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124)

作品数:15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孙辉秦纪洪王琴易之煦武艳镯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5篇亚高山
  • 5篇有机碳
  • 4篇森林土
  • 4篇森林土壤
  • 4篇高山土壤
  • 3篇冻融
  • 3篇冻融循环
  • 3篇土壤活性
  • 3篇土壤活性有机...
  • 3篇温室气体
  • 3篇活性有机碳
  • 3篇海拔
  • 2篇地表覆盖
  • 2篇冻融交替
  • 2篇亚高山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能值
  • 2篇能值分析

机构

  • 16篇四川大学
  • 8篇成都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四川省环境保...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15篇孙辉
  • 8篇秦纪洪
  • 4篇王琴
  • 3篇易之煦
  • 3篇李沙
  • 3篇武艳镯
  • 2篇杨红露
  • 2篇姜发艳
  • 2篇姚建
  • 2篇黄雪菊
  • 2篇马丽红
  • 2篇赵利坤
  • 2篇曾旭
  • 1篇田茂洁
  • 1篇张宁
  • 1篇范曾丽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四川环境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Soil E...
  • 1篇中国土壤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35
2013年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是主要土壤温度,海拔梯度上高寒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的分布格局,可体现海拔梯度上温度因子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沿海拔3200 m(亚高山针叶林)、3340 m(亚高山针叶林)、3540 m(亚高山针叶林)、3670 m(亚高山针叶林)、3740 m(亚高山针叶林)、3850 m(高山林线)、3940 m(高山树线)、4120 m(高山草地)的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拔范围内,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比例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海拔最高的4120m含量和占有机碳总量比例分别达到50.81 g/kg和56.52%。在该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颗粒态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越高,显示高海拔土壤有机碳更多以土壤颗粒态碳形式贮存。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轻组分有机碳与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受海拔因素影响不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因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可作为高海拔地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动态的特征指标,表征高海拔地带土壤有机碳动态与贮量受温度影响的指标。
秦纪洪王琴孙辉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海拔梯度
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能值评估被引量:2
2012年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从能值来源、能值经济、资源投入产出、环境压力、综合指数5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0年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能值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系统能值产出率持续降低,环境负载率由8.94上升到18.76,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从1.33下降到0.33,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阻碍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提高资源能值利用效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从而不断提升城市循环经济水平。
曾旭姚建
关键词:能值分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冻融交替对土壤CO_2及N_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10年
在秋冬交替和冬春交替时期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生态系统表层土壤常有冻融交替频繁发生。由于冻融交替作用通过改变土壤水热性质而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产生效应。冻结通常导致土壤团聚体破裂、微生物细胞及细根死亡,释放出活性较高的有机物,增强随后融解的土壤的反硝化和呼吸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生物、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地化循环。已有对苔原、泰加林等北极和亚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次数、冻融极端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结构变化等对CO2和N2O的释放通量影响较为显著,一般在冻融的最初几个循环温室气体排放会增加,随后会降至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目前,冻融循环变化背景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主要是针对北方高纬度地区,而且对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机理研究也不够。我国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带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轻微增温会导致季节性冻土表层冻融交替次数增加,甚至冻土季节消失,加强全球增温背景下我国高山亚高山季节性冻土生态系统效应和过程研究,特别是土壤暖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通量和变化机理的研究,对揭示全球变化的区域效应以及高海拔生态系统的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杨红露秦纪洪孙辉
关键词:冻融循环温室气体亚高山土壤
冻融交替对土壤CO2及N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
在冬春交替时期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生态系统的土壤常有冻融循环现象。冻融循环会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含水量、土壤温度等产生影响,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及结构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参与的碳氮元素的生物地化循环。目前对冻...
杨红露孙辉张宁姜发艳
关键词:冻融循环温室气体硝酸盐
文献传递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研究土壤有机碳库极其稳定性对高寒生态系统碳的源汇效应,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3400~4100 m)高寒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海拔梯度上高山土壤主要以粗颗粒为主(0.25~2 mm);在>0.02 mm的物理分级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0.02 mm土壤化学分级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为2%左右,低于一般低海拔土壤,且随海拔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但在4100 m海拔处显著降低。(2)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有机碳主要以腐殖质形式存在,随海拔增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川西高山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库以不稳定的颗粒态有机碳(POC)形式存在,在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将加快。
刘杨李菊孙辉陈玉雯李鑫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
地表覆盖状况对低温季节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的效应研究
土壤脲酶活性易受到温度、地表覆盖、土壤水热动态以及有机质状况等影响,是表征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与矿化状况的生物活性的常用指标之一。本研究以低温季节亚高山针叶林均质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不同覆盖处理(即裸露地表、凋落物覆...
马丽红孙辉李沙
关键词:土壤脲酶
文献传递
低温季节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被引量:8
2012年
轻组分有机碳(LFOC)易受短期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被用作土壤有机碳短期环境效应的特征指标。通过西南亚高山均质化土壤在不同覆盖情形(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Control)下低温季节原位培养,对0-10 cm和10-20 cm深度LFOC影响的动态分析,结果发现:西南亚高山土壤LFOC平均占该土层总有机碳比例为15.5%;经过一个低温季节,不同处理下的LFOC比例变幅介于13.6%-21.1%;土壤0-10 cm和10-20 cm的LFOC在低温季节波动剧烈且含量高,甚至高于生长季节初期和末期,显示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在低温季节仍然极活跃;0-10 cm土壤中在低温季节凋落物覆雪处理土壤LFOC最低,而其余3个处理裸土除雪、裸土覆雪、凋落物除雪处理下LFOC含量和波动幅度均高于凋落物覆雪处理,表明土壤表面的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显著影响0-10 cm土壤LFOC动态和含量;10-20cm土层LFOC时间动态也存在处理效应,显示地表覆盖同样影响下层土壤的LFOC过程;效应分析显示凋落物、积雪、采样时间、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LFOC含量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凋落物和积雪同时存在时抑制土壤LFOC形成而有助于维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而凋落物和/或积雪的消失均导致低温季节土壤LFOC升高。因此,在西南亚高山低温季节地表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变化,将会影响亚高山森林土壤碳的库容量和稳定性。
秦纪洪武艳镯孙辉马丽红
关键词:地表覆盖土壤活性有机碳
温室气体自愿性减排市场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前景被引量:2
2011年
自愿性减排(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VER)是指完全出于自愿的、相关法律没有要求或者超过法律要求的温室气体或者大气污染物的减排行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兴形式之一。本文概述了自愿性减排与自愿性碳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s)的特征,从目前国际上自愿碳市场的交易变化、采用标准、登记与交易等方面总结了自愿性碳交易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自愿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秦纪洪易之煦孙辉
关键词:温室气体
不同地表覆盖下低温季节对西南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是我国土壤碳密度最高区域之一,作为敏感的低温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均质化土壤重装土柱在积雪与凋落物覆盖(Control)、积雪覆盖(BNS)、凋落物覆盖(LNS)和裸露土壤(BNS)条件下原位培养,测定各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低温季节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低温季节是亚高山土壤生态过程重要时期;雪被和凋落物覆盖对亚高山森林土壤低温季节的微生物量碳影响显著,在0~10 cm土层control微生物量最高,裸地(BNS)最低,只有凋落物(LNS)或积雪覆盖(BS)处理介于二者之间;control在10~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也维持较高水平。在低温季节不同覆盖处理下时间动态差异显著,对于0~10 cm土壤,BNS和BS呈单峰变化,即微生物量碳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高于前期和末期,LNS在低温季节前期显著低于后期含量,而control则是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低于前期和后期。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土壤表面雪被、凋落物、培养时间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均显著,同时这4个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显示全球暖化或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覆盖和积雪消失,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有助于土壤碳固存。
黄雪菊王琴孙辉李沙
关键词:亚高山土壤森林土壤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age and its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被引量:2
2019年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is characterized a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forest in the high-mountain ecosystem.Due to the freeze-thaw cycles,the soil organism community,such as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expected to change between seasons.However,there are limited microbialcommunity studies focused on the high altitude alpine ecosystem.We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and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We collected all soil samples with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between the treeline and timberline in the high-mountain region.The 16S rRNA gen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bacterial and archaeal)were analyz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the genus lev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 was consistently dominated by eight phyla which consisted of 95% of the total microbial community,including 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Firmicutes,Planctomycetes,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nd Verrucomicrobia.The overall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the community were relatively stable,with an average of 0.5% difference between seasons.The highest seasonal variability occurred at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alpine treeline ecotone,and few or almost no seasonal change was observed at lower elevations,indicating dense forest cover and litter deposition might have created a local microclimate that reduced seasonal variation amo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Our study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that documen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age in the treeline ecoton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i KuiHui SunQian LeiWei GaoLijun BaoYuexi ChenZhongjun Ji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