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633001)
- 作品数:39 被引量:357H指数:12
- 相关作者:陈永亨齐剑英张平刘娟吴颖娟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2
- 2010年
- 铊(Tl)作为一种高毒害性的元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含Tl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人类活动,导致Tl及其化合物进入环境,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从而对动植物特别是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章对铊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迁移、转化,以及Tl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Tl在岩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5~10 mg.kg-1,在大气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22~1.0 ng.m-3,在天然水体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001~1.264μg.L-1,在土壤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1~3.0 mg.kg-1,在植物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2~0.25 mg.kg-1。大气中的铊可随大气迁移,导致全球Tl污染;土壤中Tl的迁移主要受pH影响,pH越小其迁移能力越强,而水中溶解态的铊迁移能力最强。植物对Tl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而动物实验则表明Tl具有一定的致畸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致癌性,并且职业暴露是人体Tl中毒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关有Tl的地球化学以及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Tl在环境介质之间的界面化学机理、Tl在分子水平上吸附机理、不同形态的Tl在生物体中的致毒代谢机理以及铊的同位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王春霖陈永亨张永波刘乙敏王津李祥平齐剑英
- 关键词:铊环境介质迁移生物效应
- 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被引量:18
- 2008年
- 用微波消解/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研究了微波消解以及影响测定的因素(多原子离子干扰及盐度等),研究表明:引入动态反应气NH3可有效消除多原子离子干扰;盐度小于2.0 g/L测定结果比较可靠。方法检出限为0.008~0.32μg/L,回收率为92%~109%。已应用于土壤样品的测定。
- 齐剑英李祥平陈永亨刘娟王春林常向阳
- 关键词: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土壤
- 黄铁矿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被引量:4
- 2008年
- 黄铁矿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的主要来源。研究黄铁矿氧化有助于揭示其产生污染的机制。通过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硫酸再与黄铁矿中所含碳酸盐(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一设计实验,实现了黄铁矿在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中氧化的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表征。通过对反应生成的CO2进行原位表征,发现黄铁矿在空气和水中均存在明显的氧化作用,二者的氧化速率随时间而下降,差别在于,黄铁矿在水环境中的氧化速率下降较之在大气中显著,表明黄铁矿在水中的氧化较之在大气中要慢。在衰减全反射测量中,2 350 cm-1处表征CO2的双吸收峰的选择性好,并可实现原位分析。
- 张平陈永亨刘娟王春霖
- 关键词:黄铁矿
- 水环境中双酚A的污染及其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36
- 2009年
- 双酚A(BPA)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是一种雌激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BPA在各种水体中都有检出,且检出浓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BPA在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及其污泥和沉积物中都能检出,且其浓度一般较地表水中的浓度大。在综述了BPA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迁移转化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研究BPA的重要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邓红梅梁春营陈永亨
- 关键词:双酚A降解生态毒理效应
- ICP-MS测定水稻中的铊等重金属及铊污染水稻安全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采用ICP-MS测定水稻中包括铊在内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同时对铊污染水稻进行了安全评价。对ICP-MS的工作条件及影响测定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铊元素的检出限为0.006μg/L,其他各元素为0.008~0.3μg/L,Tl、Co、Ni、Cu、Mo、Cd、Pb等的加标回收率为94.2%~103.7%。对铊在水稻中的分布以及土壤铊污染对水稻吸收其他重金属元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铊在茎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种子;铊对水稻茎叶吸收重金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水稻种子吸收重金属却有抑制作用。
- 姚焱陈永亨王春霖齐剑英张平王许诺
- 关键词:ICP-MS水稻铊重金属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土壤中24种元素被引量:33
- 2007年
- 采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环境土壤样品中锂、铍、硼、铝、镁、钛、铁、锰、砷、硒、锶、锑、钒、铬、铜、锌、镍、钼、钴、镉、银、铅、钡、铊等24种元素。试验采用动态反应池,考察了影响测定的因素,结果表明:引入动态反应气NH_3可有效消除多原子离子干扰。优化了NH_3的流速,确定了分析矾、铬、铜和砷等易受干扰元素的最佳流速分别为0.70,0.72,0.30,0.30 mL·min^(-1)。检出限(3σ)在0.005~0.1μg·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0%~104.5%之间。
- 齐剑英张平吴颖娟陈永亨
- 关键词:土壤
- 水体中铊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的遗传毒性被引量:5
- 2009年
- 铊(Tl)是剧毒的重金属元素。含铊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释放铊,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我国尚缺乏水环境中铊的安全标准。利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微核技术研究水体中铊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水体中铊含量在0~1μg·L-1范围内,随铊质量浓度的增加,泥鳅红细胞产生微核以及核突起、凹陷等各种核异常现象;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核空泡率等3项指标随铊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3项指标作为铊胁迫下泥鳅红细胞毒害程度的依据具有可行性。当水体铊质量浓度为0.3μg·L-1时,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核空泡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将铊质量浓度0.3μg·L-1作为泥鳅红细胞发生突变的阈值。
- 汪珍春姚焱蔡冬霞张平陈永亨
- 关键词:铊泥鳅红细胞微核核异常
- 粤西某硫酸厂周边作物及其种植土壤中铊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9
- 2011年
- 对粤西某硫酸厂周边农田的农作物及其种植土壤中重金属Tl的含量分布、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硫酸厂周边农作物及其种植土壤均受到了Tl污染,其中作物种植土壤中Tl的含量变化范围为3.76~7.24mg·kg-1,表现出中度以上的Tl污染和较高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Tl在6种不同农作物中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0.69~176.7mg·kg-1,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其中番薯中Tl的富集系数最大,为26.9;油麦菜中Tl的富集系数最小,为4.11。农作物中Tl的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在硫酸厂周边农田种植的作物中除毛豆外,其余的农作物可食用部分中Tl的危险商(HQ)值均大于1.0,食用这些农作物将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 王春霖陈永亨齐剑英刘乙敏张永波曾武涛王津邓红梅
- 关键词:铊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
- 含铊黄铁矿利用对工厂周边大气气溶胶组成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对含铊黄铁矿利用工厂周边大气气溶胶(PM10和PM2.5)中铊的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运用富集因子法探讨气溶胶中铊的来源.结果表明,硫酸厂周边大气气溶胶PM10和PM2.5中铊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其日浓度分别为1.28~6.92ng·m-3和1.27—4.29ng·m-3.PM10和PM2.5中铊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0,是典型的污染元素,其中PM10中铊的主要污染来源贡献为硫铁矿焙烧渣搬运过程中的细颗粒扬尘,而PM2.5中铊的主要污染来源贡献为硫酸生产排放的尾气.
- 陈永亨王春霖齐剑英梁春营
- 关键词:铊气溶胶污染来源
- 重金属对硫酸盐还原菌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含重金属硫酸盐废水是我国工业水污染的突出问题,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方法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能耗少、去除率高,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混合培混养物作为接种污泥,考察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Cd2+、Ni2+、Hg2+)对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10 mg/L的Cu2+、Cd2+和20 mg/L的Hg2+对SRB还原硫酸盐的影响较小,硫酸盐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1%、94.6%、91.3%,与空白(93.9%)相近;20 mg/L的Cu2+对SRB的抑制最为强烈,硫酸盐最大还原率仅为48.2%,剩余金属离子(Cd2+、Ni2+、Hg2+)都分别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对SRB的抑制作用增强;相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对SRB的抑制顺序为Ni2+>Cu2+>Cd2+>Hg2+,抑制浓度分别为10、20、30、60 mg/L。最后阐述了各个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率最大时,(WCOD/WSO42-)与硫酸盐还原率的关系。
- 曹恒恒张鸿郭罗定贵陈永亨张庆合
-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重金属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