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90121)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2H指数:8
- 相关作者:柯新利马才学韩冰华刘蓉霞袁永卫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咸宁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4年
-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 柯新利
-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生产力土地制度
-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耕地优化布局——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8
- 2013年
-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依托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结果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据此开展武汉城市圈耕地空间优化布局。结果表明:①通过将耕地适宜性和耕地非农化压力内化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可以依托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自然和经济耦合约束下耕地空间优化布局;②由于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耕地空间优化布局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释放,并且能实现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的协调。
- 柯新利马才学
- 关键词:耕地保护武汉城市圈
-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被引量:8
- 2013年
- 根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间配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和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采用AHP方法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武汉市市辖区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远高于其它区域;(2)造成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表现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3)由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
- 柯新利韩冰华刘爱
- 关键词:AHP建设用地武汉城市圈
- 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40
- 2013年
- 研究目的:揭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耕地利用的劳动力集约度、农药化肥集约度和农业机械集约度的影响机制,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对耕地利用的劳动力集约度和农业机械集约度有显著影响,土地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无显著影响;(2)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集约度的下降和农业机械集约度的上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集约度和农业机械集约度均下降,社会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集约度和农业机械集约度均上升。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是本质,但同时应提升经济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水平,抑制土地城镇化的规模。
- 柯新利马才学
-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镇化耕地集约利用
- 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对农地利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 柯新利祁凌云黄翔
- 关键词:城镇化农地利用耕地面积人均GDP粮食安全
- 元胞空间分区及其对GeoCA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方法对元胞空间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分区分别求取元胞转换规则,从而提高元胞自动机的模拟精度。以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并利用逐点对比法和MoranI指数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1)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元胞空间进行分区,可以保证同一分区内的元胞既在空间上邻近,又具有相对一致的非空间属性信息,分区效果较好;(2)与不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空间聚类的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相比,双约束空间聚类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尤其是在空间形态和整体结构上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 柯新利邓祥征陈勇
- 关键词:地理元胞自动机
-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17
- 2014年
-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根据此原则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演化速率,因而可以实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高的仙桃市、鄂州市和潜江市建设用地需求得到完全满足,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的武汉市和黄冈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提出了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新方法,可以为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 柯新利杨柏寒刘适马才学
- 关键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武汉城市圈
- 基于SOM神经网络模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区研究——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是快速城镇化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耕地利用集约程度的区域差异要求开展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区以实现耕地利用的分区管理。以湖北省为例,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区指标体系,采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区。结果表明:(1)SOM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自组织学习能力,可以进行无导师聚类,可以用来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分区,分区效果好。(2)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利用集约程度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江汉平原腹地,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粗放状态,而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的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介于上述2类区域之间。
- 胡永进张鸣峰
- 关键词:耕地集约度SOM神经网络
-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在采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框架,以解析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间相互作用力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重要因素之一,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正相关;(2)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有较大的差异;(3)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模型,可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科学认识.
- 柯新利丁璐马才学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 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23
- 2012年
-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首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科学认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历史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已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编码方式进行改进,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对武汉城市圈199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阶段性趋势和空间差异的科学认识。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耕地、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1990—1995年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减少为主要特征;1995—200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和水域的相互转换为主要特征;2000—200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转换为主要特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武汉市及其周边县域;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其周边县域,而水域动态度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仙桃市和潜江市。
- 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袁永卫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武汉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