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31) 作品数:19 被引量:83 H指数:5 相关作者: 朱永恒 陆林 李克中 张小会 张衡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 滁州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历史地理 生物学 更多>>
庐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动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21年 沿庐山垂直自然带谱对常绿阔叶林(低海拔,L)、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海拔,M)和落叶阔叶林(高海拔,H)地面腐殖质及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使用调查数据探究了该垂直自然带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动物分布特征。调查分析的腐殖质指标有剖面各发生层厚度、O-A过渡层厚度以及A层土壤团粒大小和有机质、总碳量、全磷、全氮、全碳含量和pH值等,土壤动物指标有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L、M、H自然带地面腐殖质分别以细腐殖质(Mull)、半腐殖质(Moder)和粗腐殖质(Mor)为主;调查共获得隶属于3门8纲24目的大中型土壤动物2636头,其平均密度为2245.23 ind m^(−2),优势类群前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弹尾目动物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38.87%、25.36%和13.37%。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类群数与O层厚度关系密切,而多样性指数既与A层土壤pH值、也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及O-A过渡层厚度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分布总体特点是优势类群在不同腐殖质组型土层广泛分布,而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则分别与腐殖质组型中的OH层厚度、OL层厚度关系密切。 王海燕 朱永恒 毛文权 白钰鹏关键词:群落结构 土壤动物 不同植物群丛下铜尾矿复垦地土壤线虫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15年 对铜陵市凤凰山铜尾矿复垦地禾本科(矛叶荩草AL、白茅IC)和豆科(野豌豆GS)等3类典型植物群丛及外围对照禾本科(毛马唐)植物群丛下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分离得到1277条土壤线虫,隶属于51属,平均密度590条·100 g-1干土.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土壤食物网结构指数等分析铜尾矿复垦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铜尾矿复垦地3类植物群丛下土壤线虫群落的类群总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明显小于毛马唐对照组.对比铜尾矿复垦地和邻近自然栖息地不同植物群丛下的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发现野豌豆群丛下土壤食物网结构较成熟,土壤有机质分解以细菌分解通道为主;生态系统较不稳定,低度干扰;表明该豆科植物群丛下的土壤食物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铜尾矿复垦地的生态稳定性.白茅与矛叶荩草群丛下土壤食物网处于结构化状态,土壤有机质分解以真菌分解通道为主;生态系统较稳定,无干扰;表明禾本科植物群丛下的土壤食物网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朱永恒 李克中 张衡 韩斐 周举花 高婷婷关键词:植被类型 营养类群 生态恢复 庐山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腐殖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22年 以庐山低、中、高海拔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腐殖质特性,为庐山土壤动物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9月下旬,沿庐山低、中、高海拔设置3个样地,对土壤动物和腐殖质组分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1 210头,属于2门5纲20目12科。土壤动物个体数与DG指数随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类群数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各样地腐殖质组分差异显著(P<0.05),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胡敏素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富里酸则呈上升趋势,PQ比值和HA/FA与腐殖质的变化趋势一致。 王海燕 朱永恒关键词:土壤动物 土壤腐殖质 海拔 多样性 铜陵市横冲流域杉木林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 2018年 运用生态学和土壤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横冲流域为研究区,对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杉木林下土壤动物进行区系调查,研究杉木林生态系统下土壤动物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横冲水库汇水流域杉木林下设置薄层细粒黄红壤(TF)、薄层扁石黄红壤(TS)及中层石灰土(ML)3种土壤类型样地,每一样地分别选取12个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1 029个(隶属4门11纲)。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各样地的排序为TF>ML>TS,优势度指数为TS>ML>TF,密度-类群指数为ML>TF>TS,且样地间各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中有效磷含量、pH值对于研究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容重对于该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纲、软甲纲、倍足纲和寡毛纲的多度影响很大,土壤动物能够敏感地响应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土壤质量,并能够为杉木林改良提供动物学基础。 宛丽娟 朱永恒 谢鑫关键词:杉木林 土壤动物 土壤理化性质 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1年 土壤动物的侵入与定居是矿区废弃地群落结构形成的重要途径。随着矿区废弃地废弃时间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变,这对于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生态环境、土壤动物迁居与群落演替、土壤动物活动对土壤过程的影响、土壤动物对矿区废弃地环境的响应及其指示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矿区废弃地土壤动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朱永恒 赵春雨 张平究 陆林关键词:土壤动物 演替 迁居 矿区废弃地 复垦铜尾矿地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养分特征——以铜陵市林冲尾矿地为例 被引量:4 2014年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mine-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g/kg)、全磷(0.276~0.438g/kg)、全钾(16.0~20.7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g/kg;全磷以矛叶荩草覆盖下含量最大达到0.438g/kg;野豌豆次之,芒草最小;全氮与全磷在不同植被覆盖下呈现的规律一致。(2)野豌豆覆盖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大体呈中度及以上正相关,差异不显著,芒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全磷与有机质以及全磷和全氮均呈显著不相关;矛叶荩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全磷与有机质、全氮以及全钾与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3)3类植被下全磷和全钾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在对pH值和重金属Cu的降解能力上呈现野豌豆>矛叶荩草>芒。 李克中 朱永恒关键词:铜尾矿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复垦 铜陵狮子山尾矿库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2011年 2007-2008年,在铜陵狮子山尾矿库中心和边缘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捕得土壤动物564只,隶属4门5纲11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类和蜱螨类。两大类样地土壤动物种类组成较为相似,在垂直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得出结果,离尾矿库中心较远的样地各项指数均优于尾矿库的中心点样地;从季节动态来看,Margalef指数春季最高,夏秋缓慢降低,冬季最低。Shannon指数从春季开始缓慢增高,到秋季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总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张小会 朱永恒 何志农关键词:尾矿库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铜陵铜官山尾矿库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2012年 2007-2008年,对铜陵铜官山尾矿库土壤动物分季节进行了4次定点采样调查,共捕得土壤动物283只,隶属4门5纲12目.对荒地和荒草两种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优势类群为双翅类幼虫和蜱螨类,在水平分布上,荒草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优于荒地生境,在垂直剖面上,土壤动物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从季节动态来看,Margalef指数春季最高,夏秋缓慢降低,冬季最低.Shannon指数从春季开始缓慢增高,到秋季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总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 张小会 朱永恒 何志农关键词:尾矿库 土壤动物 多样性 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3 2013年 土壤动物的恢复、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对于铜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在铜陵市铜尾矿区设置4个样地23采样点,共捕获土壤动物4622只个体,隶属5门10纲18目29类。结果表明,铜尾矿自然废弃地与其对照组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明显,自然废弃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D.G指数均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复垦废弃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D.G指数小于其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H'大于其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其他土壤动物群落指标与其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相似系数q表明,外围林地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最大,其次是复垦废弃地与外围林地间,自然废弃地与其它3个样地间相似性最小。从垂直分层来看,复垦废弃地土壤动物表聚性强于自然废弃地,尾矿废弃地表聚性强于外围林地。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铜尾矿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指标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总钾含量,重金属全镉含量也不容忽视,植被因素和土壤全铜含量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土壤含水量、土壤基质的优劣、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的含量等因素限制了铜尾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而这些因素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尾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和作物种植。所以,尾矿废弃地的复垦与利用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恢复与重建。 朱永恒 沈非 余健 张小会 陆林关键词:土壤动物 多样性 铜尾矿 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被引量:3 2018年 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沿江城市代表,研究芜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芜湖市1995、2005和2015年的TM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破碎化过程,采用转移矩阵和不稳定斑块图谱分析景观类型变化和稳定性,并分析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芜湖市景观格局类型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景观指数表明20年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各类土地景观相互转化明显,且随时间变化转化关系愈发复杂,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逐渐取代耕地的主导地位,耕地和林地同为最主要的转入者和转出者;草地和未利用地的转移概率最高,最易转化;水域和建设用地较为稳定。20年时间跨度里芜湖市景观格局破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不稳定性增强。而这些变化都在降水与气温变化、人口与社会经济增长以及政府决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形成。 朱凯群 朱永恒 汪梦甜关键词:土地利用 景观指数 破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