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906)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风娟李乔张玉曼王月郭艾英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酶活与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为了解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生态方面的影响,以本地植物狗尾草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意大利苍耳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水解性氮的含量,增强了入侵域土壤中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蔗糖酶活性与速效钾、水解性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钾、有机质、水解性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与本地植物狗尾草相比,意大利苍耳改变了土壤养分的供求平衡,这种改变可能有利于意大利苍耳的生长竞争和对本地植物狗尾草生长的抑制;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 李乔王月张玉曼贾月月张风娟
- 关键词:植物入侵土壤酶活土壤肥力
- 遮阴和藜竞争对黄顶菊光合荧光和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为了防控黄顶菊进一步在国内蔓延,明确黄顶菊的生长机制迫在眉睫.本研究设不同遮阴程度(0、50%和80%)和种植方式(黄顶菊单种、藜单种、两者混种)共9个处理,研究遮阴和种植方式对两种植物出苗率、光合荧光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遮阴有利于黄顶菊出苗,但是出苗不整齐,这是造成黄顶菊入侵性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猝灭(qP)、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量子产量(Y)、非光化学猝灭(qN)、水分利用效率(WUE)、茎生物量比(SMR)、冠宽(CW)和干物质积累量(DM)都增加,而比叶面积(SLA)降低;黄顶菊叶生物量比(LMR)显著增加,而藜不显著;黄顶菊DM增幅比藜的增幅高.80%遮阴下,藜Pn和DM都高于黄顶菊.自然光下,黄顶菊Pn、qN、WUE和相对竞争强度(RCI)最高,混种黄顶菊CW、DM和混种藜Pn、Y显著低于相应的单种处理.黄顶菊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均比藜高.因此,黄顶菊耐阴能力比藜弱,两种植物都是通过增加SLA和降低LMR来适应弱光;黄顶菊适应强光的能力大于藜,自然光下混种黄顶菊通过增加SMR和降低CW来提高竞争力.
- 杨晴李婧实郭艾英齐艳玲李彦生张风娟
- 关键词:黄顶菊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
- 紫茎泽兰五种挥发性物质对木霉和灰霉的化感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入侵杂草[1-2],化感作用是其种群竞争扩张的重要策略[3]。次生物质通过器官表面的挥发是化感物质释放的主要途径之一,3-己烯-1-醇、水芹烯、2-蒈烯、α-蒎烯、莰烯是紫茎泽兰的挥发性化感组分[4-5]。植物挥发物不仅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而且也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 张风娟郭艾英李乔李红胡梦莹万方浩
- 关键词:挥发性物质化感作用紫茎泽兰木霉入侵杂草种群竞争
- 黄顶菊入侵域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被引量:7
- 2016年
- 为了解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情况的影响,利用同质园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N5,5~10,10~15cm土层中N处理和FN处理土壤微生物出现重叠,而与F处理差异较大。20~25,25~30cm土层中N处理和F处理出现重叠,且二者和FN处理差异显著。不同处理中代表细菌的PLFA16:0 Naleohol在10~15,15~20cm土层内有较大量分布;16:1ω5c(丛植菌真菌)在20~25,25~30cm土层内有较大量分布;在20-25,25~30cm土层中没有出现17:0 10-methyl(放线菌);除20~25cm土层外18:3006,9,12c(真菌)在其他土层内均有较大量分布;cy19:0c08c(格兰氏阴性菌)在所有土层内分布都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层不同类型微生物PLFAs的种类和含量在黄顶菊不同入侵程度之间有差异。F样地的PLFAs含量均低于N样地及FN样地,随着黄顶菊入侵程度的加深,真菌/细菌值降低,而Gz7+/Gz7-的值升高。说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地上植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基本表现为地上植物多样性越高,土壤微生物的量越多。
- 王月张玉曼李乔张风娟万方浩
- 关键词:黄顶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