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61502)

作品数:27 被引量:127H指数:7
相关作者:杨洪英温建康佟琳琳陈国宝黄松涛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冶金工程
  • 4篇矿业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生物浸出
  • 5篇铜矿
  • 5篇浸出
  • 5篇矿物
  • 5篇黄铜矿
  • 4篇钴矿
  • 3篇阳极泥
  • 3篇铜阳极泥
  • 3篇铜钴矿
  • 3篇
  • 3篇
  • 3篇CHALCO...
  • 2篇低品位
  • 2篇信噪比
  • 2篇铁矿
  • 2篇品位
  • 2篇萃取
  • 2篇细菌
  • 2篇细菌浸出
  • 2篇硫化矿

机构

  • 16篇东北大学
  • 7篇北京有色金属...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黄金集团

作者

  • 15篇杨洪英
  • 7篇温建康
  • 6篇佟琳琳
  • 4篇黄松涛
  • 4篇陈国宝
  • 3篇武彪
  • 3篇周桂英
  • 3篇李海军
  • 3篇罗文杰
  • 3篇李晓晖
  • 2篇刘学
  • 2篇李雪娇
  • 2篇马致远
  • 2篇刘媛媛
  • 2篇宋言
  • 1篇董金奎
  • 1篇马鹏程
  • 1篇刘子龙
  • 1篇徐承焱
  • 1篇丁建南

传媒

  • 8篇中国有色金属...
  • 5篇东北大学学报...
  • 4篇Rare M...
  • 3篇有色金属(冶...
  • 3篇稀有金属
  • 2篇有色冶金节能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有色金属(选...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机固体物质对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矿物颗粒、黄钾铁矾和二氧化硅三种固体对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形成的影响。通过考察界面乳化物生成率和水相透光度的变化来评价形成乳化物的乳化程度。结果表明,体系中有矿物颗粒存在时,界面乳化物生成率很高,加入8g/L矿物颗粒,静置10min后,界面乳化物的生成率为40.3%。体系中有二氧化硅固体存在时,界面乳化物生成率也很高,水相乳化程度严重。而黄钾铁矾的分相时间短,乳化物生成率低,与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有关。
李晓晖周桂英黄松涛温建康
关键词:乳化矿物黄钾铁矾润湿性
生物冶金过程中黄钾铁矾的生成与抑制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初始pH梯度对细菌培养过程中黄钾铁矾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钾铁矾的生成受溶液pH、细菌活性和Fe^3+浓度共同影响。溶液pH 1.4-2.0时细菌活性较好,溶液中Fe^2+转化成Fe^3+的速率快,促进Fe^3+水解生成黄钾铁矾;溶液pH 1.0-1.4时Fe^3+的水解反应受到显著抑制。Fe^3+的水解过程是先生成胶体相Fe(OH)3后逐渐形核、生长、结晶出黄钾铁矾。生物冶金过程中反应前期溶液pH应大于1.4,此阶段以促进细菌生长、加快矿石氧化分解为主,当细菌生长进入对数期后,溶液pH应小于1.4,此阶段以控制浸出液中细菌的活性,抑制黄钾铁矾的生成为主。
马鹏程杨洪英
关键词:PH细菌
不同成矿成因黄铜矿化学浸出的差异性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XRD、XPS和MLA等检测研究海相火山岩型黄铜矿及斑岩型黄铜矿化学浸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化学浸出过程中,海相火山岩型黄铜矿与斑岩型黄铜矿浸出特性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两种黄铜矿表面形成中间产物的性质不同。两种黄铜矿化学浸出的产物除单质硫S8之外,还有非化学计量的中间产物Cu3.5Fe4S2.5、Cu5Fe4S及Cu3.5Fe1.5S5生成。海相火山岩型黄铜矿的中间产物以Cu3.5Fe4S2.5为主,斑岩型黄铜矿的中间产物以Cu3.5Fe1.5S5为主。海相火山岩型黄铜矿与斑岩型黄铜矿具有不同的溶解途径:海相火山岩型黄铜矿受到H+的腐蚀后矿物中的Cu—S断裂,Cu2+与Fe2+同时溶解,而斑岩型黄铜矿受到H+腐蚀后Fe2+优先溶解。
白静温建康黄松涛武彪刘学刘爽蔡镠璐
硫化镍钴矿微生物浸出液萃取除杂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的形成被引量:2
2015年
测试微生物浸出液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生成率。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乳化液显微结构,并对萃后有机相进行吸收曲线和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硫化镍钴矿微生物浸出液在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微生物浸出液在萃取除杂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生成率随萃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界面乳化物中含有黄钾铁矾、二氧化硅和细菌等物质,并且有机相结构发生变化,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有机相P—O—H键吸收峰消失,吸收曲线测试发现370 nm处出现了吸收峰。萃取过程中P204的P—O—H键断裂并与铁离子结合形成了配合物。在微生物浸出液中,固体微粒、浸矿细菌的累积以及有机相结构变化导致了界面乳化物的形成。
李晓晖周桂英黄松涛温建康丁建南
关键词:固体微粒细菌红外光谱
pH对黄铜矿细菌浸铜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摇瓶试验考察初始pH对黄铜矿细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1.2~1.6时,细菌活性较好,亚铁离子的氧化速率快;初始pH为1.4时细菌对黄铜矿的浸出体系适应性较好;pH为1.2~1.4的浸出体系中黄钾铁钒生成量较少,铜浸出率较高,矿浆pH也是控制黄钾铁钒沉淀生成的主要因素。
马鹏程杨洪英王路平杨培根刘慧
关键词:PH黄铜矿细菌浸出
提高复杂铜钴矿石浸出率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对某复杂铜钴矿石进行了提高浸出率的试验研究。试验通过硫酸浸出的方法浸矿,研究了各因素对铜钴矿浸出效果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优浸出条件。与现有工艺相比,本试验中铜、钴的浸出率得到明显提高。
刘媛媛杨洪英熊柳刘伟鑫
关键词:铜钴矿硫酸浸出铜回收浸出率
高铅铜阳极泥的工艺矿物学被引量:22
2014年
为了高效回收高铅铜阳极泥中贵金属,改进阳极泥的现行生产工艺,采用XRD、SEM和显微镜等对阳极泥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阳极泥的颗粒较细,成分复杂,贵金属主要为Au 0.33%、Ag 9.94%、Pd0.1%(质量分数);贱金属主要为Cu 16.35%、Pb 13.74%。主要物相包括金以及金铅合金、铜银硒化合物、硫酸盐、砷酸盐、锑酸盐以及氧化物。分析得知,金主要有单质金以及金铅合金两种物相,其质量比约为3:1。其粒度大小不均匀,最大粒度为15μm,最小粒度为0.1μm。单质金常常被包裹在硫酸铜里面,因而,在提取金之前要先脱铜。银以硒化银和铜银硒的形式存在,3种元素混溶形成固溶体。主要贱金属铜为单质铜、硫酸铜、铜银硒以及黄铜矿。铅为硫酸铅、锑酸铅、砷酸铅以及硫化铅;砷锑铋化合物主要包括砷酸铅、锑酸铅、砷酸铋和砷酸锑。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高铅铜阳极泥以硫酸铜为基底,氧化镍常包裹单质铜,砷酸锑常包裹黄铜矿,硫酸钡与硫酸铅常交互生长。
杨洪英李雪娇佟琳琳陈国宝
关键词:铜阳极泥工艺矿物学贵金属高铅
基于田口法的生物浸出液萃铜工艺的优化被引量:8
2013年
基于田口方法,提出了采用萃取剂LIX984N从高铁生物浸出液中萃铜工艺的优化方法,对萃取率及反萃率进行信噪比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萃取过程中,萃取剂体积分数和相比对萃取率的贡献率较大,分别达到32.744%,34.180%,时间为较重要因素,pH值对信噪比影响较小.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萃取剂体积分数为30%,相比(V(O)/V(A))为2∶1,时间为600 s,pH值为1.5;反萃过程中,相比及时间为显著因子,温度为不显著因子.优化后的工艺参数:相比(V(O)/V(A))为1∶2,时间为600 s,反萃温度为30℃.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萃取—反萃—电积实验,萃取率达到99.91%,反萃率达到98.56%,电流效率达到92.594%.
马致远杨洪英陈国宝李海军
关键词:田口方法信噪比萃取反萃
特大型320m^3浮选机在某铜钼矿的应用实践被引量:5
2014年
特大型320 m3浮选机在工业生产上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经过一年多运行,设备运转连续稳定,浮选技术指标优越,浮选作业成本得到降低。在铜原矿品位0.348%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品位21.50%、铜回收率86.30%的技术指标,与同期160 m3浮选机生产铜精矿品位提高0.71%,铜回收率提高0.68%,年多回收铜金属量294.66 t,为企业创利润1 473.3万元。大型高效化设备在生产实践中起到的提高技术指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作用愈加明显。
刘子龙杨洪英
关键词:矿浆液位技术指标
低品位硫铜钴矿生物浸出液中铜的分离被引量:7
2014年
生物氧化法处理低品位铜钴硫化矿时,浸出液常含有高浓度的铁、低浓度的钴及一定量的铜,因此在回收钴前对其中的铜进行选择性分离提取,并避免钴的损失.采用萃取剂LIX984N选择性分离低品位硫铜钴矿生物浸出液中的铜.结果表明,当采用LIX984N体积分数为25%的有机相,在环境温度为35℃,相比为1∶1时,混合时间为5 min,平衡pH值为1.25的条件下,可达到99.4%的铜萃取率.该条件下铁夹带仅为4.03%,钴共萃率0.849%.对负载有机相采用中性水在相比1∶1的条件下洗涤,使钴和铁夹带分别降至0.008%和0.766%.洗涤后,负载有机相采用200 g/L硫酸水溶液反萃,当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时,经过2级逆流反萃时,铜反萃率达到98.13%.
李海军杨洪英陈国宝罗文杰
关键词:生物浸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