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12H09001)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楼敏张圣严慎强陈智才万锦平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栓
  • 4篇血栓溶解
  • 4篇血栓溶解疗法
  • 4篇疗法
  • 2篇动脉
  • 2篇信号
  • 2篇溶酶
  • 2篇溶栓
  • 2篇缺血
  • 2篇组织型
  • 2篇组织型纤溶酶...
  • 2篇组织型纤溶酶...
  • 2篇纤溶
  • 2篇纤溶酶
  • 2篇纤溶酶原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纤溶酶原激活...
  • 2篇静脉溶栓
  • 2篇激活物
  • 2篇高信号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贵港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楼敏
  • 3篇张圣
  • 3篇陈智才
  • 3篇严慎强
  • 2篇万锦平
  • 1篇陈秀娣
  • 1篇孙建忠
  • 1篇吴继敏
  • 1篇张旭婷
  • 1篇林悦涵
  • 1篇丁美萍
  • 1篇胡海涛
  • 1篇蔡新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对不同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分析不同发病-溶栓时间窗内,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本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根据时间窗分为3组[≤3.0 h(A)、>3.0h且≤4.5 h(B)和>4.5 h(C)组,通过多因素分析3组患者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及良好神经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2分]的影响.结果 共3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组101例(29.3%),B组157例(45.5%),C组87例(25.2%).3组患者中,心房颤动分别占51/101 (50.5%)、59/157(37.6%)和35/87 (40.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62,P=0.113);HI型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17/101(16.8%)、35/157(22.3%)和18/87(20.7%);PH型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5/101(5.0%)、16/157(10.2%)和9/87(10.3%),出血转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8,P=0.370);3组间良好神经功能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101(51.5%),84/157(53.5%),41/87(47.1%),χ2=0.913,P=0.633].经多因素校正后发现:C组心房颤动可增加HI型出血风险(OR=1.208,95% CI0.498~2.930,P=0.677),并发现心房颤动增加B组PH型出血风险(OR=3.757,95% CI1.133~12.457,P=0.030).心房颤动对神经功能结局无独立影响.结论 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结局,但增加时间窗>3.0h且≤4.5 h溶栓患者的PH型出血风险.
娄一萍张圣严慎强万锦平楼敏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分析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BD)患者的临床表现、检验及影像学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的1044例住院患者,从影像上进行BD判断,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症状组与非症状组,以及血管性症状者和压迫症状者,分别对两组进行基线数据的对比,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血糖、血脂、血压、尿酸、肾功能等.结果 76例患者符合BD诊断,症状性BD患者(n=24)的基底动脉直径大于非症状性BD者[n =52;(4.7-±0.9) mm与(4.2±1.0)mm,t=-2.289,P=0.025].症状性BD患者的舒张压、尿酸水平[分别为(94.0±16.7) mmHg与(86.9 ±12.0) mmHg,1 mmHg =0.133kPa,t=-2.113,P=0.038;(333.3±120.7)μmol/L与(267.6±84.6)μmol/L,t=-2.724,P=0.008]均较非症状性BD者增高.血管性症状的患者(n=18)基底动脉直径显著大于无血管性症状者[n=58;(4.9±0.8)mm与(4.2±1.0) mm,t=-2.612,P<0.05].压迫症状组患者(n=6)尿酸[(374.5±51.9) μmol/L与(281.1±101.6) μmol/L,t=-2.216,P<0.05]及血IgA水平[(1.44±0.28) g/L与(2.48±0.78) g/L,=5.660,P<0.05]都高于非压迫症状组(n=70).结论 BD患者有无临床症状与基底动脉直径相关,症状性BD患者的基底动脉直径更宽.对BD患者尽早严格控制血压可能有利于减少症状(尤其是血管性症状)的发生率,对尿酸增高的BD患者可考虑降尿酸治疗.
王安荔张旭婷严慎强楼敏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血压尿酸
脑白质T2高信号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明确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我科并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利用改良Schelten量表评定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出血转化根据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m(ECASSm)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I〉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结果144例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为(66.6±12.6)岁,女性46例(31.9%),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41.9±88.4)rain,溶栓前NIHSS为(12.31±5.98)分,脑白质高信号评分为(7.81±4.93)分。共28例(19.4%)影像学表现为溶栓后出血转化,其中18例(12.5%)为出血性梗死(H1)型,10例(6.9%)为脑实质出血(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MHs严重程度不增加HI型风险(OR=1.017,95%C10.919~1.126,P=0.744),对PH型风险亦无增加(OR=1.025,95%C10.895~1.175,P=0.7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是神经功能结局不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95%CI1.036~1.244,P=0.007)。结论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陈秀娣严慎强胡海涛陈智才万锦平林悦涵吴继敏丁美萍楼敏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对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集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选取前循环梗死的病例,评估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域FVH的情况,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再灌注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3例患者,55例(59.1%)存在FVH,较FVH阴性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更高(11.8±6.0与7.2 ±4.5,t =-4.82,P<0.01),弥散加权成像所显示的病灶更大(中位数分别为5.5 ml与2.0 ml,Z=-3.030,P=0.002)、灌注成像低灌注区更大(中位数分别为42.0 ml与3.0 ml,Z=-6.10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FVH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近端大血管闭塞(OR =48.874,95% CI 11.6~205.9,P<0.01)和高脂血症病史(OR =0.264,95%CI 0.07~0.90,P=0.048).FVH阳性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143,95%CI 1.440~11.919,P=0.008),但FVH伴早期再灌注则能明显改善3个月预后(OR=8.500,95%CI1.964~36.790,P=0.004).结论 FVH的存在与近端大血管闭塞有关,且影响静脉溶栓远期预后.早期再灌注可改善FVH阳性者的溶栓预后.
蔡新孙建忠陈智才张圣楼敏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动脉疾病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时间追踪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流程速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探讨时间追踪对静脉溶栓流程速度的影响,并明确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与发病至入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启动时间追踪后静脉溶栓患者的时间追踪表,并回顾性分析启动时间追踪前、后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启动时间追踪前、后入选病例的基线特点,并对ODT与DN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42例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时间追踪前的静脉溶栓患者中,ODT与DNT呈明显负相关(r=-0.169,P=0.015),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病史(β =-0.168,P=0.020)及ODT(β=-0.246,P=0.001)是影响DNT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启动时间追踪前相比,启动时间追踪后的静脉溶栓患者中,高龄者比例增高[19.4%(25/129)与10.3%(22/213);x2=5.552,P=0.018],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11.0 ±6.3)分与(12.5±6.7)分;=2.065,P=0.040],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者比例增多[63.6%(82/129)与51.6%(110/213);x2=4.638,P=0.031],DNT显著缩短[(87.6±33.2) min与(108.4 ±52.4) min;t=4.274,P =0.000],且以发病1h内就诊者DNT缩短最为显著[(90.3±21.0) min与(132.5±46.0) min;t=5.048,P=0.000],DNT与ODT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r=-0.013,P=0.885).结论 启动时间追踪可缩短DNT,并可有效消除ODT对DNT的影响.
张圣金信春陈智才楼敏
关键词:脑缺血卒中血栓溶解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