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01010)
- 作品数:10 被引量:935H指数:9
- 相关作者:刘盛和陈田蔡建明陆翔兴叶舜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绍兴市为例
- <正>1 引言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尽管近年来土地利用的研究已经从城市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扩展到了区域土地利用方面,但是整体上仍然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半城市化地区作为由制...
- 杜红亮刘盛和宋金平
- 文献传递
- 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被引量:67
- 2005年
-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绍兴县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城市化的特征,说明该县也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作者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半城市化现象;这类地区的小城镇还将经历“自下而上”逐步逐级的集聚发展;分散状态的半城市化的行政区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建设,但需与上级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不宜构造超越其服务区域的大型城市。
- 刘盛和叶舜赞杜红亮陆翔兴
- 关键词:半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地区动力机制中心城市建设长江三角洲
- 东莞小城镇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隔离与整合问题研究被引量:13
- 2004年
- 90年代以来,东莞市外采人口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居住空间隔离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对4镇8个村庄的问卷和实地调研,初步认为户籍制度的影响和特殊的城市化模式是导致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隔离的主要原因;并从城市发展与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外来人口聚集的小城镇如何实现居住空间整合的对策和途径。
- 黄靖王先文
- 关键词:小城镇外来人口
- 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正>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及国际研究网络的建立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渐趋严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提出来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蔓延、人口与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
- 刘盛和
- 文献传递
-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被引量:45
- 2004年
- 1990~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各省区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 刘盛和
- 关键词:省际差异拉动效应综合经济负相关
-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被引量:116
- 2004年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受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的推动及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阻碍等多因素的复合作用,在我国部分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即半城市化地区。在广泛地评析国内外相关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边缘城市、都市扩展区、Desakota、城乡一体化等5种具有理论借鉴意义的概念及其与我国半城市化现象的异同,进一步阐述了开展我国半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重点。
-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
- 关键词:半城市化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被引量:330
- 2002年
-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以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案例,对3种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测算模型由于细分并同时考虑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及新增过程,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与速率。
- 刘盛和何书金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GIS
- 城市基础设施如何适应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需求分析被引量:9
- 2005年
-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在城市长期居住的趋势,流动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也逐渐显现,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不同类型流动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是城市规划过程中必然考虑的问题之一.文中以东莞市虎门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与需求差异,探讨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考虑流动人口对基础设施影响程度的方法与途径.
- 黄靖刘盛和
- 关键词:流动人口
- 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被引量:79
- 2003年
- 根据2000年中国第5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分地区数据,比较了全国及各地区普查及统计口径的非农化水平的准确性与可信度,认为宜采用普查数据来分析比较各地区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中国各地区的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和极为悬殊的差异,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政策,而应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城市化发展快于非农化进程,导致城市化滞后的省区逐渐减少,非农化滞后的省区在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较显著的“马太效应”。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北京等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但仍相对滞后于非农化;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广西、山东等部分沿海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但却相对超前于非农化。
-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
- 关键词:非农化水平城市化省际差异普查数据
-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被引量:127
- 2003年
- 改革开放以来 ,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 ,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 ,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 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 郑艳婷刘盛和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