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9149)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邹霞刘佳明宋星原袁迪张艳军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城市降雨径流模型研究及模拟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文过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深入研究城市地区的水文变化规律及城市发展对水文特性的影响过程,可以为城市降雨径流的模拟计算提供理论支撑,结合武汉市汉阳区十里铺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其地表产汇流机理和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水文学、水力学等知识,构建了城市降雨径流计算模型。由于本次地表产汇流采用了几种方法,故分别进行了组合,得到不同组合下十里铺小区的城市降雨径流计算模型;结合收集到的实测降雨和排水流量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及验证;结果表明,本次所建的模型结构是合理的。
- 邹霞刘佳明
- 关键词:城市水文降雨径流产汇流
- 湖泊水质调控的水位研究——以磁湖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为使水行政部门增加一种改善湖泊水质状况的新策略,研究讨论了水质调控的概念:在来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变动水位来调控水质,使湖泊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提出水质调控水位新概念,即为使湖泊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时所需的最低水位或水位区间.基于水质调控水位、水环境容量、水域纳污能力概念和湖泊水质迁移转化方程,以化学需氧量(COD)为典型污染物,分别提出采用水环境容量控制法、水域纳污能力控制法和非稳态水质指标控制法计算湖泊的水质调控水位.这3种方法在黄石磁湖的应用实例表明:调控湖泊水位能够使湖泊水质状况大幅改善;水环境容量控制法计算的水质调控水位最高,非稳态水质指标控制法居中,水域纳污能力控制法最低;由于这种策略实质是对水域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容量的逆向应用,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
- 蒋婷张艳军鲍正风冼翠玲林沛榕刘佳明
- 关键词:湖泊水质调控
- 基于地貌瞬时单位线的缺资料小流域水文预报被引量:14
- 2015年
- 为使水文预报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在地貌瞬时单位线通用公式的基础上,将面雨量的不均匀性反映到面积率上,从而对初始概率作了适当的调整。另外,考虑坡面汇流相对于河道汇流具有一定程度的滞时,将坡地作为特殊的河流引入地貌瞬时单位线,保持了地貌瞬时单位线计算结构的一致性。应用结果表明:改进的地貌瞬时单位线的平均误差为6.02%,而未改进的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误差为14.70%。
- 邹霞宋星原袁迪刘佳明张素琼
- 关键词:面雨量地貌瞬时单位线水文预报
- 城市雨洪放大效应驱动因子时空演变规律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城市雨洪具有复杂的放大效应,引起该现象较直接的原因包括大暴雨的频繁出现、可渗透地表面积的骤减以及排蓄水能力的改变和排水管网的扩张等。以武汉市为例,选择降雨强度、不透水面积比例、排水管道密度作为洪水放大效应的驱动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演变规律分析,计算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暴雨雨量和历时明显增加;不透水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较快;排水管道在1990~2006年间缓慢增长,2007年跳跃式增长。降雨量和历时的增加使城市洪量增大,排水压力随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涝几率;不透水面积的逐年增多以及水体等天然蓄水区的减少,不但增加了产流量,也使汇流时间更短,且雨水管渠的建设缩短了天然汇流路径,导致城市洪水呈现峰高量大,洪峰提前的放大效应。研究成果可用于城市雨洪放大效应对其驱动因子的定量响应研究,为进一步量化城市内涝风险与驱动因子间的关系提供依据,从而为内涝风险调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 邹霞刘佳明宋星原
- 关键词:降雨排水管道
- 城市地表雨水汇流运动波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从以圣维南方程为基础的坡面流角度出发,引入运动波描述城市地表汇流过程,同时考虑全面汇流和部分汇流,利用分级叠加法,对净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城市地表雨水径流过程用坡面流运动波方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将地表划分成多个子集水单元,按照各子集水单元的地表属性分别得到相应的流量过程,最后汇总得到区域出口处的流量过程。最后用实测资料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拟合度较高,该方法得出的模拟结果基本合理,可在城市降雨径流计算等方面作为参考。
- 邹霞刘佳明张艳军袁迪宋星原
- 关键词:坡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