对区内发育完好并保留下来的白垩纪—始新世地层的研究,海相白垩纪日喀则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新世—始新世错江顶群包括下部曲下组和上部加拉孜组,整合覆于错江顶群之上的“如角藏布砂砾岩”为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日喀则群与错江顶群在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两群之间,更确切地说,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该不整合形成于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与丹尼期之间。该区日喀则弧前盆地完整的地层序列全面再现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两板块的碰撞和新特提斯洋的彻底关闭发生在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沉积结束以后,这比原来认识的要晚些。
贾建称温长顺王根厚张振利汪立军
关键词:不整合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纪生物地层被引量:2
2008年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系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岩性组合,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菊石及海百合茎、遗迹化石等多门类化石,包括5个腕足动物组合、1个菊石带、2个珊瑚组合、1个海百合化石层、1个遗迹化石层。根据岩性二叠系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基龙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萨克马尔期。曲布日嘎组时代以栖霞期—茅口期为主,顶部可能包括部分吴家坪期。
朱才伐田立富孙黎明张振利
关键词:生物地层二叠系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开合演化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4
2005年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构造混杂岩的地质调查及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萨嘎分岔的存在,探讨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演化模式。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南、北两带,南带起始于二叠纪末期印度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的伸展作用,到三叠纪末—早侏罗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带伸展作用加剧,并伴有洋壳的裂陷和蛇绿岩的侵位,在较短暂的双向俯冲、碰撞后焊接了仲巴陆块。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之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再次扩张、俯冲,直到始新世晚期整个缝合带开始剧烈碰撞、造山、隆起,形成了雄伟的青藏高原。
吴新国贾建称崔邢涛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开合构造蛇绿混杂岩
雅鲁藏布结合带中段混杂岩带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将雅鲁藏布结合带中段混杂岩内的玄武岩分为北带玄武岩和南带玄武岩。北带白垩纪玄武岩的SiO2含量多为44.86%~50.96%,TiO2均在3%以上,Na2O+K2O为3.78%~6.10%,Na2O>K2O;南带中晚三叠世玄武岩的SiO2含量为46.94%~49.58%,TiO2为1.17%~2.04%,Na2O+K2O为3.79%~7.15%,Na2O>K2O。北带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南带玄武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北带玄武岩富集Rb、Th、Ta、Nb,与洋岛碱性玄武岩稀土曲线一致;南带玄武岩除Y、Yb、Sc、Cr外,其他均富集,显示与大洋拉斑玄武岩曲线一致。构造背景判别和分析显示,北带碱性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环境,南带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洋盆海山环境。
孙立新万晓樵吴新国贾建称高莲凤
关键词:混杂岩带玄武岩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制约被引量:9
2004年
硅岩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发育。在 1∶ 2 5万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区域地质调查中 ,在缝合带及其南侧宗卓组中识别出 3种硅岩沉积组合 :1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2构造混杂带内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3宗卓组内夹于页岩—岩屑石英杂砂岩的硅岩。在硅岩中分离出的放射虫组合时代为白垩纪。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 ,对硅岩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5 33~ 0 .5 4 6 <0 .6 19(除 9号样外 ) ,Ce/ Ce* 为 0 .6 7(平均 ) ,L an/ Ybn为 0 .83~ 1.37和 L an/ Cen为0 .82~ 2 .2 3;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5 5 7~ 0 .6 19,Ce/ Ce*为 0 .995~ 1.35 0 ,L an/ Ybn为 0 .71~ 1.0 3和 L an/ Cen为 0 .6 8~ 0 .98;宗卓组内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6 15~ 0 .70 7>0 .6 19,Ce/ Ce* 为 0 .94~1.14 ,L an/ Ybn 为 1.4 4~ 1.6 6和 L an/ Cen 为 0 .85~ 1.0 7。研究证实 ,3种背景的硅岩均反映非热水或生物成因。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具深水盆地沉积特征 ;宗卓组中的硅岩具典型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
孙立新万晓樵贾建称胡华斌
关键词:地球化学构造环境硅岩白垩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