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3B05-7)

作品数:18 被引量:379H指数:11
相关作者:盖钧镒赵团结王春娥杨加银文自翔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滨州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大豆
  • 4篇野生
  • 4篇野生大豆
  • 4篇育成
  • 4篇育成品种
  • 4篇杂种
  • 4篇杂种优势
  • 4篇栽培
  • 4篇栽培大豆
  • 4篇生大豆
  • 4篇GLYCIN...
  • 4篇SOJA
  • 3篇性状
  • 3篇位点
  • 3篇ZUCC
  • 2篇遗传分化
  • 2篇遗传特异性
  • 2篇幼苗
  • 2篇幼苗期
  • 2篇杂种产量

机构

  • 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江苏徐淮地区...
  • 3篇滨州职业学院
  • 2篇九江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7篇盖钧镒
  • 13篇赵团结
  • 4篇王春娥
  • 4篇杨加银
  • 3篇文自翔
  • 3篇管荣展
  • 3篇张军
  • 3篇贺建波
  • 2篇刘顺湖
  • 2篇孙慧敏
  • 2篇丁艳来
  • 2篇郑永战
  • 2篇王芳
  • 1篇苏成付
  • 1篇杨守萍
  • 1篇熊冬金
  • 1篇王金社
  • 1篇聂智星
  • 1篇卢为国
  • 1篇吴小园

传媒

  • 9篇作物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34
2008年
1923—2005年中国育成1300个大豆品种,其中东北育成682个品种。选用大豆基因组64个SSR标记分析东北169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变异,探讨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互补性,及该地区育成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东北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时期亚群随着时间推移旧的等位变异在消失而新的等位变异不断增加,新增加的多于消失的旧等位变异。分省亚群(黑龙江、吉林、辽宁)间都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黑龙江与辽宁亚群间。分时期亚群间、分省亚群间分别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分省亚群、分时期亚群分类与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间有显著相关,省份分群、时期分群都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东北大豆育成品种可能源自两个血缘群体,分别占Ⅰ、Ⅱ类群的绝大部分,和Ⅲ、Ⅳ类群中较大比例;黑龙江品种兼有两方面血缘,吉林、辽宁品种则侧重在同一种血缘,前者遗传基础较后两者广;东北各分时期亚群均有2种血缘。研究结果启示在新品种选育中应加强东北3省间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相互渗透,从而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张军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
亚洲地区大豆育成品种幼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优选被引量:5
2010年
以亚洲大豆育成品种为对象,评价其幼苗期耐淹性,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从而为耐涝育种提供种质基础。采用我国黄淮、南方及亚洲其它15国的350份大豆育成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主要鉴定指标,结合叶片相对失绿率与相对萎蔫率,在苗期进行大豆耐淹性盆栽鉴定。结果表明:以相对死苗率为主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鉴定大豆品种的苗期耐涝性。亚洲品种群体存在丰富的耐淹性遗传变异,相对死苗率变幅为4.8%-212.0%。中国黄淮、中国南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5个区域的品种均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遗传变异系数均高于21.24%,耐淹性变异丰富,尤其中国黄淮地区覆盖了全群体相对死苗率变幅。各地区均存在耐淹品种,山东、江苏相对较多;从5个区域中依次优选出7、4、1、1、2,共15份耐淹性种质;系谱追踪发现莒选23、南农493—1、黔豆2号的耐淹性可能传递给后代;4份国外耐淹性品种兼具有抗病性可作为亲本拓宽中国耐涝育种的种质基础。
孙慧敏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育成品种耐淹性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被引量:60
2008年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文自翔赵团结郑永战刘顺湖王春娥王芳盖钧镒
关键词:SOJA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被引量:107
2008年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16个农艺、品质性状观测值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不论共线性的或是非共线性的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重组;栽培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数较野生群体多,但野生群体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随距离的衰减慢。(2)群体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分别由9和4个亚群体组成,亚群的划分与群体地理生态类型相关联,证实地理生态类型划分有其遗传基础。(3)栽培群体中累计有27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野生大豆种质中累计有34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部分标记在两类群体中都表现与同一性状关联,检出的位点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有24位点(次)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
文自翔赵团结郑永战刘顺湖王春娥王芳盖钧镒
关键词:SOJA
大豆异黄酮组分HPLC快速分析技术及其在豆腐加工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大豆异黄酮育种与大豆制品加工研究需要进行大批量样品12种异黄酮组分的快速定量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以大豆品种南农95C-13为材料,研究大豆苷元、大豆苷、乙酰基大豆苷、丙二酰基大豆苷、染料木苷元、染料木苷、乙酰基染料木苷、丙二酰基染料木苷、黄豆苷元、黄豆苷、乙酰基黄豆苷、丙二酰基黄豆苷等12种标准品外标法快速定量技术。从样品制备与色谱条件对分析12种异黄酮组分的准确度和分离度入手,确定分析流程,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的184个重组自交系(NJRIKY)为材料,研究豆腐加工中总量和各组分的变化特点。(1)样品以80%甲醇水溶液50℃超声1 h提取;色谱条件为,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6℃,流速2.0 mL min^-1,进样量10μL,流动相0.1%(V/V)乙酸水溶液(A)和100%甲醇(B),02 min,27%B(V/V)→2-3 min,27%-38%B→310 min,38%B→1012 min,38%-39%B→1214 min,39%B→1415 min,39-27%B梯度洗脱;在15 min内将12个组分良好分离,各组分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760.9999);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9%,变异系数低于2%。(2)NJRIKY群体籽粒、豆乳、豆腐异黄酮总量和组分的大量分析验证了HPLC快速技术的效果。籽粒异黄酮总含量(3 695.00μg g^-1)在豆乳加工中平均85.15%转入豆乳(3 146.12μg g^-1),14.85%(548.88μg g^-1)进入豆渣。传统豆腐加工通过硫酸钙絮凝,只有17.32%(639.89μg g^-1)转入豆腐,67.83%(2 506.23μg g^-1)留在黄浆水中。豆乳中12种组分含量比籽粒中稍低,均以丙酰基染料木苷含量最高;而豆腐中乙酰基染料木苷和乙酰基黄豆苷缺失,以染料木苷元与大豆苷元含量较高。大豆科丰1号与南农1138-2杂交重组后家系间的异黄酮遗传变异增大,增加了对其遗传改良的潜力。
王春娥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梯度洗脱豆乳豆腐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分析被引量:45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1923~2005年育成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的来源和类型,归纳出近20年来最重要的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为今后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23~2005年全国6个生态区育成的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研究其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组成,计算其核遗传贡献值。【结果】1923~2005年1300个大豆育成品种来源于670个终端祖先亲本,其中51.64%为地方品种、38.36%育种品系、7.01%改良品种、2.54%野生豆和0.45%类型不详,相应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76.29%、14.93%、7.79%、0.54%和0.45%。1391个直接亲本由育成品种、外国品种、地方品种和育种品系4类型组成,分别占27.76%、6.10%、11.62%和54.52%。在全国1019个杂交育成品种中,以育成品种和育种品系作为直接亲本的组配方式比例最高,达71.78%。归纳出了1986~2005年间中国941个大豆育成品种最重要的54个祖先亲本和37个直接亲本。【结论】与1923~1995的相比,近十年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祖先亲本和直接亲本群体扩大了近一倍,地理来源更广泛。但遗传贡献有向少数祖先亲本集中的趋势,各生态区间的种质交流仍少。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有待进一步拓宽。
熊冬金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育成品种
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通常以双亲本杂交后代为对象,而作物育种中常涉及多个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作为有利基因的供体,因此有必要研究多个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以便从中选择最佳亲本组合,这对杂种品种选育尤其重要。本研究在以往位点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其扩展为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框架下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将微位点组从原来的剩余部分中分离出来。该方法针对双列杂交设计的主位点组和微位点组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统计遗传模型提出了主位点组检测与效应估计和微位点组效应估计的逐步选入回归法;因模拟实验发现逐步选入回归法的F测验有偏,提出了F测验的调整方法。利用模拟方法评估了遗传率、主位点组个数、增效基因型频率、主位点组间相似性和微基因效应等因素与方法功效的关系。然后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和油菜实际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建立的双列杂交设计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为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贺建波管荣展盖钧镒
利用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进行大豆开花期QTL的验证和精细定位被引量:16
2010年
以成熟期V组的Essex为母本,Ⅱ组的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114个单株的BC1Fl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采用WinQTLCart2.5,IciMapping2.0,MapQTL5.0以及QTLnetwork2.0共4种软件的6种遗传统计模型对BC1F3家系的开花期表型数据,共检测到9个控制开花期的QTL.6个能被至少两种模型检测到;3个只被一种模型检测到,其中Flwdt7定位在C2连锁群的SaR643和Sat213之间,置信距33.8cM,贡献率11.0%.为验证此结果,从BC1F5家系中选择该区间附近标记杂合单株,经自交建立5个剩余杂合系(RHL),分别在7个位点上有分离.在检测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后将分离位点相同的合并,采用JoinMap3.0构建该区段子图谱.用QTLnetwork2.0NWIM将Flwdt7定位在邻区间Satt277~Satt489,离两侧标记的距离分别为1.40和0.45cM,置信距缩短为2.7cM,贡献率上升为36.8%.再用RHL标记等位变异分组差异显著性分析和目标区间近等基因系分析等方法验证了该结果.多种模型全基因组QTL初扫描基础上的目标区段剩余杂合系定位是一种有效的精细定位策略.
苏成付卢为国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SSR标记开花期
大豆杂种产量相关的位点及等位变异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Ⅱ~Ⅳ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Ⅱ设计,配成28个双列杂交组合,包括8个亲本共计36份材料。选用300个SSR标记,对8个大豆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利用基于回归的单标记分析法,对大豆杂种产量和分子标记进行相关性分析,估计等位变异的效应和位点的基因型值,剖析杂种组合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300个SSR标记中有38个与杂种产量显著相关,分布于17个连锁群上,其中D1a和M连锁群上较多,有8个位于连锁定位的QTL区段内(±5 cM)。单个位点可分别解释杂种产量表型变异的11.95%~30.20%。杂种的位点构成中包括有增效显性杂合位点、增效加性纯合位点、减效加性纯合位点和减效显性杂合位点4部分,其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38个显著相关的SSR标记位点中,遴选出Satt449、Satt233和Satt631等9个优异标记基因位点,Satt449~A311、Satt233~A217和Satt631~A152等9个优异等位变异,以及Satt449~A291/311、Satt233~A202/207和Satt631~A152/180等9个优异杂合基因型位点。这些结果为理解杂种优势的遗传构成和大豆杂种产量聚合育种提供了依据。
杨加银贺建波王金社管荣展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双列杂交杂种优势
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II~IV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II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kg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kg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杂种优势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