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214)

作品数:14 被引量:154H指数:7
相关作者:吴云锋顾沛雯安凤秋岳红妮王海妮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植原体
  • 5篇小麦蓝矮病
  • 5篇蓝矮病
  • 3篇同源性
  • 3篇小麦蓝矮病植...
  • 2篇蛋白结构
  • 2篇胸苷
  • 2篇条沙叶蝉
  • 2篇活性
  • 2篇基因序列
  • 2篇基因序列分析
  • 2篇寄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结构预测
  • 1篇亚基
  • 1篇遗传转化体系
  • 1篇原核表达
  • 1篇枣疯病
  • 1篇植物

机构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宁夏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作者

  • 15篇吴云锋
  • 6篇顾沛雯
  • 5篇安凤秋
  • 3篇岳红妮
  • 2篇李蓓
  • 2篇郝兴安
  • 2篇张珏
  • 2篇王海妮
  • 2篇武科科
  • 1篇张格杰
  • 1篇吴宽
  • 1篇魏婷
  • 1篇史英姿
  • 1篇杨英
  • 1篇侯伟
  • 1篇孙润红
  • 1篇郭蔼光
  • 1篇纪玲玲
  • 1篇张华普
  • 1篇李毅然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保护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泡桐丛枝植原体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特性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PCR方法扩增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WISS-MODEL同源建模与3D-PSSM折叠子识别法构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通过PROCHECK程序验证构建的三维结构的可靠性。首次从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基因组中分离出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3个亚基基因,各基因全长依次为2 508、1 242 bp和411 bp,分别编码835、204个及136个氨基酸的蛋白。SecA、SecY和SecE均为脂溶性稳定蛋白,SecA无明显跨膜区,SecY和SecE分别含有10个和3个明显的疏水跨膜区。二级结构主要为螺旋,其次为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没有转角。构建的三维结构符合立体化学原则。泡桐丛枝(PaWB)植原体中存在的Sec分泌蛋白转运系统作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可能直接转运菌体蛋白如毒素等直接到寄主细胞质中或介体昆虫细胞中,引起寄主病症。研究植原体的Sec蛋白转运系统对于了解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及预防这类病害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岳红妮吴宽吴云锋张珏孙润红
关键词:SECA生物信息学
3种寄主植物对条沙叶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和狗尾草3种食料植物对条沙叶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5℃恒温条件下,以小麦、玉米和狗尾草为食料,分别观测记录了条沙叶蝉的卵孵化率和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及产卵量,并组建了条沙叶蝉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条沙叶蝉在3种寄主植物上都能完成世代发育;从卵到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小麦上最短(23.33 d),玉米上次之(26.39 d),狗尾草上最长(27.50 d);取食狗尾草时,若虫的存活率(17.22%)最低,其存活曲线属Ⅲ型;取食小麦时,净增值率(6.106 7)、内禀增长力(0.052 3)和周限增长率(1.053 7)均最大,平均世代周期(34.58 d)和种群加倍时间(13.25 d)最短,存活曲线基本符合Ⅱ型;在玉米上平均每雌产卵量(17.63粒)最少,且无明显的产卵高峰期。【结论】用生命表参数和存活曲线等综合评价表明,在3种寄主植物中,小麦最适合条沙叶蝉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其次分别为玉米和狗尾草。
张华普相建业吴云锋胡亮董旭燕
关键词:条沙叶蝉生命表参数寄主植物
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银杏抗菌肽转化被引量:7
2011年
建立黄瓜的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并进行银杏抗菌肽GK-2的遗传转化。研究结果表明,MS6(MS+0.005 mg/L TDZ+0.20 mg/L IAA)培养基适于黄瓜愈伤组织的形成和不定芽分化,7 d即可分化出不定芽,出愈率和分化率分别高达100%和86.67%。进一步用带有银杏抗菌肽GK-2目的基因的农杆菌转化黄瓜,筛选出了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时间3 d以及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最佳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转化黄瓜,获得的转化植株阳性率高达17.9%,并对黄瓜枯萎病表现出明显的抗性。
田花丽刘缙张彦锋刘君郭蔼光
关键词:黄瓜
小麦3种病毒病BSMV、BYDV-PAV、WYMV及WBD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同步检测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通过对检测小麦病毒病和植原体病害的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PAV)、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virus,WYMV)和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bluedwarf,WBD)的多重PCR技术体系。【方法】运用根据3种病毒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根据WBD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rpF1/R1,从影响多重PCR(M-PCR)扩增的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退火温度等方面进行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成功的在一个体系中对BSMV、BYDV-PAV、WYMV和WBD复合侵染的小麦材料进行多重PCR扩增,得到503、600、898、1240 bp 4条特异性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条带,建立了同时检测4种病原的多重PCR体系。【结论】该体系实现了植原体DNA病原和病毒RNA病原的同时检测,体现了多重PCR的优越性。
岳红妮吴云锋李毅然魏婷侯伟武科科
关键词:小麦多重PCR植原体
小麦蓝矮植原体寄主范围的鉴定及RFLP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小麦蓝矮是我国首次报道的小麦植原体病害。采用介体接种植物,症状观察和应用植原体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进行PCR扩增,在接种小麦和传毒介体中均扩增出1.4kb的特异片段,鉴定出小麦蓝矮植原体新寄主7种。用巢式PCR方法对小麦蓝矮病田自然发病杂草进行分子检测,从表现症状的10种杂草中均扩增出1.2kb的特异片段。利用6种植原体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对10种杂草的扩增片段进行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表明:扩增片段的RFLP图谱与目前已知的16Sr I组翠菊黄化植原体的RFLP图谱相近。鉴定出小麦蓝矮植原体田间自然新寄主10种。
顾沛雯吴云锋安凤秋
关键词:寄主范围RFLP
青蒿内生菌的分离及抗病活性物质的筛选被引量:24
2008年
以菊科植物青蒿的根、茎、叶为材料,从中分离出内生菌63株,其中细菌43株,真菌12株,放线菌8株;以棉花枯萎、小麦赤霉、番茄叶霉等12种病原真菌做为靶标菌,研究内生菌的抗菌活性,筛选出了有较高抗菌活性的1株内生真菌、9株内生细菌和3株内生放线菌。
田小曼吴云锋张珏
关键词:内生菌青蒿活性筛选
介体条沙叶蝉传播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wheat blue dwaH,WBD)属于翠菊黄化组三叶草绿变亚组植原体(16Sr I—C),由介体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专化性传播。通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接种小麦、长春花和带毒条沙叶蝉体内有大量植原体,而在健康植物组织、无毒条沙叶蝉和带毒条沙叶蝉所产卵中未见植原体的存在。通过介体传毒试验和PCR检测发现,条沙叶蝉最适获毒期为7d,植原体在虫体内的潜育期为15~17d,接毒期为2~3d。条沙叶蝉一旦获毒可终生持毒和传毒。不同虫态的条沙叶蝉带毒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寄生植物的种类影响其带毒率。
顾沛雯吴云锋武科科郝兴安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条沙叶蝉传毒分子检测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电镜观察自然发病的小麦蓝矮病病叶;用引物fTufu/rTufu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韧皮部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通过PCR扩增得到约850bp的特异片段。感受态转化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基因片段长842bp,编码280个氨基酸。分析比较15种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绿变(KVF)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亚组水平上确定了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来源及致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安凤秋吴云锋孙秀芹顾沛雯杨英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同源性
韩城市小麦蓝矮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通过对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小麦蓝矮病的发生条件进行田问调查,明确了冬小麦返青-拔节 期蓝矮病发病危害的主要时期,蓝矮病在韩城流行原因主要是田间地头有充足的带毒杂草成为主要初 侵染源,禾秆还田改善传毒介体的越夏场所,感病品种的连片种植,春季气温偏高且持续时间长、传毒介 体条沙叶蝉数量大增加了自然带毒率。通过严密监测病情,提出合理防治对策,通过开展播前种子处理, 冬前化学防治条沙叶蝉,发病初期喷施抗病毒制剂,加强植株抗性等综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确保 小麦丰产丰收。
柳树斌刘金虎刘金帮高玉洁吴云锋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发病因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胸苷酸激酶基因(tmk)的分离、原核表达及酶活性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克隆、表达小麦蓝矮病(WBD)植原体胸苷酸激酶基因(tmk),并分析酶活性,进一步研究胸苷酸激酶在植原体感染宿主及繁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更好地防治植原体病害。【方法】PCR方法扩增tmk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连接pET30a(+)表达载体后原核表达,经Ni-NTA柱层析纯化后进行酶催化活性分析。【结果】首次从小麦蓝矮病(WBD)植原体基因组中分离出胸苷酸激酶基因(tmk),该基因包含tmk-1和tmk-2两种,大小分别为630bp和624bp,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包含3个与结合NTP/NMP相关的保守功能区。表达的融合蛋白TMK-1活性极低,酶活仅16.4U/mg,而TMK-2酶活高达112.41U/mg,且其最适催化条件为32℃、pH7.3、1.5mmol/LMg2+和1mmol/LATP。【结论】分析了胸苷酸激酶活性中心的一级结构序列及其催化活性随条件变化而改变的性质,为深入研究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胸苷酸激酶在侵染寄主及其在宿主体内增殖的转录性质奠定基础。
李蓓纪玲玲吴云锋郝兴安
关键词:植原体原核表达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