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734)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颖孙力军方若思董亚晨陈启和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对单增李斯特菌AI-2类群体感应的干扰效应被引量:4
- 2018年
- 利用群体感应抑制剂靶向干扰病源菌已成为有效控制致病性危害的突破口。本研究通过测定菌体浓度、哈氏弧菌BB170报告菌的发光值,研究不同浓度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DMHF)作用下单增李斯特菌(L.m)的生长与信号分子AI-2活性;通过半固体穿刺法、结晶紫法及溶血平板法检测L.m的动力、生物膜及溶血性,来评价DMHF对L.m AI-2类QS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200μg/m L的DMHF能推迟L.m的生长,且明显抑制了L.m AI-2的活性,实验组的AI-2活性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40%,由此可判定DMHF是AI-2类QS的抑制剂;当DMHF浓度为100μg/mL时能明显抑制L.m的运动能力; 50、100和200μg/m L的DMHF对L.m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9.72%、44.88%和75.27%; 200μg/m L的DMHF完全抑制溶血环的产生,本研究为利用DMHF作AI-2类QS的抑制剂提供依据。
- 吴雅茜刘颖张瀛房志家孙力军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
- 梅香鱼发酵菌株的筛选及对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为有效控制产品的品质,从自然发酵的梅香鱼中分离筛选适合作为发酵剂的菌株,并研究不同菌种之间的配比对发酵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及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符合发酵要求。与单菌株发酵及未接菌的对照组相比,3株菌制得的混合发酵剂(比例为1∶1∶1)制备的发酵鱼感官上总体可接受程度最优,其咀嚼性和弹性也最高,并且组胺和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的产生得到了有效抑制。该研究可为实现定向接种、人工控制以及规模化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 朱雯娟安俊莹张雪梅刘颖孙力军王雅玲刘唤明
- 关键词:发酵菌株筛选
- 基于比较转录组学和ChIP-Seq研究转录因子Dal80p在酿酒酵母氮代谢中的调控功能
- 氨基甲酸乙酯是发酵食品特别是发酵饮品中分布最广的2A级致癌物质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酿酒酵母氮代谢阻遏效应引起的氮源选择性和不充分利用。因此,深入理解酿酒酵母细胞的氮代谢调控机制,对发酵菌株进行代谢工程靶向...
- 胡竞进
- 关键词:氨基酸代谢转录因子酿酒酵母
- 精氨酸代谢酶对传统黄酒发酵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调控作用被引量:7
- 2013年
- 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分析传统黄酒在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代谢规律以及精氨酸代谢酶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调控作用,其中对照组不加任何抑制剂,实验组分别加入0.001、0.01和0.2mol/L L-鸟氨酸盐酸盐及150和750U脲酶作为抑制剂.结果表明:L-鸟氨酸盐酸盐和脲酶抑制剂对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抑制效果良好;尿素和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主要前体物,在黄酒发酵中胞内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活性对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起着抑制作用,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解析.
- 方若思董亚晨徐腾洋范琳琳陈启和
- 关键词:传统黄酒氨基甲酸乙酯
- 黄酒酿造过程中食源性酚酸类物质对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调控及作用机制研究
- 氨基甲酸乙酯(ethylcarbamate,EC)是在食品发酵过程中含氮化合物不完全代谢产生的副产物与乙醇自发反应产生的,对人体具有潜在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我国传统黄酒中E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酒精饮料,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了潜在...
- 周万怡
- 关键词:黄酒酿造氨基甲酸乙酯竹叶提取物
- 传统黄酒发酵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代谢规律及机制初探被引量:2
- 2013年
- 为探讨我国传统黄酒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产生的细胞学和酶学基础,在线分析了对照组和添加L-鸟氨酸盐的抑制组不同发酵时间条件下氨基甲酸乙酯的演变规律,同时分析精氨酸代谢的中间前体物——乙醇和EC前体物质(主要包括尿素和瓜氨酸等)之间的相关性,探明其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瓜氨酸是导致黄酒EC产生的关键前体物质。研究表明乙醇与EC合成不存在正相关性,同时L-鸟氨酸盐酸盐通过OTC酶的激发来达到抑制EC合成的目的。
- 方若思董亚晨焦志华徐腾洋陈启和何国庆
-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OTC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