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LZUJBWZY054)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刘顺安家琪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诗史
  • 2篇诗学
  • 2篇诗学思想
  • 2篇文本
  • 2篇文本细读
  • 2篇五经
  • 2篇细读
  • 2篇论略
  • 2篇南朝
  • 2篇接受史
  • 2篇《五经正义》
  • 1篇地理坐标
  • 1篇对立
  • 1篇心灵
  • 1篇心灵空间
  • 1篇雅正
  • 1篇贞观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戏曲
  • 1篇诗集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0篇刘顺
  • 2篇安家琪

传媒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船山学刊
  • 1篇殷都学刊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五经正义》诗学思想简论
《五经正义》的修订是唐代早期儒学复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北宋以降,以唐前期儒学,多习章句、于义理少有发明的解经传统,多少遮蔽了其作为中古期官方儒学集大成之作的重要意义。以文论言,虽有钱钟书氏以"中国美学史当留片席于颖达...
刘顺
文献传递
钱钟书论韩愈被引量:2
2012年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刘顺
关键词:文本细读诗史互证接受史
宋儒“身体诗学”刍论
2011年
宋儒的身体诗学奠基于身体观之上,在"身体意象"的营造与书写中,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生命境界。儒学由礼乐向心性之学的内转、宋人生活的雅化与人文化为宋儒"身体诗学"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土壤,而儒学传统中的三相一体的身体观、作为"窍"的身体观、社会化的身体观则为宋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基,身体成为宋儒营造个人生活世界与心灵空间的重要文化符号。
刘顺
关键词:文化符号心灵空间
《五经正义》诗学思想简论被引量:1
2011年
汉儒说诗,以"诗言志"为论家之纲领,虽魏晋之时,另生"缘情"之说,然"以志节情"为谈艺之准绳,持而难改,贞观史家之诗论,亦大体准此,而孔颖达论诗能出新意。"诗缘情"、以"象"为体、兴必取"象"、三体三用与三用重"赋"等论诗之说,于有唐文学影响甚巨。
刘顺
关键词:六义
南北朝至隋的经学交流与融合
2011年
儒学自孔子之后,即有门户之别,但经学的大分立却是因南北朝之际的政治文化对立而成。南北经学学风有异,流行义疏不同,然后由于士人学有兼通,且南北士人因往来之际,交流论辩,经学在辩难中求同存异。至隋代统一,以占据上风的南学为基础的经学统一已成历史必然。
刘顺
关键词:对立
贞观文坛及其创作论略
2011年
贞观时期的"文德"政治纲领和地域文化整合以及士庶力量消长的历史趋势成为影响此时文坛人员构成及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贞观文坛在回眸过往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追求雅正、中和之美。贞观文坛的创作在太宗等人的倡导之下形成了以箴规与颂美为主流的文坛风格。
刘顺
关键词:贞观雅正
中国古典戏曲中“后花园”意象探微——以《牡丹亭》、《西厢记》、《墙头马上》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后花园"作为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其义涵已非纯粹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所能涵盖。作为传统秩序的逸出,"后花园"是多重双向对生因素交织而成的"临界空间",是闺阁女性超越现实秩序加诸其身之种种限制的凭依。但性别差异下的男性写作却更多消解了"后花园"之于闺阁女性的自由想象,而演化为一种"猎奇"心理的满足、"常态"生活的补偿与对作为潜在威胁的女性力量的规驯。
安家琪刘顺
关键词:后花园临界性猎奇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略析被引量:1
2012年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的不同,与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定历史语境有着重要关联。在显层的"兴"论阐述中,暗含《诗》学阐释方式的变化与情、志(性)关系的不同思考,以及此思考所得以可能的儒学核心问题的变化。大体言之,郑《笺》"以志统情",强调"兴者,喻"的结构模式与"求诗意于言辞之外"的经典阐释方式;孔《疏》以"情志一也",强调"兴必取象";朱《传》以情为用、性为体,由情明性,强调读诗者的深入涵咏。
刘顺
钱锺书论韩愈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
刘顺
关键词:文本细读诗史接受史
文献传递
《全唐诗》中的南朝记忆
2013年
"记忆"是立足当下而对过在的反思与重构。个时代对历史记忆的生产、传播与重新唤起成为"在之中"的个体诠释"历史"、传承"记忆"、确立自我认同与应对当下危机的重要途径。《全唐诗》中南朝记忆的书写,包含唐人对南朝人物从文采炳焕到风流韵致的述说、对亲历或是想象中"亲在"之南朝地理坐标的追忆与对南朝历史事件道德主义式的评判或基于"历史循环论"而对"在历史中"之个体命运、感受的把捉,对南朝记忆记的书写记录着诗人在危机之下重新确立自我认同、并从传统中寻求资源以应对当下的期许与努力。
安家琪刘顺
关键词:南朝历史记忆历史人物地理坐标历史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