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濮耐”教育奖学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6
相关作者:田彦清李华汪朝郭进平袁蝴蝶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层次分析
  • 2篇层次分析法
  • 1篇电性能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压电
  • 1篇压电陶瓷
  • 1篇油酸
  • 1篇有限元
  • 1篇支持向量
  • 1篇支持向量机
  • 1篇梯度复合
  • 1篇梯度复合材料
  • 1篇铁矿粉
  • 1篇判断矩阵
  • 1篇热应力
  • 1篇综合评价
  • 1篇微米
  • 1篇微米棒
  • 1篇物元
  • 1篇物元分析

机构

  • 10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篇李华
  • 3篇田彦清
  • 2篇袁蝴蝶
  • 2篇郭进平
  • 2篇汪朝
  • 1篇钟兴润
  • 1篇周亮
  • 1篇王李管
  • 1篇史毅敏
  • 1篇罗发
  • 1篇丁冬海
  • 1篇周万城
  • 1篇杨康
  • 1篇杨振宏
  • 1篇蒋明学
  • 1篇尹洪峰
  • 1篇王栋东
  • 1篇雷西萍
  • 1篇尚旭光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金属矿山
  • 1篇矿冶工程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压电与声光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采空区危险性的支持向量机识别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采空区危险性影响因素与其危险性等级之间存在着复杂非线性关系的特点,笔者提出采用支持向量机最优分类理论来识别采空区的危险性等级。研究选取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岩石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采空区形状、矿体倾角、高跨比、空区体积等8个参数作为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支持向量机理论,提出了1-V-1的采空区分类算法,并在Matlab中编程,建立了分类预测的SVM模型。以某矿山的实测采空区为例,利用该模型进行了识别,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作对比。实例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的分类结果比神经网络更准确,与采空区调查结果一致性好,用支持向量机理论进行采空区危险性评价是可行的。
汪朝郭进平王李管
关键词:采空区支持向量机
SiC/C功能梯度材料的热-应力耦合分析
2012年
建立SiC/C功能梯度材料(FGMs)和SiC、石墨直接结合层状材料(无过渡层)的热应力耦合问题的计算数学模型;采用ANSYS10.0有限元分析程序对2类材料的应力场分布进行模拟,获得其在1 000℃热载荷下的应力场分布图,并比较二者应力分布状态,以实现SiC/C FGMs组分与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SiC/C FGMs比SiC和石墨直接结合层状材料具有显著的缓和热应力的优势,前者的最大应力比后者的小,过渡层数愈多,最大应力愈小,SiC/C-11的最大应力约为后者的1/2;2类材料的应力分布形态均呈轴对称的平行排列的带状,所受应力均在界面层达到极大值,在各层中部达到极小值;随过渡层数增多,应力梯度减小,且沿厚度方向自SiC层至石墨层,界面层应力带愈来愈窄直至消失,界面应力实现最小化,SiC/C FGMs的过渡层数N以≥9为宜。
蔡艳芝尹洪峰袁蝴蝶
关键词:SIC/C梯度复合材料热应力有限元
基于ISM和AHP的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和大量职业病案例分析,从人、物、环境、管理、安全技术、法制监管和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体系。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5级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ISM),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分析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得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层递阶ISM能有效地建立起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的结构,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影响因素间的层次关系;AHP法确定出管理因素、安全技术和人的因素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提供参考。
田彦清杨振宏李华尚旭光
模拟流化床气基直接还原赤铁矿粉的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在竖直管式电阻炉中模拟流化床反应器,分别利用CO和H2作还原气体对恩施赤铁矿粉进行了直接还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缩小赤铁矿粉粒径、提高还原反应温度、增加还原反应时间、增加还原气体流量可以提高还原速率和单质Fe的含量;在其他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H2有着比CO强得多的还原赤铁矿粉的能力;在赤铁矿粉粒径为160~40μm、还原气体H2流量为0.36 m3/h、反应温度为950℃、反应时间为60 min条件下的还原产物,经磨矿、弱磁选,可以获得铁品位为74.92%、回收率为96.82%的铁精矿。
李玉祥孙毅杨康徐力
关键词:赤铁矿粉流化床
MnO_2掺杂Bi(Mg_(1/2)Ti_(1/2))O_3-0.38PbTiO_3陶瓷的介电压电性能研究
2013年
研究了不同MnO2含量掺杂对Bi(Mg1/2Ti1/2)O3-0.38PbTiO3压电陶瓷结构和介电压电性能的影响。随着MnO2掺杂量增加,试样的三方相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压电性能明显下降,居里温度附近介电常数εm明显降低;同时,当测试温度大于100℃后,MnO2掺杂试样介电损耗整体明显降低,说明适量的MnO2掺杂能提高BMT-0.38PT陶瓷在高温下的性能稳定性。
张强蒋明学袁蝴蝶
关键词:压电陶瓷高居里温度介电性能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采矿方法优选被引量:18
2015年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地下矿山采矿方法进行优选。将采矿方法待选方案作为评价集,技术经济指标作为因素集,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将决策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采用比例标度法建立因素间的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因素权重;然后构建评价集与因素集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最后将因素权重与模糊关系矩阵作乘积运算,得到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值。以某汞矿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采矿方法优选,最终选择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作为开采方案;优化结果与企业设计采用的方法一致,证明该决策方法是可行的。
汪朝郭进平
关键词:采矿方法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
油酸掺杂制备尺寸可控聚苯胺微米棒及其性能研究
2010年
以苯胺为单体、油酸为掺杂酸、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软模板聚合法制备了油酸掺杂聚苯胺导电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通过调节苯胺与油酸的浓度可制备不同直径的聚苯胺微米棒,其直径约为200~390hm。利用红外分析对不同浓度比例下所得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发现,随着油酸掺量的增加,在2924cm^-1和2853cm^-1(vcH)处的吸收峰强度也增加。利用XRD分析了产物的晶型结构。此外,对产物的电导率、溶解性也进行了测试与评价。
雷西萍王栋东
关键词:聚苯胺油酸微米棒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模型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为克服传统安全评价方法的粗糙性和主观性,提高煤矿企业职业危害安全评价方法的计算效率,运用集对分析原理系统地展开分析和评价。通过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以作业人员、粉尘、有毒物质、物理因素、设备设施和管理为1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引入集对分析法中同异反联系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煤矿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评价模型。将12项2级指标作为输入节点进行联系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分析,从而实现了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取评价对象的职业危害状况处于"达标",与该企业实际状况相符合,应重点加强通风除尘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李华田彦清钟兴润
关键词:综合评价煤矿
基于物元分析的作业场所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受人、机、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方面的各个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常被以往的研究所忽视或者未得到很好解决。选用多级物元分析方法,建立能描述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针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现状及特点,从人、机、环境和管理方面人手,系统地分析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的诸多影响因素,形成了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了作业场所风险评估的物元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某轧钢企业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企业作业场所风险等级为第2级,属于一般危害程度,其评估结果与该企业实际的状况相符合。实例证明,该模型适用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风险评估。
田彦清李华艾菁
关键词:安全工程风险评估物元分析
高温雷达吸波材料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0
2014年
"薄、宽、轻、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型武器装备对雷达吸波材料提出的耐高温、抗氧化、高强度及高韧性等新要求。高温雷达吸波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综述了C、ZnO、SiC三类高温吸收剂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它们吸波性能改进途径及电磁参数的温度响应机理;然后对比了涂覆型与结构型高温吸波材料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高温结构吸波材料的优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温吸波材料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
丁冬海罗发周万城史毅敏周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