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064)

作品数:77 被引量:498H指数:10
相关作者:杨国荣贡华南蔡蓁郦全民宋锡同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哲学
  • 7篇道德
  • 7篇视域
  • 6篇儒家
  • 5篇伦理
  • 4篇中国哲学
  • 4篇成人
  • 3篇政治
  • 3篇儒学
  • 3篇伦理学
  • 3篇进路
  • 2篇道观
  • 2篇道教
  • 2篇德勒兹
  • 2篇形而上
  • 2篇形上学
  • 2篇修身
  • 2篇言说
  • 2篇义务
  • 2篇哲学基础

机构

  • 7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9篇杨国荣
  • 6篇蔡蓁
  • 6篇贡华南
  • 4篇刘梁剑
  • 4篇郦全民
  • 4篇宋锡同
  • 3篇贾国恒
  • 3篇姜宇辉
  • 3篇蔡林波
  • 3篇张容南
  • 2篇朱晶
  • 2篇李洪卫
  • 1篇方旭东
  • 1篇胡东东
  • 1篇王寅丽
  • 1篇何静
  • 1篇魏小巍
  • 1篇陈乔见
  • 1篇晋荣东
  • 1篇楊國榮

传媒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9篇思想与文化
  • 6篇哲学分析
  • 4篇哲学研究
  • 4篇社会科学
  • 4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江汉论坛
  • 2篇河北学刊
  • 2篇文史哲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现代哲学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18篇2013
  • 16篇2012
  • 12篇2011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用之辩与古今中西之争被引量:21
2014年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史地看,“体”和“用”的概念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从魏晋时期开始,“体”和“用”作为一对范畴进一步被自觉运用。魏晋玄学家们对“体用”关系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王弼便把“体用”问题与有无之辩、本末之辩联系起来,
杨国荣
关键词:中西中国哲学魏晋时期魏晋玄学
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论析——基于具象与类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类型是由具象通过类型性抽象而获得的,具象在逻辑上先于类型,存在自由具象。任何具象都属于由其自身通过类型性抽象所获得的类型,但这种类型根本不同于以部分具象为样品通过类型性抽象所获得的类型。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类型。科学发展是从具象到类型,但从哲学上讲,它又总是可以突破旧的类型,从而达到新的类型的一种过程。
贾国恒
关键词:具象
圣坛之外:民间信仰中的人、鬼、神被引量:1
2012年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陶渊明《神释》根据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一项数据,截止到2005年,全球没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数为13亿,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国。这种统计的可靠性如何暂且不论,中国人没有严肃宗教信仰的民族性格的确久已遐迩闻名,而无可无不可的中国人自己对这种说法似乎也不甚介怀。另一方面。
魏小巍
关键词:乡土社会生殖崇拜三山国王因信称义《太平经》
嗣诸法要:赵宜真的道教仪法思想诠论
2016年
道教仪式及法术的伦理、哲学基础及其实践方法的正当性如何,是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此,元末明初道教思想家赵宜真作出了关键的理论贡献。首先,面对儒、佛的批评,赵宜真从历史和伦理思想方面论证了道教仪法的道德合法性根据;其次,赵宜真从哲学原理层面,提出"心性本体之理"和"感应通神之理",从而确立了道教仪法的形上义理基石;最后,针对道教仪法"体用胥失"的实践状况,赵宜真提出了"体用相须""道法一致"的理性化方法原则。历史来看,赵宜真的仪法思想对道教科仪、法术的合理化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蔡林波
关键词:道教
建国六十年来大陆易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
2011年
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大陆易学研究的历程,总结了易学研究在不同阶段因应不同的时代问题与新材料而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这种成果背后的历史动因,同时对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易学研究进行了展望。进入新世纪,易学研究开始切入时代主题,在研究方向上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新气象。如何弥补易学研究的不足,正是学术界在新世纪对易学研究的期待。
宋锡同
关键词:易学研究
书之形与形而上--书道中的视觉超越及其归宿被引量:3
2015年
书非小道,它既是中国思想大系统之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大系统的具体体现。当点画被理解为卦画,点画中有阴阳、有生机,"书"之自然形质被超越;当"书"被理解为"意之所在",形质被生成为包含意味的"意象","书"之形式性特征被进一步冲淡;而以神采与骨肉齐备的生命体理解与规定"书","书"之"形"遂被导向"形而上"。与此相应,欣赏"书"实为欣赏道、欣赏自然、欣赏生命。对书的欣赏拒绝视觉之静观,惟赖味觉之研味。对"书"的理论自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超越视觉性、回归味觉性之理论自觉。
贡华南
关键词:形而上
言说与行动——一个比较政治哲学的视角被引量:2
2012年
言行是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不同的文明对言行有不同的规定。在先秦儒学的构想中,言行是在礼的世界中完成的规范性活动。言行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内化和学习。言不是为了彰显自身,而是为了传道,所以言谈需小心谨慎。行达到了什么程度,才可以言说到什么程度。所以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政治文化,强调实行实效。相反,在古希腊的世界里,通过言谈和行动,人与人得以"共同存在",在城邦中实践着生活。恰恰是由于人能够交谈才形成了共同的存在,形成了公共领域。正是在自由言行开出的公共空间之上,古希腊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古典民主的典范。但这种古典民主有一个危险,即不受限制的自由言行可能导致激烈的政治冲突,甚至引发政治动荡。所以,为公共生活寻找秩序成为后来西方政治哲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张容南
“盖梯尔问题”的问题被引量:4
2014年
知识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以能知与所知之间的互动为其现实的内容。然而,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抽象化的趋向。当代认识论中的所谓“盖梯尔问题”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知识常常被理解为经过辩护或确证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这种知识观念的源头每每又被追溯到柏拉图。20世纪60年代,盖梯尔在《分析》(Analysis)上发表了《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一文,对以上知识观念提出质疑。
杨国荣
关键词:当代西方哲学知识观念抽象化认识论柏拉图
中国传统技术的认知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传统技术以自然认知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技术活动中,认知与价值评价相融合,具身认知和默会知识得到强化。这些认知特征,加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形态,一方面促成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实用技术的发达,另一方面则造成对看似无用的"奇技淫巧"的排斥或轻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论理性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不过,在当下技术革命的新背景下,传统技术的这些认知特征以及相应的观念值得再次重视。
郦全民
中国哲学中的理性观念被引量:9
2014年
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于"思"的理性,首先与"心"相关。心之"思"既展开为具体的活动,又以理、道等为内容。从思维的趋向看,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理性,更多地呈现辩证的性质。与之相关,在这种理性形态中,认知意义上对事(物)与理的把握以及评价意义上对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构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与赋予认识意义上的理性(心之"思")以认知和评价双重内容一致,中国哲学对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rationality)也作了广义的理解,使之同时包含"情"与"理"二重涵义。以上二重趋向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广义理性的理解。进入近代以后,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依然得到某种延续。在这方面,梁漱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理性"的诠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念在近代的回响。
杨国荣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