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3051)

作品数:6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焦堃姚素平胡文瑄丁海张科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原子力显微镜
  • 3篇显微组分
  • 2篇成矿
  • 2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循环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岩石学特征
  • 1篇岩系
  • 1篇有机岩
  • 1篇有机岩石学
  • 1篇有机岩石学特...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类型
  • 1篇早古生代
  • 1篇生物成矿
  • 1篇生物成矿作用
  • 1篇生物地球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姚素平
  • 5篇焦堃
  • 3篇胡文瑄
  • 3篇丁海
  • 2篇李苗春
  • 2篇张科
  • 1篇裴文明
  • 1篇胡凯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煤、油、气共存富集的地球化学判识模式被引量:5
2011年
油、气、煤都是由生物先质经有机质的成岩和变质作用转变而成的,生物先质的转化方向取决于沉积有机相。沉积有机相由于集沉积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于一体,所以是综合评价盆地煤、油、气等能源矿产成矿潜力的最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油、气、煤生成的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提出以显微组分分析为基础的四端元划分法则划分沉积有机相和综合判识油、气、煤成矿潜力,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和中国东南部吴家坪期沉积划分为高位木本有机相(A)、低位木本有机相(B)、低位木本-残殖壳屑有机相(C)、覆水木本-藻质有机相(D)、深覆水草本-藻质有机相(E)和开阔水体藻质有机相(F),典型的油源岩和典型的腐殖煤是两种极端的有机相,也是鄂尔多斯和其它煤、油、气共存盆地的共同特征和主要的有机相类型,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和萍乐盆地龙潭组存在一系列的由煤到油转化的过渡类型的有机相,对油、气、煤成因理论及多种能源共同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将沉积有机相进行了数值化,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有机相按其对成油、成气和成煤的贡献大小进行赋值,提出了沉积有机相类型指数的数学模型,为可燃有机矿产共存富集的地球化学定量判识提供了基础。
姚素平胡文瑄焦堃
关键词:沉积有机相显微组分成矿潜力资源评价
煤纳米孔隙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被引量:24
2011年
煤纳米孔隙是认识煤中吸附气储集和运移的重要因素.提出一种研究煤纳米孔隙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级分辨率,可直观清晰地观察煤的纳米孔隙特征,并可对煤纳米孔隙结构参数进行三维定量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煤中纳米孔主要为变质气孔和分子间的链间孔,变质气孔的形貌主要为圆形和椭圆形,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变质气孔的发育程度不断增加;链间孔的形态变化较大,低煤级煤的链间孔大于高煤级煤,链间孔随煤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横切面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煤纳米孔隙的几何学特征,相分析的参数是表征煤微孔隙度的重要参数之一,而粒度分析则可以检测煤纳米孔隙孔径分布特征.AFM对煤纳米孔隙的研究,将会给煤的微观结构和煤层气吸附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姚素平焦堃张科胡文瑄丁海李苗春裴文明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煤层气孔径分布孔隙度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 of coal nanopore structure被引量:30
2011年
Coal nanopore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the storage and migration of absorbed gas in coal.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coal nanopor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This idea is based on the nano-level resolu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hich can be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al nanopores clearly, conduct 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s and obt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coal nanopores are mainly metamorphic pores and intermolecular pores. The metamorphic pores are commonly rounded and elliptical, increasing quantitatively with the coalification degree. The forms of intermolecular pores change markedly.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low-rank coal is bigger than high-rank coal, and the number of intermolecular pores decreases as the coal rank increases. Section analysis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s the coal pore microstructure, bearing analysis is a vital approach to measure microporosity, and grain analysis can be employed to study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s a tool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coal por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coal-bed methane adsorption mechanism.
YAO SuPing JIAO Kun ZHANG Ke HU WenXuan DING Hai LI MiaoChun PEI WenMing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煤炭微观结构分子间
树皮煤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树皮煤中两种主要显微组分树皮体和镜质体表面纳米结构特征,揭示了镜质组镜质体大分子团具有网状结构的特征,而类脂组树皮体大分子团具有纤维状、颗粒状和网络状排列结构,随演化程度的提高,树皮体大分子团结构的演化依次表现为纤维状-→粒状-→不规则网状-→网状结构,镜质体则由结构松散的网状结构向高度定向排列的规则网状结构演化。利用AFM的横切面分析工具定量分析了显微组分表面的大分子结构排列,为显微组分分子结构演化和成烃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焦堃姚素平张科胡文瑄
关键词:煤岩显微组分原子力显微镜树皮体镜质体
我国南方早古生代聚煤过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成矿效应被引量:5
2010年
我国早古生代煤主要蕴藏在煤炭资源贫乏的南方各省,因坚硬似岩石又称之为石煤,储量极为丰富,仅浙江至广西就分布有长约1 600 km的石煤矿,石煤中含有或富集了多种金属元素,目前已发现的伴生元素达60多种,如钒、钼、磷、钡、镍、铀、金、银等,局部可形成工业矿床而作为某种矿物资源单独开采,是我国有待系统开发的潜在的多矿产资源。研究表明:石煤形成于以菌藻类为主的生物堆积和浅表海或古陆边缘的海相还原环境,含有大量的菌藻类(如蓝绿藻和褐藻)、古孢子、海绵骨针及一些分类尚不明确的原始动、植物等生物化石,具有低碳、高灰、高硫的特点,海相沉积环境和藻类对硫的机械富集与捕集是造成含石煤岩系中硫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石煤中富集的金属元素绝大多数是亲硫元素,早期聚煤作用过程是石煤中伴生元素富集的重要阶段,多金属硫化物是石煤中金属元素最重要的赋存形式,主要有硫磺、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硫镍矿、辉镍矿、辉砷镍矿、针镍矿、含镍黄铁矿和硫钼矿等,大量实验及同位素研究资料揭示了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是导致大规模金属硫化物矿化最可能的生物营力,也是石煤和金属硫化物矿床主要的成煤和成矿机制,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直接影响了金属元素的富集与赋存状态,但早期聚煤过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和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关系等基础地质地球化学问题仍未得到完善解决。因此,深入研究早古生代聚煤过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不仅可以揭示我国南方含石煤岩系与多金属硫化物的共生机理和成矿效应,为我国含煤岩系中硫的形成机理及金属微量元素的富集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提炼石煤中的稀有金属提供理论支持,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急需的稀散、贵重金属材料。
姚素平丁海胡凯焦堃
关键词:早古生代石煤金属硫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成矿作用
湘西三岔地区牛蹄塘组黑色岩系有机岩石学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广泛发育了1套黑色岩系,被认为是中国南方4套海相烃源岩之一。但由于该套烃源岩时代老、有机质成熟度高,故对其有机岩石学特征探讨还没有定论。通过光片、薄片的对比观察,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详细研究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并尝试性地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湘西三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有机质可划分为有形态组分、无形态组分。其中有形态组分又可分为植物藻类组(层状藻类体、结构藻类体Ⅰ、结构藻类体Ⅱ)、动物有机组、细菌型的菌类体及混合型海相镜质体;无形态组分主要为微粒体和沥青质体。从观察到的有机质组分反映了该套黑色岩系的生源母质具有多重属性,但从统计的各组分含量上来讲主要为浮游菌藻类、底栖宏观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海绵等,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系统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有机质差异主要是由母质类型的差异所造成,宏观底栖藻类和大型低等水生植物(如浅海底栖叶状体植物)的发育是形成Ⅱ型有机质的主要因素。对牛蹄塘组有机岩石学特征的分析为该套黑色岩系的油气生成潜力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李苗春丁海焦堃姚素平
关键词:牛蹄塘组有机岩石学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