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2035)

作品数:17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木森宫建红许斌李和胜田彬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建筑大学校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化学工程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金刚石
  • 16篇刚石
  • 6篇人造金刚石
  • 6篇高温高压
  • 5篇单晶
  • 5篇触媒
  • 4篇铁基
  • 4篇铁基触媒
  • 4篇金刚石单晶
  • 3篇热稳定
  • 3篇热稳定性
  • 3篇羟基磷灰石
  • 3篇含硼
  • 3篇含硼金刚石
  • 2篇压强度
  • 2篇余氏理论
  • 2篇碳化物
  • 2篇抗压
  • 2篇抗压强度
  • 2篇化物

机构

  • 18篇山东大学
  • 5篇山东建筑工程...
  • 5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17篇李木森
  • 7篇李和胜
  • 7篇宫建红
  • 6篇许斌
  • 6篇田彬
  • 3篇李洪岩
  • 3篇王美
  • 3篇崔建军
  • 3篇白允强
  • 2篇吕宇鹏
  • 2篇王献忠
  • 2篇尹龙卫
  • 2篇李丽
  • 2篇王峰
  • 2篇项东
  • 1篇郑克芳
  • 1篇王成祥
  • 1篇罗辉
  • 1篇刘磊
  • 1篇公志光

传媒

  • 4篇金刚石与磨料...
  • 2篇高压物理学报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理化检验(物...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Scienc...
  • 1篇超硬材料工程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采用六方氮化硼合成Ⅱb型金刚石单晶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在铁基触媒原材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片状触媒,在六面顶压机上进行金刚石合成试验。通过对比主要的合成参数发现,掺杂适量的六方氮化硼能够提高触媒的电阻,虽然对金刚石的成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有利于降低合成功率,同时有利于金刚石的粒度增粗。对合成出的金刚石的性能检测发现,适量的六方氮化硼掺杂有利于净化金刚石晶体,减少杂质与包裹体的数量,有利于降低磁化率,提高晶体的静压强度和冲击韧性。
李和胜李木森
关键词:六方氮化硼铁基触媒高温高压
模拟体液法合成晶须状类骨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通过增加模拟体液中钙盐和磷盐的浓度,在模拟体液中合成了晶须状类骨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粉体的物相组成和基本特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晶须的形貌、尺寸与生长方向,将粉体在500~900℃不同温度下热处理,研究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晶须状羟基磷灰石的平均长径比为25∶1(长100nm,直径4nm),晶须沿c轴方向生长;热处理温度超过700℃,羟基磷灰石易发生分解。
王峰李木森吕宇鹏白允强
关键词:模拟体液纳米羟基磷灰石晶须热稳定性
超声波和热处理对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和形貌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以Ca(NO3)2.4H2O和(NH4)2HPO4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在超声波和机械双重搅拌下,常压合成了羟基磷灰石(简称HA)。对热处理前后的产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显著提高HA粉体的结晶度;热处理前的HA粉体晶粒尺寸较小,热处理后HA晶粒长大。采用超声波和机械双重搅拌获得的HA粉体的结晶度比采用单纯机械搅拌获得的HA粉体的结晶度高。而且,采用双重搅拌获得的HA粉体晶粒大小比较均匀,形状趋于球形,且团聚粘联现象减少,分散性好。
白允强李木森曹宁王成祥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化学沉淀法超声波
金刚石化学镀Ni-W-P金属薄膜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选择了适宜的化学镀预处理工艺,确定了化学镀Ni-W-P的合理配方和工艺参数,采用SEM、XRD等检测方法,对化学镀及热处理后金刚石表面形成的金属薄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化学镀后金刚石表面形成了较致密的金属薄膜,抗压强度提高且最大幅度可达到27.14%。对金刚石化学镀后再经过850℃热处理的XRD检测,证明金刚石表面与薄膜之间已形成碳化物WC,此时金刚石抗压强度比未镀覆时提高了约16.28%。
项东贾立群罗辉王献忠
关键词:金刚石化学镀金属薄膜碳化物抗压强度
氧含量测定方法及在人造金刚石用触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前人工合成金刚石主要采用有触媒合金参与的高温高压静压法,触媒合金中的氧对金刚石的形核长大以及晶体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采用易氧化的铁基合金作触媒更为明显.阐明合金中氧对金刚石形核生长以及质量影响机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金刚石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测定氧含量的方法,在阐述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类比较,同时对铁基触媒中氧含量的红外定量检测以及氧含量在触媒制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田彬许斌李和胜
关键词:人造金刚石氧含量触媒
快速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羟基磷灰石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以四水硝酸钙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方法 利用TG-DTA曲线分析凝胶的特性,利用XRD和FTIR研究干凝胶烧结后的组成变化,并采用TEM观察合成粉体的形貌与尺寸。结果 经700℃焙烧可得到最大粒径25nm左右,分散良好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加入聚乙二醇(PEG)作络合剂,可得到粒径25nm左右,尺寸分布均匀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结论 采用该溶胶-凝胶法可以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该法的优点是无需调节pH值,且无需剧烈搅拌和长时间的水解即可成胶,HA的合成周期较短,所得纳米粉体的稳定性好。
王峰李木森隋金玲白允强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溶胶-凝胶法纳米粉体络合剂
人造金刚石金属包覆膜内γ-(FeNi)(111)与Fe_3C(004)晶面上原子匹配关系与电子密度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了高温高压下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外的金属薄膜,发现存在大量的合金相γ-(FeNi)与高碳相Fe3C,但未发现石墨与金刚石结构.γ-(FeNi)(111)晶面与Fe3C(004)晶面上的原子有对应匹配关系.应用余氏理论(EET)计算了γ-(FeNi)/Fe3C界面的共价电子分布,发现一级近似下两晶面的平均共价电子密度(简称电子密度)连续,符合程氏理论(TFDC)提出的“相邻晶面电子密度连续”的原子边界条件.分析认为,γ-(FeNi)与Fe3C分别是金属薄膜中形成金刚石的催化相和过渡相。
宫建红李木森许斌吕宇鹏尹龙卫程开甲
关键词:人造金刚石晶面原子合成金刚石余氏理论过渡相
硼掺入量对含硼金刚石单晶热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在铁基触媒原材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片状触媒,在六面顶压机上合成出含硼金刚石单晶。用体视显微镜对金刚石单晶的结构、形貌进行观察,并用电子探针(EPMA)和波谱仪(WDS)分析了金刚石(111)晶面的硼含量,发现金刚石表面有硼元素存在,且其含量随着触媒中掺硼量的增加而变化。在测定了含硼金刚石单晶的静压强度的基础上,采用冲击韧性测定仪和差热分析仪对不同掺硼量触媒合成出的金刚石单晶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触媒掺硼量对金刚石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随着掺硼量的变化,其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均存在一个最佳值。
王美李和胜李木森宫建红田彬
关键词:含硼金刚石热稳定性
人造金刚石冲击韧性与晶体品质相关性的研究
采用冲击韧性仪和 Diashape 系统对不同品级的金刚石样品进行冲击韧性和晶体品质测定,探讨金刚石冲击韧性与品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实验表明,人造金刚石的冲击韧性主要受晶体结晶完整度和纯净度的影响。金刚石的冲击韧性尤其是...
李和胜李木森
关键词:人造金刚石冲击韧性
文献传递
铁基金属包膜界面的精细结构与金刚石单晶生长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研究了铁基金属包膜界面及其断面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包膜(100)界面有纳米级的棱锥状突起,包膜(111)界面上分布着锯齿状的台阶;金属包膜近触媒侧的界面断面表层分布着台阶形貌的胞状突起;断面其它断层断口呈现脆性断裂特征,断层表面分布着团簇状的纳米颗粒。分析认为:包膜界面的不同形貌与片状金刚石结晶基元的不同生长过程有关;由于包膜内脆性碳化物的存在,包膜断面呈现脆性断口特征;断面上分布的纳米级颗粒可能是金属成分的共晶析出产物。
田彬许斌亓永新李木森李丽
关键词:高温高压人造金刚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