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震局合同制课题
- 作品数:33 被引量:89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川琴金艳刘泽民王雪莹郑海刚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地震台庐江地震台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地震局重点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安徽省数字化地震编目工作被引量:3
- 2017年
- 安徽地震编目自2009年数字化以来,编目方式发生变化,本文从地震初动标注、震相分析、振幅量取等阐述安徽数字地震编目工作进展,同时提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地震编目精度的方法,规范编目检查流程,减少人工误差。
- 金艳张佑龙刘川琴方素贞朱生水程鑫
- 关键词:地震编目
- 合肥台两条水准线路对比观测结果分析
- 2013年
- 通过对合肥台现有的两条水准线路B-S和B-A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总结了2008—2011年两条水准线路的数据变化特征和观测精度,探讨了降水量对每条线路观测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结论:B-A线路的数据观测质量明显要比B-S线路高。目前,水准线路B-S不能取代B-A成为台站日常水准观测线路,B-A线路仍然是合肥台最优的一条跨断层水准观测线路。
- 孙军葛计划于磊周自强
- 关键词:跨断层
- 蒙城台虚拟子台网不同台站选择对地震基本参数测定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选取蒙城台虚拟子台网运行以来记录清晰的典型近震数据,对同一地震选取不同台站的组合用相同的定位方法(单纯型法)进行定位,将定位的基本参数与省局台网中心正式编目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各台使用地震计的性能差别及台基的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远近台组合合理且能够均匀分布在震中四个方位的台站定位结果更加准确。
- 张明明谢石文谢石文陈俊汪继林曾宪军
- 关键词:地震定位
- 体应变与地电阻率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为研究体应变与地电阻率在地震前的相关变化,以安徽大蜀山地震台为研究对象,利用台站体应变值和地电阻率值,计算分析两者数值的相关变化系数及变化曲线,根据前人大量物理实验得到的不同岩性下两者的变化关系理论模型,确定台站数据的良好对应性,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 王飞陶媛
- 关键词:地电阻率体应变
- 嘉山地震台模拟和数字记录地震对比分析及台基评价
- 2007年
- 通过对嘉山地震台测震模拟与数字观测系统并行运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测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在区域地震台网速报和观测资料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对嘉山地震台的台基地动噪声水平进行了基本评估,提出了改善嘉山地震台地震检测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 赵桂宝薛维龙曹勇徐英玲赵建和
- 震情编报自动化软件被引量:2
- 2015年
- 通过VC++数据编程,将VC++与word结合,编制编目震情自动化软件,实现安徽省地震编目文档自动化。
- 金艳王琐琛张佑龙刘川琴朱生水程鑫
- 关键词:编目震情数据库自动化
- 汶川8.0级地震后安徽省流体异常分布和地震活动特征被引量:1
- 2011年
- 收集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前兆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和各宏观观测点上报的宏观地下水变化资料,通过分析安徽省流体异常点的分布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汶川地震通过大地构造上的关联可能对安徽产生影响的敏感位置。还使用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地震主体活动区域与流体异常集中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震例,探讨了未来地震的活动趋势和值得关注区域。
- 陈安国刘东旺张军陶月潮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下流体
- 经验模态分解法在安徽省南部地下流体分析中的应用
- 2014年
- 首次引进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安徽省南部地下流体进行分析。通过对地下流体数据的分解与重构,发现该方法能提取不同尺度的水位动态,效果较好。通过对震例的总结发现:显著地震前、后安徽省南部地下流体EMD重构结果均出现异常,且存在某些地震前兆敏感点。同时,还对地震前地下流体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 孙盼盼张军方震陶月潮王俊
- 关键词:地下流体
- 地电故障数据处理系统被引量:1
- 2009年
- 地电故障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研制的目的在于当地电仪器出现故障,无法采集到仪器内存中原始数据时,能根据地电纸带上仅有的一些原始数据,利用该系统可以准确、快速、方面地转换成特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及时上报至中国地震局。该系统的开发,将会减轻台站工作人员的负担,杜绝了数据格式的不正解性,防止了数据迟报现象的发生。
- 周振贵赵桂宝薛维龙曹勇程鑫徐英玲
-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合肥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被引量:8
- 2015年
-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需要依据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人口、现有避难场所、土地利用现状等文本和空间数据。以合肥市部分地区为例,利用ArcGIS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平台,搭建一个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应用模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选取符合模型条件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实现可视化,为防震减灾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参考。
- 于书媛陈靓王伟
- 关键词:数据挖掘GIS应急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