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176)

作品数:11 被引量:89H指数:8
相关作者:智海剑刘宁马莹王大刚李海朝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大豆
  • 10篇花叶
  • 10篇花叶病
  • 10篇花叶病毒
  • 10篇大豆花叶
  • 10篇大豆花叶病
  • 10篇大豆花叶病毒
  • 8篇抗性
  • 4篇株系
  • 4篇抗性遗传
  • 3篇等位
  • 3篇等位性
  • 3篇基因
  • 3篇SMV
  • 2篇抗性鉴定
  • 2篇抗性评价
  • 2篇基因定位
  • 2篇大豆品种
  • 2篇C-
  • 1篇选育

机构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作者

  • 11篇智海剑
  • 6篇王大刚
  • 6篇马莹
  • 6篇刘宁
  • 5篇李海朝
  • 4篇盖钧镒
  • 4篇郑桂杰
  • 4篇李凯
  • 4篇杨中路
  • 4篇杨华
  • 4篇白丽
  • 3篇刘若淼
  • 3篇陈珊宇
  • 2篇杨清华
  • 2篇郭东全
  • 2篇王延伟
  • 1篇胡蕴珠
  • 1篇喻德跃
  • 1篇杨永庆
  • 1篇陈应志

传媒

  • 5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花叶病毒5个分离物的鉴定及外壳蛋白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外壳蛋白(CP)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CP基因全长均为795个核苷酸,编码产生26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19,6~97.1%,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5~99.2%。结合5个分离物在8个大豆品种上的致病性反应得出,5个分离物在8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和序列差异的比较表明,分离物在8个鉴别寄主上致病性反应相差越大,其CP基因氨基酸序列差异就越大,由此证实SMV的CP基因与致病性反应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郭东全智海剑王延伟李海朝盖钧镒杨华李凯白丽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我国大豆核心种质南方材料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被引量:18
2009年
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我国南方大豆核心种质93份野生大豆和99份栽培品种对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流行株系(SC-3、SC-7)和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SC-13)的抗性。结果显示,栽培大豆樟潭大青豆对4个株系表现无症状,ZYD03715、ZYD04257、上饶青皮豆3份材料对除SC-7外的3个株系表现无症状,5份材料(ZYD04203、ZYD04856、82-16、82-24和渠县八月黄)对SC-3和SC-7两个株系表现无症状,另有8、2、4份材料分别对SC-3、SC-7、SC-13表现无症状。参试材料中,免疫、高抗和高感材料较少,中度抗性的材料所占比例较高;来自四川的17份材料抗性较好。
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国内部分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鉴定被引量:21
2008年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株系表现为系统感染,但病情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这些品种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扩展有一定抗性。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性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新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杨华李凯杨清华王大刚刘宁马莹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
黑大豆新品种南农26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5
2006年
南农26(原名南农207)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2002年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3~2004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47.8kg/667m^2,比对照南农88-31增产7.82%;2005年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5.3kg/667m^2,比对照南农88-31增产12.0%。2006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7.0%,脂肪含量19.2%,属于高蛋白品种。南农26是黑种皮,属于黑色食品,营养保健价值高,且百粒重大、有光泽、子粒商品性好,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广大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智海剑盖钧镒喻德跃邱家驯胡蕴珠张国正
关键词:黑大豆选育高产栽培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被引量:20
2009年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王大刚卢为国马莹刘宁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被引量:19
2009年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tt11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 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白丽李海朝马莹王大刚刘宁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基因定位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李海朝智海剑白丽杨华马莹刘宁王大刚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大豆对SMVSC-13株系群的抗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被引量:23
2007年
在接种SC-13株系群的情况下,鉴定了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1、P2、F1、F2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的抗性,结果显示,科丰1号(P1)与F1全部表现抗病,南农1138-2(P2)全部表现感病,表明抗性为显性;F2群体和184个重组自交家系出现抗感分离,卡方适合性检测表明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比例,重组自交家系抗、感符合1∶1分离比率。表明对SC-13株系群的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以Rsc-13表示。利用已建立的遗传连锁图对Rsc-13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将抗病基因Rsc-13定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并与抗性基因Rn1、Rn3、Rsc-7连锁。
郭东全王延伟智海剑盖钧镒李海朝李凯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基因定位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王大刚马莹刘宁郑桂杰杨中路杨永庆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部分国家和省(市)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对2003—2005年参加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域试验的162个品种,在分别接种我国大豆主产区6个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SC-8、SC-11、SC-12、SC-13和SC-17情况下,对其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冀B04-3、潍豆6号、BN101、恒盛一号、滨豆95-20、中品02-046、东大2号和东大4号8个品种对6个株系表现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4.94%;油春01-32、贡豆114-1、中豆32、冀G04-85、中作00-683、科02-17和中品661对5个株系表现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4.32%;另外,分别有6个和8个品种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作01-03、蒙89-52、山宁11号、京黄03-5、承豆7号和南豆99对6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不仅可直接用于生产,也可用作抗SMV育种的抗源。研究还显示,参试材料中无症状和高抗品种约占37%,高感类型占23.5%,其余为中间型。来自于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品种一般抗性较好。
白丽李凯陈应志智海剑盖钧镒杨清华杨华李海朝
关键词:大豆区域试验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