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豆生物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25 被引量:150H指数:7
相关作者:迟玉杰李文滨刘红玉孙波孟凡立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大豆
  • 4篇豆蚜
  • 4篇分离蛋白
  • 4篇大豆分离
  • 4篇大豆分离蛋白
  • 4篇大豆蚜
  • 3篇蚜虫
  • 3篇异黄酮
  • 3篇凝胶强度
  • 3篇黄酮
  • 3篇降解
  • 3篇降解菌
  • 3篇大豆蚜虫
  • 2篇代谢
  • 2篇氮素
  • 2篇豆渣
  • 2篇营养
  • 2篇乳化
  • 2篇乳化性
  • 2篇膳食纤维

机构

  • 24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明尼苏达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兰州市农业科...

作者

  • 9篇迟玉杰
  • 7篇李文滨
  • 5篇刘红玉
  • 4篇孙波
  • 4篇孟凡立
  • 3篇刘丽
  • 3篇董守坤
  • 3篇王志坤
  • 3篇孙聪姝
  • 3篇段玉玺
  • 3篇刘丽君
  • 3篇刘亚光
  • 3篇李冬梅
  • 3篇毛文颖
  • 3篇张燕燕
  • 2篇祖伟
  • 2篇陈李淼
  • 2篇赵晓
  • 2篇娄海伟
  • 2篇张大勇

传媒

  • 7篇大豆科学
  • 5篇食品科学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波去除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微波技术在大豆干法加工中应用的可行性,考察微波功率、处理时间对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及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3400W处理120s的条件下,胰蛋白酶抑制剂及脲酶钝化率达到80%以上,可有效去除大豆抗营养因子;同时测得蛋白质溶解度约为40%,该处理条件下的豆粉可以作为大豆即时冲调饮品专用原料加以利用。
孙欣瑶孙波马文娟任静赵晓齐玉
关键词:微波大豆抗营养因子
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对大豆真叶中异黄酮的诱导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测定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探讨大豆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与大豆真叶异黄酮含量之间的化学诱导关系。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较快,而机械损伤处理诱导的异黄酮合成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蚜虫取食引起大豆真叶内大豆黄素和染料木素苷元含量的同时增加,而机械损伤处理提高黄豆黄素苷元含量却降低了大豆黄素苷元含量;蚜虫取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异黄酮含量的增加,而机械损伤处理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异黄酮含量的变化。因此,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所诱导的异黄酮含量变化的规律不同,蚜虫取食和机械损伤所诱导的大豆抗性不是完全对等的。
孟凡立刘立承李文滨段玉玺张大勇李冬梅
关键词:大豆蚜虫异黄酮虫害机械损伤
豆酱微波杀菌工艺被引量:7
2011年
以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和装填量为工艺参数,以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为检测指标,研究了豆酱的微波杀菌工艺条件,并与传统巴氏杀菌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了杀菌前后豆酱感官品质和色差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杀菌时间与装填量对杀菌效果均有明显影响,豆酱微波杀菌最佳工艺参数为:3 400 W,120 s,100 g/袋。菌落总数减少99.9%,大肠菌群数<3.0 MPN/g,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与巴氏杀菌工艺相比,豆酱感官品质尤其是色泽变化更小。
刘丽迟玉杰夏宁毛文颖张燕燕姚婉莹孙波
关键词:豆酱微波杀菌菌落总数感官评价色泽
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试验采用两个品种,设置3个氮水平,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反应不同,黑农48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黑农44,黑农44和黑农48的各器官全氮含量变化为:籽粒>叶>茎>叶柄;在N50处理下大豆各器官全氮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N50处理最高,N100处理对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蛋白质含量低于N50处理,N0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低;黑农48的需氮量高于黑农44,增施适量氮肥能提高大豆氮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管宇刘丽君董守坤祖伟孙聪姝
关键词:大豆氮素含量蛋白质含量
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对大豆蚜虫抗性之间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10个抗感大豆品种蚜虫取食处理叶片和茎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蚜虫取食诱导抗虫品种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增加,而感蚜品种异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品种受害程度与叶片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呈负相关。但茎的异黄酮含量与大豆品种的抗蚜性无明显相关。
孟凡立王志坤藏振源宋仙萍孙晶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大豆蚜异黄酮抗性
大豆分离蛋白与寡糖静电相互作用及复合物乳化性的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寡糖(棉子糖和水苏糖)为原料制备复合溶液,通过调节pH值(3.0~10.0)研究SPI-寡糖形成复合体系的相行为、微观结构,确定形成可溶性静电复合物的条件及其对蛋白质溶解性、乳化性的影响。Zeta电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和浊度测定的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SPI与寡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且等电点与SPI相比向酸性偏移;内源荧光光谱扫描发现SPI-寡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低于SPI,且静电相互作用越强荧光强度降低越明显。当pH 6.0时,SPI-寡糖较大程度形成可溶性静电复合物,此时复合物的功能性质较SPI有所改善,SPI-水苏糖和SPI-棉子糖的乳化性与SPI相比分别提高了50.66%和39.69%。
樊雪静刘红玉迟玉杰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寡糖静电相互作用溶解性乳化性
加热对大豆分离蛋白寡糖复合溶液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与寡糖(棉子糖与水苏糖)为原料,考察了加热(60,65,70,75,80、85℃)对SPI与寡糖聚合机理以及复合物乳化特性的影响。主要探讨了形成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复合物特征、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加热使复合溶液整体的Zeta电位升高,浊度增加,粒度分布右移,说明SPI与寡糖在加热条件下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可溶性复合物,荧光强度降低从结构角度证实了蛋白质与寡糖的静电相互作用,同时,复合物的功能性质较SPI有所改善,SPI-水苏糖与SPI-棉子糖复合溶液乳化性和起泡性在75℃时达到最大,乳化性分别提高了32.7%和19.9%。
樊雪静刘红玉迟玉杰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寡糖静电作用乳化性
大豆短日照诱导下新ESTs序列的筛选和功能推测
2009年
对大豆短日照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在细胞分子水平上从基因差异表达的角度研究短日照诱导衰老过程中基因转录物丰度的变化,探索大豆衰老的复杂机制。利用本实验室已经获得的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二次PCR扩增产物重新构建新的cDNA文库,继续筛选差异表达的ESTs。利用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发现28个与暗诱导相关的差异表达新ESTs,归类并推测其参与机体暗适应上调表达的蛋白质功能,为进一步分离暗处理诱导表达的基因,揭示短日照加速衰老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赵琳高阳段莹莹李永光陈李淼郝迪萩罗秋兰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衰老短日照代谢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Y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010年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咪唑乙烟酸降解菌株Y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咪唑乙烟酸降解菌株Y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优化后确定的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麦麸皮2%,米糠2.5%,豆粕2%,酵母粉1%,NaCl0.8%,CaCl20.6%,FeSO40.015%,文章为大规模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马超李晓雨刘亚光
关键词:咪唑乙烟酸降解菌发酵培养基
大豆品质的形成和籽粒糖代谢关键酶活性被引量:1
2009年
以红丰9、合丰46、黒农38、垦丰5、合丰25和黒农42 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变化过程。从中选取红丰9、垦丰5和黒农42 3份材料,测定籽粒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旨在了解上游物质和能量调配对大豆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规律相似。脂肪积累量变化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强弱变化趋势相同,但脂肪含量变化较酶活性变化延迟一些。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和变化趋势影响着蛋白质合成和积累。
郭茜茜孙聪姝刘丽君董守坤
关键词:大豆异柠檬酸脱氢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