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61303)
- 作品数:103 被引量:526H指数:12
- 相关作者:蒋明虎赵立新邢雷张勇徐保蕊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沈阳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旋流器磨损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介绍了旋流器磨损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数值模拟、现场及实验室试验对水力旋流器壁面磨损位置、影响磨损的关键部位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以及为提高旋流器使用寿命对内衬材料和自身结构进行的改进,并对减缓旋流器壁面磨损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研究表明:旋流器不同位置的磨损率不同,可根据该情况设置耐磨层,在旋流器易磨损部位采用耐冲击磨损较佳的内衬材料,通过材料的差异化提高旋流器耐磨性能或者在旋流器靠近壁面位置引入其它结构而改变该区域流体流动情况,减缓旋流器壁面磨损。随着人们对旋流器壁面磨损的不断开发,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减缓旋流器壁面磨损,提高其耐磨性能,对工程应用具有实用意义。
- 蒋明虎卢梦媚徐保蕊王皓赵立新
- 关键词:旋流器磨损
- 气液分离方法及试验台的搭建被引量:7
- 2017年
- 介绍了几种气液分离方法,比较了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了解决气液分离试验台通用性差及气液两相流混合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气液分离技术搭建了分离试验台,详细阐述了试验台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并对试验台的关键部件——混合雾化器的结构和有关参数作了介绍。本试验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和多数气液分离装置进行配接试验。
- 刘彩玉耿海洋张勇
- 关键词:气液分离试验台
- 气泡直径对旋流器气液分离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研究气液旋流器内气泡直径对分离和流场的影响,以内锥式气液旋流器为原型,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内锥结构的旋流器,建立了网格模型并做了网格无关性验证,网格质量检查结果良好。针对气液混合介质中的气泡单一直径和3种不同直径的组合,应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4种结构旋流器的切向速度和分离效果。研究表明:分离单一直径气泡时,随着直径的增大,溢流口气相体积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分离多种直径气泡混合介质时,随着直径的增大,溢流口气相体积逐渐减少;改变内锥形状可以改善分离效果,分离某一直径气泡的相对最优结构用于分离另1种直径气泡未必是相对最优结构;分离不同直径气泡的相对最优结构可能并不相同。
- 赵文君赵立新刘清阳王圆徐保蕊蒋明虎
- 关键词:旋流器直径切向速度
- 不同结构分隔器对管内油水分隔性能的对比分析
- 2020年
- 为了对螺旋流道式、导流叶片式及倾斜平板式旋流分隔器的性能进行对比,以这3种旋流分隔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结构旋流分隔器结构及流体域模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3种旋流分隔器后流场内的压力场、油相体积分数场及速度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结构旋流分隔器出口与入口压力降均与流量呈正相关变化规律;随着入口流量增加,3种旋流分隔器在SA截面内油相体积分数均呈上升趋势,入口流量在3.53〜7.07 m^3/h范围内时,导流叶片旋流分隔器在SA截面内油相体积分数高于其他结构,当流量大于7.07m^3/h时,螺旋流道式旋流分隔器在Sa截面内油相体积分数最高;螺旋流道式旋流分隔器的分隔效率明显高于导流叶片式和倾斜平板式分隔器。所得结果可为旋流分隔器的结构优选及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 蒋明虎谯意邢雷邢雷
- 关键词:CFD压力降性能对比
- 基于正交法的一体化二次分离旋流器结构参数优选被引量:7
- 2016年
- 主要研究了一体化二次分离旋流器结构的初步设计,利用正交试验法,检验一级溢流口直径、二级溢流口直径、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分离效率为正交试验中的指标,针对试验结果分别利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验证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对因素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发现在研究范围内3种因素均对旋流器整体的分离效果无明显影响。
- 赵宇赵立新徐保蕊赵文君马波蒋明虎
- 关键词:正交法一体化旋流器
- 轴流式脱气除砂三相旋流分离器操作参数优选被引量:6
- 2015年
- 针对一种新型轴流式脱气除砂三相旋流分离器,利用数值模拟分析软件Fluent,对旋流器进行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旋流器内部速度分布规律、压力降特性和气相、固相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对分离器进行变处理量和分流比(溢流、侧向)操作参数的对比分析,优选得出分离器最佳分离性能下的处理量、溢流分流比和侧向分流比分别为6.4m3/h、40%和4%。
- 蒋明虎李永山徐保蕊赵立新
- 关键词:分离器轴流式处理量分流比
- 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了克服传统井下通讯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开发了振动波井下通讯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层注水。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油套管振动波传输呈通阻带交替分布,据此制定了多基频传输策略,采用开关键控调制和曼彻斯特编码方式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将控制信息加载到振动波。研发了振动信号发生系统,实现电能到振动波能量的可控转换。研发了振动波接收解码系统,以微振加速度传感器作为信号拾取元件。设计了振动波井下远程传输测试系统,并进行了井下通讯现场试验,验证了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的可行性以及通讯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套管振动波信号的衰减特性。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分层注水,在井筒控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郑立臣俞佳庆杨清海高扬孙福超
- 关键词:曼彻斯特编码磁致伸缩材料
- 潜油螺杆泵直驱细长永磁电机转轴扭曲对电磁转矩影响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针对潜油电机在负载运行时,其细长的电机转轴发生许用扭转变形导致输出转矩下降、电流上升等问题,推导许用扭转角与电磁转矩削弱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建立细长转轴扭转角与电磁转矩下降的定量关系曲线,为潜油螺杆泵机组故障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研制单元组合式永磁直驱潜油电机,对其细长转轴进行3D有限元扭转变形应力分析。基于转轴扭转变形结果建立电机2D和3D斜极等效有限元模型,进行机械应力场和电磁场耦合计算,得出电机电磁转矩的下降情况。研制样机进行单元电机组合运行试验,验证了转矩削弱系数表达式的正确性。
- 张炳义刘忠奇冯桂宏
- 入口形式对旋流器内油滴聚结特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以等截面双切向入口旋流器以及轴向进液螺旋导流入口旋流器为研究对象,采用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与群体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model, PBM)耦合方法,对两种旋流器结构开展数值模拟及分离性能实验,分析两种入口结构对旋流器内油滴聚结特性及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量在2~6 m3?h-1、溢流分流比在10%~30%时,切向入口旋流器分离效率略高于轴向入口旋流器,两种结构最高效率均在99%以上;切向入口旋流器在入口通道内几乎不发生聚结现象,而轴向入口旋流器螺旋入口流道内聚结现象明显且沿流道方向逐渐增强;入口油滴粒径在20~50μm时,切向入口旋流器溢流口油滴粒径分布在91~98μm,底流口油滴粒径分布在87.5~91μm,两出口处油滴粒度分布均大于轴向入口旋流器,对油滴呈现出了较好的聚结效果。
- 邢雷蒋明虎蒋明虎刘伟
- 关键词:水力旋流器
- 结构形式对聚结器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Fluent,采用群体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以常规双锥型液-液旋流分离器结构为基础,研究聚结器Ⅰ~Ⅵ(不同结构形式)对聚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截面上油相体积分布、油相粒径分布及油相迹线分布等,对不同粒径聚结性能的影响,获取了不同结构形式聚结器出口粒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相在聚结器Ⅴ经聚结后出口粒径最大可以达到290μm,且含有粒径270、290μm的油相数量最多。同时在截面3,聚结器Ⅴ粒径最大,且整体看聚结器Ⅴ粒径大多集中在200μm,表明聚结器Ⅴ聚结效果最好。
- 张津铭赵立新包娜邢雷邢雷
- 关键词:旋流分离器聚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