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能源基金(G-1305-18257)

作品数:5 被引量:551H指数:5
相关作者:林伯强杜克锐邹楚沅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闽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能源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银兴经济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能源
  • 2篇生产率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要素市场扭曲
  • 1篇中国环境
  • 1篇碳排放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能源强度
  • 1篇能源生产
  • 1篇能源生产率
  • 1篇能源效率
  • 1篇全要素生产率
  • 1篇污染
  • 1篇污染转移
  • 1篇经济增长
  • 1篇距离函数
  • 1篇环境污染
  • 1篇函数
  • 1篇SFA模型
  • 1篇BP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4篇闽江学院

作者

  • 5篇林伯强
  • 3篇杜克锐
  • 1篇邹楚沅

传媒

  • 2篇金融研究
  • 1篇世界经济
  • 1篇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被引量:91
2014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针对指数分解法(IDA)和生产理论分解法(PDA)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区2003~2010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推动力;(2)能源替代劳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恶化阻碍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3)从各地区对促进全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来看,贡献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河北、广东和安徽,与此相反.内蒙古对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作用。
林伯强杜克锐
关键词:能源强度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
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被引量:25
2013年
本文从可变规模报酬和地区技术差距两个方面对PDA能源生产率分解模型做了重要拓展。通过对2000—2010年间我国地区能源生产率及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资本能源替代是我国地区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能源问替代作用次之,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2)劳动能源比和技术效率的下降及地区间技术差距的拉大抑制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从短期来看,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生产率应该着力于提高技术效率和缩小地区技术差距,使潜在技术得到充分利用。长期而言,技术进步将是实现能源生产率的可持续性增长的关键。
林伯强杜克锐
关键词:能源生产率距离函数
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被引量:124
2014年
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政府重力治理东部雾霾政策,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可能出现变化。在ACT模型框架下,使用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世界—中国"和"东部—西部"两种经济活动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机制,结果表明:对中国来说,前者引致的环境污染正在减弱,而后者引致的环境污染不仅存在,而且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其环境污染转移弹性高于前者。因此,新一轮以环境治理为标的引致的东西部经济转移过程,可能加速东西部的污染转移。在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设计政策工具,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避免西部重蹈东部的覆辙。
林伯强邹楚沅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污染转移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06
2013年
节能是我国现阶段能源战略最主要的部分。"十二五"期间政府关闭落后产能等行政措施的操作空间将大大减小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系统性考虑能源效率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节能潜力。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SFA模型和反事实计量的方法,对我国1997—2009年要素市场扭曲的能源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负面影响;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年均可提高10%的能源效率和减少1.45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浪费;要素市场扭曲的能源损失量占总能源损失的24.9%—33.1%之间。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要素市场市场化进程,提高能源效率,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林伯强杜克锐
关键词:要素市场扭曲能源效率
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被引量:30
2014年
本文探索性地对我国碳排放强度演变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每一阶段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BP结构突变点检验表明,1985~2011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存在1991、1996和2006年3个结构突变点,形成4段不同的增长趋势。1991~1996年是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最快的阶段,1996~2006年是经历时间最长,下降最慢的阶段。本文还结合LM—D1分解法,探讨碳排放强度下降4个阶段的各动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且在碳排放强度的4个不同阶段中,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各有特点。
林伯强毛东昕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