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580)

作品数:5 被引量:145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运林秦伯强刘明亮冯胜马荣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第九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太湖
  • 2篇真光层
  • 2篇真光层深度
  • 1篇悬浮物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A
  • 1篇有机物
  • 1篇有色可溶性有...
  • 1篇植物
  • 1篇散射
  • 1篇散射系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湿地
  • 1篇水位
  • 1篇水文
  • 1篇水文特征
  • 1篇秋季
  • 1篇微囊藻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市第九中...

作者

  • 5篇张运林
  • 2篇秦伯强
  • 1篇王鑫
  • 1篇乐成峰
  • 1篇李云梅
  • 1篇陈伟民
  • 1篇伍蓝
  • 1篇马荣华
  • 1篇冯胜
  • 1篇刘明亮
  • 1篇董雅文
  • 1篇孙德勇

传媒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41
2008年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张运林冯胜马荣华刘明亮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梅梁湾、大太湖夏季和冬季CDOM特征及可能来源分析被引量:78
2007年
基于2004年夏季水华暴发期和冬季在梅梁湾及大太湖各2次采样,分析了夏季、冬季CDOM的特征及其可能的来源,发现夏季CDOM吸收系数、叶绿素a浓度均明显高于冬季,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a(355)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7~12.42 mg/L、2.57~6.77 m-1,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12月15日)的直湖港入湖口。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定标后的荧光值一般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夏季由于受浮游植物降解的影响,与DOC浓度和荧光的相关性明显低于冬季。表征CDOM组成和来源的参数比吸收系数、M值、S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吸收系数a*(355)值明显要大于冬季,而S值、M值则要小于冬季。夏季水华暴发时CDOM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正相关,浮游植物降解产物可能是水体中CDOM的重要来源;相反,冬季CDOM吸收系数呈现从梁溪河入湖口、湾内往湾口递减的趋势,其来源可能主要以陆源为主,受入湖河流的影响较大。
张运林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夏季CDOM
微囊藻和栅列藻吸收与散射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微囊藻和栅列藻的光束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等。根据线性加和关系计算出2种藻的散射系数。结果表明,400~650 nm光束衰减系数大致呈下降趋势,之后又逐渐上升.在675 nm附近出现由于浮游植物吸收而形成的峰值,微囊藻、栅列藻的c*(675)分别为(0.075±0.007)m^(-1)、(0.079±0.007)m^(-1)。微囊藻、栅列藻吸收系数、比吸收系数在440、675 nm存在明显的吸收峰值,PAR波段积分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72、0.0178 m^2/(mgCh1a)。散射系数在440、675 nm一般出现谷值,而在550、700 nm一般为峰值。微囊藻、栅列藻PAR波段积分平均比散射系数分别为0.0686、0.0737 m^2/ (mgCh1a),比散射系数明显大于比吸收系数。另外,栅列藻比散射系数均要大于微囊藻.而其比吸收系数则差异不明显。微囊藻、栅列藻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非常好的线性关系,显示其不存在色素包裹效应。微囊藻、栅列藻平均Q*.值分别为1.13、1.19.均大于1.包襄因子的分析也证明不存在色素包裹效应。实验条件下得到比吸收系数、比散射系数可以用于计算浮游植物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王鑫张运林
关键词:微囊藻散射系数
天目湖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对上游湿地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水文过程在湖泊和湿地形成、发育、演替甚至消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探讨天目湖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对上游湿地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天目湖的保护和利用。利用1960—2001年实测的水文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天目湖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42a来,天目湖区的降水量略有增加,蒸发量逐渐减少,入湖水量不断增多,水位明显上升。采用吴淞高程对典型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天目湖湿地出露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年17m高程以下,平水年19m以下,丰水年21m以下为湿地,湿地面积在不同水分状况年份差别较大。水位上升引起的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天目湖水文特征变化对湖泊水质有一定影响,一方面,由于径流量增加,入湖水携带了更多外界的污染物使湖泊污染加剧;另一方面,入湖水量增加和水位上升又会稀释湖中的污染物浓度。近年来天目湖水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天目湖水文特征的变化和湖泊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建立湿地公园、退渔还湖,调整湖泊水位等湿地管理和湖泊水质改善对策。
黄群芳张运林陈伟民董雅文
关键词:水文特征湿地水位生态环境
太湖水色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太湖全湖64个采样点的数据,分析了各水色因子及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在全湖间的差异最大,其变化范围为1.67~159.94μg.L-1,均方差为41.03μg.L-1,在梅梁湾、竺山湖、夹浦港和小梅口附近湖区,叶绿素a浓度较高且空间变化明显,等值线在这些湖区密集分布;悬浮物浓度变化次之,其含量在6.47~143.47mg.L-1之间变化,均方差为31.63mg.L-1,其在大浦港和小梅口入湖口附近湖区的空间变化明显,等值线分布密集;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在全湖变化较小,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真光层深度受悬浮物和叶绿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悬浮物相反.
乐成峰李云梅张运林孙德勇伍蓝
关键词:太湖悬浮物叶绿素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真光层深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