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1zx7106)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蒋斌杨立胡安杰刘东王勇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气液叉流下受热液膜的热质传递特性
- 2011年
- 采用VOF两相流模型研究了气液叉流条件下受热液膜热质传递特性,在模型中添加了表面张力源项和气液相间传质源项.为了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测温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气液叉流试验.对叉流条件下受热液膜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无量纲壁面温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应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计算并分析了表面张力、固液接触角、液膜流量等因素对液膜流动侧形和热质传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表面张力从0.014 N/m增大到0.072 N/m的过程中,液膜覆盖面积由82.7%减小到73.2%;固液接触角从30°增大到60°的过程中,液膜覆盖面积由80.6%减小到69.4%;液膜流量越小,液膜厚度越小,越有利于液膜的蒸发;相反,较高的液膜流量会使液膜厚度增大,阻碍了液膜蒸发,从而使外掠过液膜的单位体积空气含湿量减小.
- 蒋斌王子云付祥钊王勇
- 关键词:液膜
- 微针肋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引入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替换现有传统工质冷却大功率激光器,实验研究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与传统工质去离子水在高4mm、宽2mm、间距1mm的微针肋内的层流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为625~1125范围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均表现出比水更好的冷却性能及更低的壁面温度,且存在最佳的质量分数值;相同工况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平均努谢尔数Nu大于去离子水,平均努谢尔数Nu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加。拟合了平均努谢尔数与流体雷诺数、普朗特数、质量分数的经验的关系式,最大偏差为16.9%,可以较好反映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流动长度的方向存在一个稳定的局部换热强化区,且强化换热存在最佳的长度。
- 刘东李佳蓬何蔚然胡安杰蒋斌
- 关键词: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微针肋强化传热
- 椭圆横管外降膜流动和换热特性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本研究基于VOF算法编写用户UDF(自定义函数),采用FLUENT软件建立了椭圆横管外降膜流动和换热的计算模型。根据CFD(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在不同长短轴比下管外降膜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液膜内温度分布和管外换热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短轴比的变化影响了管外液膜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和膜内温度分布;相比圆管,椭圆管的管外膜内液体流速更快。壁面压力沿周向逐渐减少并在X=0.9附近快速回升;随长短轴比e的增加,周向压力最小值位置逐渐向后推移。局部Nu数分布与压力分布在趋势上存在一致性。当e=1.65附近时,椭圆的换热性能最优;最后,通过对管形的研究分析,提出横管的传热分区模型。
- 谭起滨蒋斌
- 关键词:降膜流动椭圆管传热传质传热模型
- 排液板对横管降膜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研究排液板对横管降膜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建立基于复合Level Set-VOF方法的横管降膜流动和换热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流量薄膜流动情况下,加装排液板横管能缓解由于液滴间歇性滴落引起的"干斑"现象,稳定管外液膜;使管外液膜分布更均匀,进而影响管外液膜温度分布。加装排液板抑制底部的碰撞混合;增大流量将进一步导致液膜滞止区的形成,恶化传热。加装排液板可加快横管底部的液膜流速。
- 谭起滨蒋斌杨立
- 关键词:降膜流动液膜厚度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