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Y086)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桂宏军罗先良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诗歌
  • 3篇史蒂文斯
  • 3篇华莱士·史蒂...
  • 1篇秩序
  • 1篇主义
  • 1篇禅宗
  • 1篇禅宗思想
  • 1篇马克思主义

机构

  • 2篇武汉轻工大学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武汉工业学院

作者

  • 3篇桂宏军
  • 1篇罗先良

传媒

  • 3篇文教资料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无”所体现的禅宗思想被引量:1
2013年
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一些诗歌中的“无”与中国的禅宗思想有相通之处,诗中的“无”表现了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合一,“无”是万物的本源,“无”衍生出了有,“无”是一种矛盾运动变化,类似于中国哲学中的“气”,史蒂文斯的诗歌与王维的诗歌都体现了禅宗思想。
桂宏军罗先良
关键词:禅宗思想
秩序的建构——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读
2013年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不开建构,建构一般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把来自客体的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体系。华莱士.史蒂文斯认为艺术应扎根于目前的现实生活;艺术反作用于现实,艺术为零乱和无意义的现实社会带来秩序、意义和目的。史蒂文斯认为自然世界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加工之后,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整理,获得了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的建构性。
桂宏军
关键词:秩序
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在”的融合
2012年
海德格尔的试图通过取消主观和客观、意识和物质达到一种“在”的融合,他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以主客对立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在者”当做“在”,早期的海德格尔通过人的“在世”说明人与世界的统一,后期的海德格尔转向对“在”本身的揭示,此在(人)是在的显现场所,是在的运作的结果,语言是存在的家。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描写了海德格尔的“在”的融合,在他的诗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间隔被弥合了,他的诗描写了存在在人的内心的显现,人的内心与外界达到了统一,提出了一种“人间乃天堂”的世俗的宗教,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在世”论。
桂宏军
关键词:史蒂文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