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310400009)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1H指数:8
- 相关作者:邢作云董少刚唐仲华刘白薇梁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被引量:21
- 2006年
- 通过岩石圈厚度变化、大地热流值和莫霍面起伏,结合浅表岩浆构造活动,编制了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略图,建立了燕山期软流圈上涌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式,总结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岩石圈厚区与软流圈上涌区共存。同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软流圈上涌进行了类型划分:中生代燕山期(J—K1)、早新生代(E2—E3)主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中、新生代(K2—E1)及晚新生代(N—Q)被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
- 邢作云邢集善赵斌
- 关键词:软流圈上涌深部构造
- 太原市地层空间异质性对地面沉降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7年
- 对比1956~2000年太原市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资料发现,该区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基本相近,但不完全吻合,局部地区存在偏移。通过对黏性土层累计厚度分布、黏性土层与粗颗粒土层的组合特征、不同分区各深度处土的力学特征值与上述偏移的对比分析,认为太原市地层的空间异质性对地面沉降分布有如下影响:(1)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相比,地面沉降漏斗偏向于黏性土层较厚的一侧;(2)地层组合(黏性土的夹层数、单层厚度等)对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沉降多发生在黏性土夹层多、单层厚度较小的地区;(3)土的力学性质的差异是影响沉降分布的重要因素。
- 孙自永马腾马军马瑞闫春淼
- 关键词:地面沉降黏性土地层组合力学性质
- 地下水库缓解奇村镇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可行性被引量:1
- 2008年
- 在忻定盆地二维岩性分区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象、水文、自然地理以及地质构造条件,探讨了修建地下水库来缓解奇村镇地下水资源危机的可行性,并重点讨论了修建地下水库所要满足的贮存空间和介质条件,认为在奇村镇修建地下水库是可行的。
- 程天舜梁杏黄静
- 关键词:地下水库水资源忻定盆地
- 地下水数值模拟中河流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被引量:3
- 2008年
- 对河流在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针对河流作为定(或给定)水头边界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 董少刚唐仲华冯全洲刘白薇
- 关键词:地下水数值模拟
-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被引量:31
- 2007年
- 文中以地震层析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热流值数据,对老资料重新开发,编制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厚度图、大地热流值图、岩石圈构造与矿集区关系图等,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及其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1)中生代燕山期较大型深部构造(如软流圈上涌体)的地震层析影象可存留至今,运用大地热流值及其相应浅表岩浆岩、矿集区等特征差异可以将中、新生代深部构造加以区分;(2)中国东部深部构造总特征: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起伏变化,岩石圈西厚东薄,软流圈上涌发育且形式各异。大体可分为华南(构造线呈NWW)、华北(构造线近SN)、东北(构造线呈NNE)三大块,其基本特征各异。整个中国东部深部构造中,软流圈上涌起主导作用;(3)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是相应浅表燕山期花岗质岩形成的根源,并与金属矿集区密切相关,新生代软流圈上涌则是大陆裂谷、玄武岩喷发及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基础;(4)岩石圈减薄的主因是软流圈上涌,中生代燕山期主要减薄于中国东部大陆内部,新生代主要减薄于偏东部沿海区域。
- 邢集善杨巍然邢作云刘建华赵斌
- 关键词:深部构造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
- 忻州盆地边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补给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忻州盆地边山岩溶水与盆地孔隙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岩溶水系统的圈划与分析对盆地孔隙水资源评价十分重要。文章运用地下水系统分析理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提取区域地质(岩相古地理、地层与构造)和水文地质信息,绘制了基于区域隔水底板等高线图、典型剖面图、盆地-山区两壁投影图等信息的岩溶水系统图;运用岩溶水系统图分析得出下马圈泉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存在间接汇水、潜流和河流(泉)渗漏等补给关系,并给出了补给量的计算方法,为忻州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定量模拟提供了新的水文地质依据与基础。
- 梁杏韩冬梅靳孟贵武建中杨继荣
- 关键词:孔隙水
-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83
- 2005年
-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 邢作云赵斌涂美义邢集善
- 关键词:软流圈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太原市地面沉降预测及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通过对太原市地面沉降资料、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等大量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考虑到太原市各个沉降中心的沉降趋势不尽相同,对太原市吴家堡、西张、万柏林和下元4个沉降中心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基于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太原市地下水开采量的规划方案下,预测了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2009—2015年地面沉降的趋势,得出太原市地下水开采量的规划对地面沉降的控制是有效的,其中对地面沉降控制最有效的是下元和吴家堡地区,但对于西张地区,沉降量较历年虽然有缓解,可是仍然属下沉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西张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同时发现降水有加速地面沉降的负面作用。
- 周艳萍
- 关键词:地面沉降BP神经网络地下水开采量降水量
- 北方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的圈划:以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3
- 2006年
- 运用地下水系统分析理论,以山西省太原盆地东西山地区为实例,利用GIS技术对区内岩溶大泉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圈划.运用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分析方法,首次提取了研究区岩溶含水系统的区域隔水底板等高线、边山断裂两壁投影图及岩溶水系统图等定量或半定量水文地质信息,圈划出了东西山岩溶水系统的局部饱水带、饱水带和碳酸盐岩非饱水带.研究结果表明,西山地区兰村泉、晋祠泉属于同一个岩溶子系统;西冶泉岩溶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东山基岩山区大部分属于娘子关泉岩溶子系统,且东山岩溶水子系统与盆地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而与兰村泉-晋祠泉岩溶子系统无直接关系.这些为模拟盆地地下水系统和评价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前人就太原盆地边山岩溶水系统边界的确定和内部结构的划分提法有了新的认识.
- 韩冬梅徐恒力梁杏
- 关键词:岩溶水系统GIS太原盆地
- 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被引量:23
- 2006年
-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1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2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3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硬块)稳定区。依据岩石圈热力学衰减原理,一定体积的深部构造可存留200~300Ma之久,而传导入浅表的热量则扩散较快。故以大地热流值为主,结合浅层岩浆活动可将本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软流圈上涌柱区分开来:渤海湾柱、大同柱和南阳柱属新生代,邯郸柱、中条柱和吕梁柱则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燕山期深部构造与浅表岩浆构造活动关系的模式:在强大的分散热力作用下,软流圈上涌柱柱头中大量热浮物质向上熔蚀薄的岩石圈及下地壳,混染而主要形成中酸性岩及有关矿产;而在软流圈上涌柱与岩石圈的陡接触处,由于该处热力集中,致使幔源物质底侵下地壳,并再熔融上侵形成偏碱性—碱性杂岩及相应矿产。
- 邢作云邢集善赵斌刘建华袁晓萍
- 关键词:深部构造燕山运动柱头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