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5BA529A01)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冯晓东姚君明雷仲仁王建强曹雯梅更多>>
相关机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东亚飞蝗
  • 5篇飞蝗
  • 2篇蝗虫
  • 2篇蝗区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越冬
  • 1篇植保
  • 1篇植保工作
  • 1篇植保工作者
  • 1篇若虫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灾害
  • 1篇通径
  • 1篇通径分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农业生物灾害

机构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天津农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河南省农业职...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冯晓东
  • 2篇曹雯梅
  • 2篇雷仲仁
  • 2篇王建强
  • 2篇姚君明
  • 2篇胡奇
  • 1篇顾晓军
  • 1篇程亚樵
  • 1篇张龙
  • 1篇岳梅
  • 1篇朱彬洲
  • 1篇王海鸿
  • 1篇问锦曾
  • 1篇孙海涛
  • 1篇王海静
  • 1篇高倩
  • 1篇姜媛
  • 1篇程鹏
  • 1篇周淑辉

传媒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天津农学院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学院学...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武夷科学

年份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温度对绿僵菌菌株LA06、LD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研究了温度对绿僵菌菌株LA06、LD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菌株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均在25-30℃;适温下LA06在第3d开始产孢,产孢量达6×107个/cm2,LD04则第7d才开始产孢,产孢量仅1×107个/cm2;两菌株均以30℃下孢子萌发最快,GT50分别为7.55 h和9.88 h;45℃下处理8 h后LA06孢子萌发率为45.35%,LD04则为0。LA06菌株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姚君明顾晓军问锦曾王海鸿雷仲仁
关键词:绿僵菌温度生物学特性
几种草坪蝗虫若虫的识别被引量:1
2008年
在2007和2008每年7—8月对天津草坪蝗虫种类进行调查,并经若虫饲养与种类鉴定、特征比较得知:花胫绿纹蝗若虫头顶前端锐角形,有梯形的头侧窝、无前胸腹板突等构造可以区别于头顶前端平截,无头侧窝、有前胸腹板突的长翅素木蝗及头顶前端园钝,无头侧窝、有前胸腹板突、后足腿节内、外下膝侧片有锐刺状突起的中华稻蝗若虫。东亚飞蝗若虫无前胸腹板突、头顶前端园钝,复眼下方有一深色斑可区别其它几种若虫。
胡奇程鹏姜媛
关键词:草坪蝗虫若虫龄期
土壤含水量对飞蝗越冬卵孵化影响初探被引量:2
2008年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胡奇王琪王海静孙海涛
关键词:东亚飞蝗孵化含水量
河南省河泛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与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河南省5个重点河泛蝗区1988~2007年东亚飞蝗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分别对飞蝗出土始期、出土盛期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组建了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检,符合率均为100%,预报值相对准确率平均达83.9%以上。
吕国强曹雯梅王建强冯晓东
关键词:东亚飞蝗通径分析
河泛蝗区东亚飞蝗发生量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为使河南省河泛蝗区飞蝗防治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运用统计学理论,采用5个重点河泛蝗区县1988-2007年共20年的蝗情调查数据,组建了以预测预报为主要功能的蝗虫基数与下代蝗虫发生量的预测模型。各模型的拟合优度高。同时对回归预测模型进行了历史回查和试报,历史回查效果表明,无论夏蝗或秋蝗,均以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相对准确率最高,均高于90%,达标面积的次之,为60%-85%,平均密度的较低,为35.8%-55%;试报结果与历史回查结论一致。
吕国强曹雯梅王建强程亚樵冯晓东
关键词:发生量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及其体温调节行为被引量:11
2009年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耐高温能力和体温调节行为,采用高温饲养、提供辐射热源和风力等方法,对东亚飞蝗各发育期的高温耐受能力、体温(body temperature,Tb)与环境温度(air temperature,Ta)和辐射温度(radi anttemperature,Tr)的关系、飞蝗对辐射热的选择行为、体温升高速率以及辐射角度和风力对体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44℃下饲养,LT90最长为326.4h;50℃下,LT90可达20.6h。无辐射热条件下,Tb随Ta的上升而升高,当Ta升至32℃,蝗虫出现体温调节行为;Ta以0.5℃/min速率上升时,出现体温波动的个体数占试虫总数的53.7%,Tb平均波动温差为1.15℃,平均波动时间为5.2min,Tb平均波动起始温度为47.2℃,成虫致死时间略长于若虫。有辐射热条件下,随笼顶辐射温度的逐渐升高,飞蝗趋向选择温度相对较低的笼底,试虫体温调节较无辐射热条件下强;辐射角度和风力均对飞蝗的体温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东亚飞蝗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强,并且具有明显的体温调节行为,可调节体温达到最佳生理状态。
岳梅雷仲仁朱彬洲姚君明
关键词: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辐射热风速
“3S”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概况被引量:2
2009年
蝗虫是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在世界不同地区对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多年来,昆虫专家和植保工作者在其监测和控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澳大利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简称“3S”)技术在蝗虫监控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对精准有效控制蝗虫危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也是蝗虫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学习、运用前沿科技,对促进中国害虫监控技术水平提高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冯晓东
关键词:蝗虫农业生物灾害地理信息系统植保工作者
群居型东亚飞蝗后足外侧感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群居型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后足股节和胫节外侧的感器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股节和胫节外侧均有三种类型感器:刺形感器、长形机械感器和短形机械感器。雌雄虫股节外侧单位面积上感器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雄虫除5龄胫节外侧单位面积上刺形感器的数量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差异。而股节和胫节感受器的数量在单位面积上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还发现,股节和胫节外侧感器中,短形感器及5龄雄虫刺形感器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感受器无显著差异。并且,东亚飞蝗后足股节和胫节外侧刺形感受器及2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的排列很有规律,雌雄虫各感受器的数量分布也很一致。
高倩周淑辉张龙
关键词:东亚飞蝗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