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11B05)
- 作品数:27 被引量:127H指数:6
- 相关作者:阮文权赵明星任洪艳缪恒锋王昶更多>>
-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建筑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CLR+立式A^3/O^3-MBR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程实例被引量:3
- 2016年
- 介绍了一种以沼气提升厌氧反应器(CLR)+立式A^3/O^3-MBR为核心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组合工艺,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有着良好的处理效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LR单元对COD负荷的变化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高效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当进水负荷为6~8 kg COD/(m^3·d)时,CLR出水COD、VFA和SS可以分别低于5 000、1 000和2 000 mg/L,COD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立式A^3/O^3-MBR能够进一步去除CLR厌氧出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组合工艺出水中的COD<500 mg/L,BOD5<300 mg/L,NH_4^+-N<35 mg/L,TP<8 mg/L,各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三级排放标准。运行成本分析表明,该组合工艺每处理1 m^3垃圾渗滤液的成本大约为36.98元。
- 沈鹏黄振兴肖小兰缪恒锋赵明星任红艳阮文权
-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 应用16S rDNA全序列测序技术鉴定生鲜乳中的细菌种类被引量:4
- 2015年
- 采用玻璃珠法提取生鲜乳中分离的34株细菌基因组DNA,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PCR扩增16S r DNA片段并测序,与Gen Bank数据库同源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确定了34株菌的种属地位。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6个种属。3个生鲜乳样中细菌种类及其分布特点不同。其中1号样有7种细菌,以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为主,2号样有6种细菌,以Klebsiella sp.(克雷贝氏杆菌属)为主,3号样有6种细菌,分布较为分散。从致病性来看,分离菌株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或腐败菌,无烈性致病菌。
- 韩瑞芳董晓敏刘天明
- 关键词:RRNA细菌
- 两相厌氧耦合生物脱硫组合工艺处理糖蜜乙醇废水的性能
- 2017年
- 采用两相厌氧耦合生物脱硫组合工艺处理糖蜜乙醇废水,在启动和运行过程对各处理单元的效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和SO_4^(2-)负荷提升至18~21 kg/(m^3·d)和0.8~1.1 kg/(m^3·d)时,组合工艺的COD和SO42-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96%和86%~90%,出水中COD、SO_4^(2-)和硫化物含量分别为6 000~6 500、800~850、750~800 mg/L。从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效能来看,一级厌氧和二级厌氧对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86%和11%,同时两者对硫酸盐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90%和7%;而生物脱硫贡献率较小,均在3%左右。由此可见,一级厌氧的处理效能要显著高于二级厌氧。此外生物脱硫单元在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硫化物去除率较低(30%左右),增加曝气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溶氧以及缓解单质硫在陶粒表面的吸附,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和硫细菌的固定,从而造成微生物大量流失。因此如何保证氧气、底物与硫细菌之间的高效传质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 李亚东肖小兰黄振兴
- 关键词:产甲烷菌无色硫细菌
- 离子筛MnO_2·0.4H_2O的固相法制备及特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单水氢氧化锂和四氧化三锰为原料,用固相法制备出锂离子筛锰酸锂,改变n(锂)/n(锰)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制备出另一物质Li1.33Mn1.67O4,经硝酸洗涤脱锂后制备了锂离子筛MnO2·0.4H2O。测定了酸洗时前驱体的锂洗脱率、锰溶损率,研究了锂离子筛MnO2·0.4H2O的饱和吸附量、稳定性、pH滴定曲线。结果表明,前驱体Li1.33Mn1.67O4经硝酸二次酸洗后,锂洗脱率和锰溶损率分别为62.7%和6.0%。在含0.1 mol/L氢氧化钠和10 mmol/L氯化锂的溶液中,经固相法制备的锂离子筛MnO2·0.4H2O对锂离子的饱和吸附量达到24.6 mg/g,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pH滴定曲线表明锂离子筛对锂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 王昶王希翟炎龙酒井裕司豆宝娟
- 关键词:锂离子筛固相法
- 新型颗粒移动床连续过滤装置的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改变传统固定床过滤装置的间歇操作,降低过程能耗,集清洗洗涤器、三相分离器及滤料“反粒径”分布三项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颗粒移动床连续过滤装置,讨论进气速率、清洗水速率以及移动床滤层更新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进气速率和清洗水速率要有合适的比例才能保证装置稳定运行,连续操作的最佳气水体积比为7~12,此时移动床滤层更新速率很快,滤料循环最小周期只需12min;滤料由进水口到出水口粒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反粒径”自然分布;随着处理负荷的增加,移动床比固定床有更好的出水水质;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浓度对出水效果和去除率具有很大的影响,浊度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8.89%和83.48%.
- 王昶王静义贾青竹吴长春
- 关键词:移动床三相分离器
-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运行效能进行了中试研究。在不排泥工况下(SRT无限长),AnMBR的COD去除负荷和沼气生产强度可分别稳定在4.4~4.8 kg/(m^3·d)和2.2 m^3/(m3~·d)左右;而在排泥条件下(SRT=50 d)两者可分别稳定在5.2~6.0 kg/(m^3·d)和2.9 m^3/(m^3·d)左右。在整个220 d的运行过程中,AnMBR的COD总去除率都可维持在90%以上,且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基本保持在58%左右。发酵系统中pH较为稳定,保持在7.6~7.8之间;VFA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此外,虽然运行过程中有较高浓度的氨氮积累,但是并没有对厌氧消化性能造成显著影响,展现了AnMBR对内源性抑制因素的良好耐受力。排泥和不排泥条件下的运行参数对比表明,AnMBR运行过程中SRT的优化非常关键,不同SRT会导致发酵体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AnMBR的处理效能。中试结果表明,AnMBR可以实现高效厌氧消化系统的快速启动,而且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能够保证消化体系长期高效稳定运行。
- 闫林涛黄振兴肖小兰任红艳赵明星阮文权缪恒锋
- 关键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高浓度有机废水膜通量
- 厌氧氨氧化颗粒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厌氧氨氧化菌较长的倍增时间导致了厌氧氨氧化颗粒反应器启动慢,作者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对厌氧氨氧化颗粒反应器的快速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以人工配水作原水(TN=200 mg/L、pH=7.5~7.8)、以常温放置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种泥,在33~35℃条件下,通过水力停留时间的缩短,经过68 d的运行,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氨氮、亚硝酸盐氮消耗量与硝酸盐氮生成量之比为1∶1.08∶0.26。反应器运行稳定高效,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 h、有机负荷为1.2 kg/(m3.d)的条件下,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90%、99%。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颜色逐渐由黑色变为红棕色,所形成颗粒污泥具有极好的沉降性能,沉降速度达20~78 m/h。
- 李媛阮文权任洪艳
-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水力停留时间UASB
- AF-复合式A/O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应用研究
- 2013年
- 利用厌氧生物滤池(AF)-复合式A/O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处理能力达到72 m3/d,COD去除率91.4%以上,出水COD保持在1 80 mg/L以内,NH3-N去除率96.2%以上,出水k NH3-N保持在2.9 mg/L以内;硫酸亚铁投加量控制在n(Fe)/n(TP)=1 0~1.4时,可使出水TP降至5 6 mg/L以内,各项指标均达标排放。
- 邵尤炼赵明星缪恒锋任洪艳阮文权
- 关键词:O表面活性剂
- 新型净化槽对污水进水量的抗冲击性能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在单独净化槽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现有的自来水化工程相配的家用化粪池,研发多户化粪池联用的高效新型净化槽,将单独净化槽的二级厌氧、一级好氧改为一级厌氧、二级好氧过程,提高好氧生物处理能力,减少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便于推广应用。调查了多户生活污水量对新型净化槽出水水质的影响及其抗冲击性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两级好氧和生物滤床的技术特点,新型净化槽的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当进水量为50 L/d(相当于实际净化槽6家农户污水排放量)时,净化槽出水COD、BOD5、NH3-N、浊度可分别达到22.67 mg/L、7.8 mg/L、8.3 mg/L、1.79 NTU,各项出水指标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即使在进水量为70 L/d时,出水水质的BOD5仍低于20 mg/L,证明新型净化槽对进水量具有很高的抗冲击性能力。
- 王昶杨晓娇酒井裕司林鹏贾青竹
- 关键词:生活污水净化槽
- CLR厌氧反应器在庆大霉素发酵废水处理中的运行效能被引量:2
- 2016年
- 对CLR沼气提升式厌氧反应器处理硫酸庆大霉素发酵废水的工程运行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LR反应器对硫酸庆大霉素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容积COD负荷可达到5 kg/(m^3·d),出水COD稳定在2 700~3 200 mg/L,COD和SS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70%和62%左右。在CLR稳定运行过程中,系统p H为7.8~8.3,且VFA质量浓度低于900 mg/L,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虽然系统的氨氮质量浓度可以达到600~900 mg/L,但是其并未对CLR的处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CLR出水Ca^(2+)质量浓度可稳定在200~300 mg/L,Ca^(2+)的平均截留率为74%。但是较高的进水Ca^(2+)质量浓度会导致污泥钙化,VSS/TSS逐渐下降,且这种趋势在反应器底部表现得更为显著。
- 王学斌黄振兴肖小兰阮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