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011019)

作品数:20 被引量:270H指数:9
相关作者:于兴修刘前进井光花李振炜吴元芝更多>>
相关机构:临沂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沂蒙山区
  • 5篇污染
  • 5篇小流域
  • 4篇氮磷
  • 4篇点源
  • 4篇典型小流域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
  • 4篇磷流失
  • 4篇非点源
  • 3篇氮磷流失
  • 3篇点源污染
  • 3篇径流
  • 3篇降雨
  • 3篇降雨径流
  • 3篇非点源污染
  • 2篇植草
  • 2篇水体
  • 2篇磷素
  • 2篇流域

机构

  • 19篇临沂大学
  • 1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水利部淮河水...

作者

  • 16篇于兴修
  • 7篇刘前进
  • 6篇井光花
  • 5篇李振炜
  • 4篇吴元芝
  • 3篇李建华
  • 3篇刘正佳
  • 3篇王立志
  • 3篇刘占仁
  • 2篇泮雪芹
  • 2篇李宝
  • 2篇孟晓云
  • 2篇王丝丝
  • 1篇李蕾
  • 1篇商贵铎
  • 1篇张永坤
  • 1篇黄玫
  • 1篇张含玉
  • 1篇姚孝友
  • 1篇孙棋棋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环境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绿色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4篇2012
  • 3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沂蒙山区坡耕花生地垄间植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以沂蒙山区坡耕花生地为研究对象,建立野外原位观测小区,将花生+狗牙根(处理Ⅰ)、花生+草木犀(处理Ⅱ)、花生+黑麦草(处理Ⅲ)、花生+三叶草(处理Ⅳ)、花生+空白对照(处理Ⅴ)5种植草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垄间不同植草方式对坡耕花生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多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综合判定。结果表明:垄间植草方式中土壤粗化指数、砂粒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容重、黏粒与粉粒、全磷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相比,垄间植草明显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以花生+黑麦草处理效果最优,灰色关联度达到0.931 9,其余依次为花生+三叶草(0.929 6)、花生+草木犀(0.747 6)及花生+狗牙根(0.731 1),空白对照效果最差,灰色关联度仅为0.548 7。
李建华于兴修刘前进吴元芝
关键词:沂蒙山区土壤理化性质灰色关联分析
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N、P的去除效果。[方法]以挺水植物菖蒲、浮叶植物大聚草和沉水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探讨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3种水生植物DHN的去除率均超过95.00%;对TN的去除率在70.00%左右;金鱼藻对PO43--P的去除率较高,为85.71%;而菖蒲对TP的去除率最大,高达90.45%。3种水生植物TN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且在降低过程中又呈现先快后缓的趋势;金鱼藻和大聚草DHN浓度表现为初期迅速降低,呈短暂稳定的状态后又降低,而菖蒲DHN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菖蒲的PO43--P在试验初期呈短暂升高趋势后持续降低,而大聚草和金鱼藻的PO43--P在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呈升高或稳定的状态;菖蒲的TP在试验初期升高到1.78 mg/L后持续降低,金鱼藻和大聚草的TP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则呈缓慢降低的趋势。[结论]3种水生植物TN和TP浓度随时间推移呈y=ae-bx(a>0,b>0)的变化,其中,挺水植物菖蒲的N、P去除能力较强。
井光花刘占仁李宝付淋于兴修
关键词:总氮总磷水生植物
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氮磷空间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和总氮(TN)全年空间格局影响,及主要环境因子pH、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和典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氮磷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蒙湖水体氮磷含量在前置库系统影响下呈条带状分布,自东汶河入湖口向湖中心地区逐渐降低,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前置库系统全年对水体均具有净化作用;前置库系统通过对环境因子溶解氧(DO)、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提高的方式来提高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从而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前置库系统植物将大量氮磷富集于植物体内,通过人为收割的方式将氮磷转移出水体,是前置库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直接方式。
王立志李宝于兴修王志齐
关键词:前置库环境因子氮磷
不同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侵蚀泥沙氮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以沂蒙山区的棕壤为例,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在分析比较5种典型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土地覆被土壤结构稳定性对侵蚀泥沙全氮(N)、全磷(P)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山楂园和侧柏林较好,金银花和荒草地次之,花生地最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泥沙全N、全P流失特征差异明显,泥沙流失率与其全N、全P流失参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结构稳定性通过调节侵蚀产沙进而影响泥沙中N、P的流失特征,山楂园等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好,侵蚀过程中更多地选择性搬运粘粒及精细颗粒,致使泥沙全N、全P流失量较少且含量和富集率较高;而花生地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差,侵蚀过程中更多搬运砂粒及大团聚体破碎分散的细粒,使得泥沙全N、全P流失量较高且含量和富集率较低。泥沙全N、全P富集率在降雨过程中呈逐渐降低的变化,随着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降低,径流过程中泥沙全N富集率较全P的变化剧烈且下降幅度大。
于兴修马骞刘前进张含玉
关键词:沂蒙山区模拟降雨土壤结构稳定性侵蚀泥沙氮磷流失
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1年
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识别污染发生的关键源区非常重要。在介绍输出系数法、污染指数法和非点源污染模型法等主要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输出系数取值、污染指数因子权重分级以及非点源模型法参数获取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野外观测、现有不同识别方法的结合、多角度识别方法的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等方面对未来关键源区识别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提供借鉴。
李振炜于兴修姚孝友井光花
关键词:农业非点源污染污染指数非点源污染模型
沂蒙山区不同植被模式下坡耕花生地垄间水土流失与磷素输出被引量:5
2012年
以沂蒙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坡耕花生地为对象,研究5种种植方式(花生+狗牙根、花生+草木犀、花生+黑麦草、花生+三叶草、花生+空白对照)下,垄间水土流失和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花生地垄间植草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径流量为对照的55.1%~61.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草木犀>花生+狗牙根>花生+三叶草>花生+黑麦草;泥沙流失量为对照的3.4%~32.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三叶草>花生+草木犀>花生+狗牙根>花生+黑麦草.花生+黑麦草种植方式的控水、拦沙效果明显,植草初期泥沙流失量受降雨等因子的影响波动较大,拦沙率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后期泥沙流失量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拦沙率不断增加.花生地垄间植草较好地控制了磷素输出,总磷(TP)流失量为对照的52.8%~75.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狗牙根>花生+草木犀>花生+三叶草>花生+黑麦草;与对照相比,花生地垄间植草减少了27.5%~67.0%的颗粒态磷(PP)输出,但相对提高了水溶性全磷(DP)的输出.花生+黑麦草种植方式控制磷素输出效果最优,TP输出为对照的58.4%,PP流失为对照的27.5%.在植被生长期,各形态磷素流失存在差异,整个雨季DP输出以水溶性无机磷为主,花生收获后首场降雨中各形态磷素的输出负荷远超过最大雨强降雨磷素输出负荷.
李建华于兴修刘前进吴元芝
关键词:沂蒙山区磷流失黑麦草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降雨径流的磷素输出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以沂蒙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2010年自然降雨条件下流域出口污染物的流失状况,选取降雨量>2mm的10场降雨,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中总磷(TP)、颗粒态全磷(PP)、水溶性全磷(DP)、水溶性无机磷(DIP)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过程不一致,浓度峰值均出现于流量峰值之前,而磷素通量与流量变化过程较为一致,且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次降雨径流TP、PP、DP、DIP的浓度最大值及平均浓度(EMCs)差异均较大,其主要受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影响,与降雨历时无显著相关关系,而浓度最小值差异较小;TP以PP流失为主,DP以DIP流失为主,DIP/DP的动态变化与降雨历时、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与最大雨强显著相关.DIP、DP、TP的输出受地表径流(DR)和基流(BF)的影响较大,DIP/DP的动态变化及DIP、DP、TP的EMCs与DR/TR(地表径流/总径流量)存在多项式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和PP的EMCs受DR/TR影响较小.
于兴修李振炜刘前进井光花
关键词: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地表径流沂蒙山区
基于SRP概念模型的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被引量:79
2011年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高程等13个评价指标,在GIS环境下,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VI)值,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5级:微度脆弱(<1.8)、轻度脆弱(1.8~2.8)、中度脆弱(2.8~3.5)、重度脆弱(3.5~4.0)和极度脆弱(>4.0).结果表明: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以中度脆弱性为主,其中,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1%、33.8%、43.3%、15.9%和0.9%,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丘陵区或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丘陵和平原过渡交错带.
刘正佳于兴修李蕾黄玫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沂蒙山区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特殊降雨的磷素输出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为揭示沂蒙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磷素流失规律,对当地孟良崮小流域2010年13场自然降雨径流量及磷素浓度的动态过程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了年内产生有效径流的首场和最大强度2场特殊降雨的径流、磷素输出负荷、初期冲刷效应及径流量同磷素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场降雨径流中溶解态有机磷(DO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全磷(DP)、颗粒态全磷(PP)和总磷(TP)浓度明显高于最大强度降雨,而其输出负荷分别为最大强度降雨的168%、54%、71%、48%和54%;2场降雨对小流域磷素年输出负荷有重要影响,DOP、DIP、DP、PP和TP的输出总量分别占整个雨季输出的48%、81%、70%、87%和81%,其中DIP占DP流失的77%,PP占TP流失的71%;2场降雨均存在污染物的初期冲刷效应,最大强度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较首场降雨强烈;2场降雨的各磷素累积输出负荷同累积径流量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且拟合度较好,但首场降雨各形态磷素直线方程的斜率均大于最大强度降雨.根据气象预报尽量减少在特殊降雨期间翻耕、施肥等农事活动,以及有针对性地建立沟渠、池塘等截污措施减少初期冲刷效应,是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李振炜于兴修刘前进井光花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沂蒙山区
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在RS与GIS支持下,获取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对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间,土壤年总侵蚀量由647万t降至630万t,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蒙湖流域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986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325t/(km2·a)和5 504t/(km2·a),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量的85.8%和84.7%;草地是重点治理的另一对象,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都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40%和44%;随着耕地和草地类型的转入,居民用地侵蚀面积由1986年的1 010hm2增至2010年的2 608hm2,土壤侵蚀总量由5.4万t增至14.2万t,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
泮雪芹刘占仁孟晓云孟晓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