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U0650012)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奕陈文凯陆春海丁开宁倪碧莲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理学

主题

  • 5篇密度泛函
  • 5篇密度泛函理论
  • 5篇泛函
  • 5篇泛函理论
  • 3篇分子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子结构
  • 2篇吸附构型
  • 2篇密度泛函理论...
  • 2篇解离
  • 2篇金属
  • 2篇构型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氧分子
  • 1篇氧化物
  • 1篇氧化锆
  • 1篇异构化
  • 1篇英文
  • 1篇原子

机构

  • 6篇福州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工程物理...

作者

  • 6篇李奕
  • 3篇章永凡
  • 3篇倪碧莲
  • 2篇陆春海
  • 2篇丁开宁
  • 2篇陈文凯
  • 1篇干琴芳
  • 1篇姜俊全
  • 1篇杨亚丽
  • 1篇蔡亚萍
  • 1篇王霞
  • 1篇孙宝珍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Chines...

年份

  • 4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氧分子在Cu_2O(111)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氧原子和氧分子在完整和存在缺陷的Cu2O(111)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吸附在配位饱和的CuCSA位,而对于氧分子,则强烈倾向于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CuCUS位。氧分子在含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的优势吸附位为平行吸附于空位上方的桥位。过渡态的计算表明氧分子在缺陷表面的解离是一个活化能很小的放热过程。
孙宝珍陈文凯王霞李奕陆春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解离
水分子在立方ZrO2(110)面吸附与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H2O,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结果表明,在bridge位H2O以垂直底物平面氢原子向上模式吸附在立方ZrO2(110)面时发生解离形成表面羟基,吸附能为150.5 kJ/mol.而在top位H2O以垂直底物平面氢原子向下模式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能为14.8 kJ/mol.OH和O在立方ZrO2(110)面的最佳吸附位是top位,其吸附能分别为241.5和209.1 kJ/mol.同时分析了Mulliken布居、态密度和伸缩振动频率.
杨亚丽陆春海黄娟李奕陈文凯
关键词:二氧化锆密度泛函理论解离
CO分子在TiC(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与电子结构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O分子在TiC(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CO分子倾向于采用C端吸附在表层Ti原子上方.对于该吸附方式,计算得到的吸附能、CO各电子态所处能级位置以及C—O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红移值均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吻合.由能带结构和Mülliken布居分析结果可知,当采用C端吸附时,CO的5!和2"*态受到底物影响最为显著,尤其是C端的桥位吸附方式.此外,还进一步对底物表面态在CO吸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干琴芳倪碧莲李奕丁开宁章永凡
关键词:过渡金属碳化物密度泛函理论
含CN分子在Pd(001)表面吸附和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平板模型,对CN、HCN、HNC、CNH和HCNH等一系列小分子在Pd(001)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N在穴位平行吸附最为稳定,吸附能为4.25 eV,同时C端垂直吸附比...
郭冰青姜俊全章永凡李奕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异构化
金红石型氧化物MO2(M=Ti,Ru,Sn)(110)表面组成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具有金红石(Rutile)结构的金属氧化物(MO)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它们已被广泛用于光催化、多相催化以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对于该类氧化物,其(110)表面是最为稳定的低指数晶面。虽然有关MO(110)表面的实验和理论...
倪碧莲李奕
文献传递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of CN on Transition Metal M(100) (M = Ni, Pd, Pt, Cu, Ag and Au) Surfaces被引量:1
2008年
The adsorption of cyanide on the top site of a series of transition metal M(100) (M = Cu, Ag, Au, Ni, Pd, Pt) surfaces via carbon and nitrogen atoms respectively, with the C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cluster model. Geometry, adsorption energy and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present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N through C-end on metal surface is more favorable than that via N-end for the same surface. The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of CN for C-down configuration on surface are blue-shifted with respect to the free CN,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change of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when CN is adsorbed by N-down 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charge transfer from surface to CN causes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work function.
李奕倪碧莲胡建明章永凡陈文凯李俊篯
关键词:氰化物
不同覆盖度下Li原子在Si(001)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基于赝势平面波基组的密度泛函理论,对不同Li原子覆盖度下Li/Si(001)体系的吸附构型、电子结构以及吸附Li原子对表面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覆盖度范围内,Li原子倾向于吸附在相邻两个Si-Si二聚体之间各种对称性较高的空穴位,其中覆盖度为0.75ML(monolayer)时具有最小的平均吸附能.由能带结构分析结果可知,随着覆盖度的增大,Si(001)表面存在由半导体→导体→半导体的变化过程.在覆盖度为1.00ML时,由于表层二聚体均受到显著破坏,使得体系带隙明显增大.吸附后,有较多电子从Li原子转移到底物,导致Si(001)表面功函显著下降,并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表面功函呈现振荡变化.此外,从热力学稳定性角度上看,覆盖度为0.75ML的Li/Si(001)表面较难形成.
倪碧莲蔡亚萍李奕丁开宁章永凡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碱金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