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9B05) 作品数:38 被引量:529 H指数:15 相关作者: 曾宋君 段俊 吴坤林 陈之林 罗毅波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北京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理学 更多>>
苏铁珊瑚根结构观察及其内生放线菌分离 被引量:3 2012年 苏铁类是现存最原始的裸子植物类群,被认为是活化石。为了探究清苏铁珊瑚根的结构和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苏铁珊瑚根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用改良的TWYE(M1)、高氏1号(M2)和甘油—天冬酰胺(M3)培养基对珊瑚根的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并通过16S rRNA系列分析鉴定其种属。结果表明:苏铁珊瑚根由周皮、外部皮层、藻胞层、内部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外部皮层和内部皮层细胞在横切面上呈圆形,而且在有的细胞中能看到被染成暗红色的菌丝团的存在;利用以上三种培养基从苏铁珊瑚根中共分离到了13株放线菌,隶属于链霉菌属和拟诺卡氏菌属。 曹妍 伍建榕关键词:内生放线菌 RRNA 不同生境下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2011年 采集湖南省新宁县崀山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广西省乐业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这两个生境中处于生长期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 ficinale)的营养根,并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对分离所得的41个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相结合的鉴定,共获得内生真菌34种。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分别进行了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子囊菌为优势种类(31种),以炭角菌目(Xylariales)和肉座菌目(Hypocreales)的种类为主,担子菌则以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为主。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都很高,且雅长的高于崀山的。 毛益婷 代晓宇 马荣关键词:铁皮石斛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子囊菌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6 2011年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南端,主要保护以褐马鸡为主的野生动物和白皮松林、辽东栎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调查,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960种,脊椎动物252种,真菌132种,昆虫800余种。在调查研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价值进行了总结,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张晓玲 景慎好关键词:褐马鸡 白皮松 辽东栎林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四川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4 2010年 在自然条件下,兰科菌根真菌对兰花的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高原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状况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选取了四川黄龙沟的两种生境中生长的8种优势兰科植物,分别于植株的萌芽期(4月份)、生长期(7月份)和果期(9月份)采集营养根进行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研究。其中,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少花鹤顶兰(Phaiusdelavayi)、二叶匍茎兰(Galearis diantha)和广布小蝶兰(Ponerorchis chusua)分布在开阔生境;筒距兰(Tipularia szechuanica)、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和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nate)则分布在密林生境。通过对分离所得的50个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相结合的鉴定,共获得菌根真菌41种。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分别进行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子囊菌为优势种类(35种),以柔膜菌目(Helotiales)、炭角菌目(Xylariales)和肉座菌目(Hypocreales)内的种类为主,担子菌则以胶膜菌(Tulasnellaceaesp.)为主。在8种兰科植物中,二叶匐茎兰表现出极高的专一性,其菌根真菌均属于Hypocrea。其余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分别属于不同的科,专一性相对较低。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密林生境的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多样性在各生长季节基本高于开阔生境。此外,两种生境的优势兰科植物的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随生长季节转变所呈现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萌发期和生长期的多样性均较高,峰值出现在生长期,到果期时则大幅下降。这与高原兰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营养供求规律基本相符。 侯天文 金辉 刘红霞 安德军 罗毅波关键词:菌根真菌 专一性 子囊菌 亨利兜兰的离体快速繁殖 被引量:8 2010年 1植物名称
亨利兜兰(Paphiopedilum henryanum Bream)。
2材料类别 种子。
3培养条件 种子萌发和原球茎分化培养基:(1)1/2MS;(2)1/2MS+1g·L-1活性炭;(3)1/2MS+1g·L-1活性炭+100mL·L-1椰子乳; 曾宋君 陈之林 吴坤林 张建霞 段俊关键词:离体快速繁殖 兜兰 种子萌发 分化培养基 植物名称 活性炭 大雪兰种子的共生培养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促进大雪兰种子的快速萌发,筛选能有效促进大雪兰(Cymbidium mastersii Griff.ex Lindl.)种子共生萌发的菌根真菌,在兰-菌共生培养条件下,开展了共生种子萌发后的生物量、菌株重分离、三维菌丝网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TTC种子活力等方面的测定.经研究表明:经过150 d兰-菌共生培养,2种春兰和墨兰根部的菌根真菌CLB111、MLX102均对大雪兰种子共生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萌发率与对照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经共生培养后从种子中重分离获得原接种菌株;共生萌发种子经光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大量菌丝侵入并在胚细胞中形成三维菌丝网,胚开始分化,种子表现出明显的活性;而对照组种子经重分离未获得原接种菌株、未发现菌丝侵入种子,且种子活力极低.由此,筛选出促进大雪兰种子萌发的有效菌株为CLB111、MLX102.大雪兰成株的菌根真菌与其种子共生萌发的菌根真菌是一致的,这与天麻不同;同时,能有效促进大雪兰种子萌发的菌根真菌有2种.试验表明,大雪兰的菌根真菌与促进种子共生萌发的菌根真菌不是绝对专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菌株对同一种大雪兰种子有明显的促进萌发作用.对于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是否存在有差异性的问题。 郭仕坛 伍建榕 胡隽 杨宏光 陆露 刘芳关键词:菌根真菌 种子活力 武夷山鸡形目鸟类多样性及冰冻灾害对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种鸡形目鸟类,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多分布于较高海拔(1 300 m),灰胸竹鸡(Bambusicolathoracica)的分布海拔相对较低(1 000 m),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分布海拔范围最广(800~1 900 m).对2008年1月至2月的罕见冰冻灾害对物种影响的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海拔700~1 200 m的植被受冻灾影响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鸡形目鸟类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种群数量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白鹇;其他物种受影响的表现为推迟了繁殖时间(如白额山鹧鸪)或者繁殖地的海拔高度增加(如灰胸竹鸡). 孙岳 张彩霞 董路 周智鑫 程松林 张雁云关键词:鸡形目 冰冻灾害 海拔 样带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被引量:16 2011年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啄、咬甩、洗涮行为极显著地高于华阳群(P<0.01),低头寻觅、滤啄行为极显著地低于华阳群(P<0.01),掏挖行为在两群间无显著差异(P>0.05),华阳群缺少撕扯行为;冬季2群朱鹮觅食行为型差异性与秋季基本类似,但洋县群的掏挖行为显著高于华阳群(P<0.05),华阳群缺少划动寻觅、撕扯和咬甩行为。在华阳大网笼,训练朱鹮的惊飞持续时间为(96.5±84.9)s,显著长于洋县朱鹮(40.6±51.3)s,且降落地点的选择不同。2010年7月至12月中旬,华阳群部分个体表现出地面夜宿的异常行为。分析认为,造成觅食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个网笼所提供饲料的形状以及觅食地条件不同,惊飞时间和降落地点的差异与网笼内隐蔽区域的大小有关,而异常的地面夜宿行为与华阳网笼开始训练时栖位不足有关。 卢靖 丁长青 庆保平 王超 闫鲁关键词:朱鹮 觅食行为 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2012年 近年来,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检测过程中影响动物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包括样品的新鲜程度、样品量和保存方法;激素代谢的日节律和季节性变化;动物的年龄、性别和繁殖状态等,以期为粪便类固醇激素检测技术在野生动物中的准确应用提供借鉴。 张肖 丁长青关键词:粪便 类固醇激素 铁皮石斛种子的室内共生萌发 被引量:26 2012年 由于人为的采挖和原生境的破坏,使得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因此,保护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及其生境,加快其野生资源的繁殖显得非常重要。以铁皮石斛种子(TTC染色显示种子生活力为77.65%)为材料,与分离自2种野生兰科植物根部的4株共生真菌(C20来自铁皮石斛,L12,L24b和L28来自美花石斛)在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共生萌发。经过18周的共生培养,4株真菌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铁皮石斛种子的萌发,其中菌株L24b(Epulorhiza)和L28(Epulorhiza)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比对照高出26.51%和12.20%,但未形成幼苗,只是处于原生分生组织阶段(阶段3);菌株C20(Epulorhiza)和L12(Alternaria)虽没有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但对原球茎的发育和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照的种子仍然处于膨大转绿期,即萌发阶段(阶段2)。同时发现,TTC染色显示的铁皮石斛种子生活力要高于种子共生萌发的萌发率(除了菌株L24b)。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生活力染色检测的活力值只代表种子所具有的潜在的萌发能力,而不能代表实际的萌发率。在异地条件下,铁皮石斛与共生真菌间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可以与瘤菌根菌属、链格孢属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菌株C20和L12能促进萌发后的种子进一步分化成幼苗。这两个菌株为铁皮石斛的人工优质栽培和野外种群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吴慧凤 宋希强 刘红霞关键词:铁皮石斛 共生萌发 种子生活力 菌根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