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9B090300277)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黄开红陈茵婷曾林涓张秋波林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mi-1基因过表达对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淋巴瘤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区1(Bmi-1)过表达对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方法将携带原癌基因Bmi-1的质粒或空质粒稳定转染GES-1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在mRNA及蛋白水平鉴定转染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Bmi-1对GES-1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稳定转染Bmi-1对GES-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表明成功建立稳定转染Bmi-1基因的GES-1细胞株。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过表达Bmi-1基因使GES-1细胞G0/G1期减少,G2/M期和S期细胞增多。生长曲线显示,过表达Bmi-1基因使GES-1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提高。结论:过表达Bmi-1基因能调控GES-1细胞的细胞周期,促进GES-1细胞的增殖。
- 练国达邓辉陈茵婷曾林涓张秋波钱辰琛黄开红
- 关键词:GES-1细胞
- 人源抗胃癌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 2012年
- 目的构建库容大、多样性好的噬菌体展示人源抗胃癌单链抗体。方法收集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单链抗体库并初步筛选抗胃癌单链抗体,用ELISA方法检验该抗体与胃癌细胞结合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次级库容达4.0×109pfu/ml的噬菌体展示人源单链抗体库,并初步筛选到与胃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单链抗体。结论成功构建和筛选人源抗胃癌单链抗体,为进一步表达和应用特异性抗胃癌单链抗体奠定基础。
- 区广生陈茵婷张秋波曾林涓郭卫平黄江龙黄开红
-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技术单链抗体库胃癌
- 三氧化二砷纳米微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 2010年
- 目的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考察与评价。方法以可溶性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三氧化二砷(As2O3)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载As2O3纳米微粒(As2O3-NPS),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载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用光电能谱仪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结果 As2O3-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10±23)nm,测得载药量为29.6%,包封率为82.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结论以As2O3-NPS作为As2O3载体,可改变As2O3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 徐丽姝刘建化林萍黄开红陈茵婷陈其奎
- 关键词:纳米微粒三氧化二砷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作用
- 人胰腺癌PANC-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用于观察载siRNA纳米微粒体内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建立人胰腺癌PANC-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最佳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模型进行载基因纳米微粒体内效应的研究。方法:将不同数量PANC-1细胞悬液接种于BALB/c(nu/nu)小鼠右侧背部皮下,当肿瘤体积达100 mm3时尾静脉注射siRNACY5.5纳米复合物进行活体荧光成像。此外,于尾静脉注射负载siRNAKras纳米复合物,蛋白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Kr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07cells/300μL接种成瘤率达100%,成瘤时间<2周。荧光呈像及组织学检查显示载siRNA纳米微粒可靶向聚集在肿瘤组织发挥体内基因沉默效应。结论:本研究报道的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方法成瘤率达100%,成瘤时间短,是研究药物示踪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模型。
- 曾林涓李景果张秋波钱辰琛林忠陈茵婷黄开红
- 关键词:胰腺肿瘤纳米微粒RNA干扰
- 恶性肿瘤外周神经转移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外周神经浸润(PNI)与多种类型肿瘤转移、复发关系密切,是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本文从明确PNI概念开始,综述目前PNI分子和病理机制、体外内模型建立等研究进展,旨在更深入地了解PNI在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PNI机制及开发靶向PNI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 郭宇波曾林涓苏红黄开红
- 关键词:胰腺癌前列腺癌
-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胰腺疾病相关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受累静脉、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治疗和结局。结果 11年共收治本病52例,占同期门脉高压症的4.58%。常见基础胰腺疾病依次为慢性胰腺炎21例、胰腺肿瘤15例、急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14例,其他胰腺疾病2例;52例患者有明确的受累静脉,脾静脉是最常受累的静脉(38例,73.1%),其次为门静脉21例(40.4%),肠系膜上静脉阻塞11例(21.2%),无单独受累者。脾脏肿大48例(81.4%),为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31例(52.5%),程度较轻,以白细胞减少为主。45例患者(76.3%)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孤立性胃静脉曲张35例),22例有破裂出血(42.3%)。药物治疗可控制急性出血,但不能预防再出血。23例行脾切除术,主要指征是反复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术后患者均未再出血(随访6个月~6年)。结论胰腺疾病可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枝,导致广泛性或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而手术可能是防止再出血的主要措施。
- 徐丽姝刘建化林萍黄开红陈其奎陈茵婷朱兆华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胰腺疾病脾肿大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