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l49)

作品数:21 被引量:341H指数:11
相关作者:周怡胡安宁鲁良黄荣贵桂勇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信任
  • 7篇社会
  • 6篇文化
  • 3篇儒家
  • 3篇儒家文化
  • 2篇政治
  • 2篇中介
  • 2篇中介机制
  • 2篇人际信任
  • 2篇社会信任
  • 2篇失信
  • 2篇转型社会
  • 2篇威权
  • 2篇互联
  • 2篇互联网
  • 2篇家庭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调查数据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5篇周怡
  • 3篇胡安宁
  • 2篇鲁良
  • 1篇桂勇
  • 1篇王兵
  • 1篇帅满
  • 1篇翟学伟
  • 1篇韩恒
  • 1篇杨宜音
  • 1篇赵泉民
  • 1篇黄荣贵
  • 1篇陈映芳
  • 1篇井世洁
  • 1篇张波
  • 1篇周立民
  • 1篇高学德

传媒

  • 8篇社会科学
  • 2篇社会学研究
  • 2篇社会学(智库...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社会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求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参与、信任类型与精神健康:基于CGSS2005的考察被引量:35
2014年
社会参与可以产生很多有利于个体主观精神健康的积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了人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利用CGSS 2005城市部分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活动的确能够培养对一起参加这一活动的个体的"特殊信任"。这一发现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人们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个人在构建"自己人"内涵的时候会将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边界"考虑进来,从而带来不同于过去"家庭内—家庭外"这样简单的二元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活动的参与的确带来了个体"特殊信任"建构的多样化。但是,本研究也发现,社会参与不能够和一般信任水平之间建立显著的联系。与之同时,在不同类型的信任与精神健康水平之间,机构信任,对同学、同事以及同乡的信任,以及一般信任却能够显著地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与之相比,其他类型的信任却并不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胡安宁
关键词:社会参与
失信问题的“互联网+”维度——基于网络行动者的分析框架被引量:3
2016年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网、事与网、世与网的高度嵌合,网络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信任生成、秩序建构和影响机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为网络行动者的失信行为提供可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场域呈现去中心化、去身份化、去体系化等特点。"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类别包括宣泄报复型网络失信、偏激盲动型网络失信、迎合满足型网络失信、谋私逐利型网络失信。"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归因包括制度约束的缺失、经济利益的驱动、关系约束机制的失效、道德规范的弱化。"互联网+"时代失信行为的治理策略包括建立健全网络场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增加失信行为成本;强化网络场域的公共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建构良善的社会互动机制,疏浚网络场域的民意表达渠道。
鲁良
关键词:失信信任
失信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读被引量:3
2016年
基因对人类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确凿的证据,以社会生物学为视角,通过分析基因的发现、基因的控制和基因的表达,寻找决定人的社会行为的基因依据,探索影响人的生命性状的基因功能,剖析造成人的行为特征差异的基因影响。基因自私、人性利己与失信发生呈现正向传递的逻辑过程,即基因要复制自己就需要行为自私,自私的基因驱使人性自私,人性的自私诱发失信行为。失信行为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通性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先导因素,人的动物性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诱发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阻抗系统。
鲁良
关键词:失信行为基因自私社会信任社会生物学
“复制”抑或“创造”:社会流动视角下我国人际信任重建的路径选择被引量:5
2016年
对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研究不能脱离急剧的社会转型和频繁的社会流动这一结构性背景。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05)探讨社会流动视角下我国人际信任重建路径,研究发现,社会流动视域下我国人际信任的重建可通过复制性和创造性两条路径达成:一方面,基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熟人关系"的复制性路径对生人信任(社会信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独立于关系信任的经济赋权和公平可以超越熟人信任作为生人信任重建的创造性路径,而心理赋权则无助于生人信任的重建,政治赋权不仅没有提升生人信任,反而对生人信任的重建有消极影响。
高学德
关键词:社会流动人际信任赋权公平
文化、信任与行动策略:温州C县合会运行机制研究
2018年
信任是是复杂社会的简化机制,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本文以浙江温州C县的合会运作为载体,从微观角度分析盛行于温州C县的合会文化操控参与合会的行动者行为的过程,从而详尽展现出文化规范对于信任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从文化面向提高社会诚信度,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思考。
孙瑞英
关键词:文化信任合会
从榜样教育到共同体精神培育:社会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最美现象”为例被引量:13
2016年
作为一种古今中外通用的教育模式,榜样教育在教育特别是德育领域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最美现象"实质上是一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与传统榜样教育不同的是,"最美现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传统知识型"道德域"带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从而改变了缺乏生活性的传统榜样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社会道德教育模式应逐渐从榜样教育转向共同体精神培育,既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新媒体中,提升人们对主流道德和价值伦理的广泛认同,又要积极引导人们在职业生活和社区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道德共识与道德行动的统一。
张波陆沪根
关键词:榜样教育道德教育
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秩序——制度主义的解释路径被引量:52
2013年
信任是市场交换活动得以实现的核心机制。围绕市场经济秩序的信任基础,存在两大相互对照的解释一是以理性选择的算计为基础;二是以非理性的社会嵌入选择为基础。理性选择理论将信任基础建立在纯粹的利益得失、利益保障的各方博弈上;而非理性的社会嵌入选择理论则认为交易过程的经历、交易双方的特征以及社会制度文化是信任归因的基础要素。信任基础往往通过信任模式的表征而与市场经济秩序相联系。中国市场转型期的信任危机实质是普遍主义取向的社会本位—制度信任模式的缺失。其原因在于特殊主义取向的家本位—关系信任模式、国本位—机构依附信任模式作为一种本土的文化结构力量,抵制或挤压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而调整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信任危机、建立制度信任模式的根本对策为在中观层面上重视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营造公民参与市场监管的公民文化。
周怡
关键词:市场经济秩序
也谈儒家文化与信任的关系——与《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文的商榷被引量:23
2013年
儒家文化是否导致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不单纯是一个从问卷调查中看到的结论,而是用什么样的理论架构来看的问题。研究假设及其调查背后的一种视角和理论将影响到对调查结果的解释。儒家文化一方面是一个从中华文明之外所看到的标签和符号,另一方面也有不同的层面。而调查所涉及到的个体层面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本身需要反思。儒家能够对民众产生普遍影响在于其借助了家庭这一中间环节。在中国社会,真正影响到信任关系的是虚实相间的家庭生活,而非儒家思想本身。通过对儒家伦理与家庭生活的讨论,学者可以建立一种关系视角来重新理解中国社会的信任,而不轻易地把社会分为有信任和没信任、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以及正效应和负效应等,进而可以构成研究中国人信任关系的新的类型与解释框架。
翟学伟
关键词:儒家文化家庭生活社会信任
转型期社会信任感的阶层与区域特征被引量:23
2013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型塑"了具有"转型嵌入性"的社会信任的时代特征。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转型社会视角"入手,通过对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7061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民众的社会信任感主要由"政府信任感"、"社会组织信任感"和"社会信息信任感"三个维度构成;作为主观建构的社会信任感存在着基于阶层和区域上的结构性差异化特征。
井世洁杨宜音
关键词:阶层转型社会
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一项基于上网活动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2
2013年
互联网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面向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与现有研究中对网络活动的性质涉及较少有关。因此,需要对上网活动进行分类,分别分析不同类型的上网活动,才能准确地揭示互联网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对上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即时通讯等人际沟通活动有助于维系较大规模的朋友网络;虚拟社区参与行为则有助于培育和维系虚拟社会关系,并且虚拟社区参与行为与虚拟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总体的研究结果与"社会补偿效应"观点较为一致。
黄荣贵骆天珏桂勇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社会支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