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207-00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207-004)
- 作品数:73 被引量:476H指数:12
- 相关作者:周岳溪蒋进元宋玉栋赖波李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工程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 电-Fenton法降解废水中苯乙酮被引量:5
- 2011年
- 以活性炭纤维为阴极,Ti/SnO2-Sb2O3为阳极,采用电-Fenton法处理苯乙酮废水,考察了Fe2+浓度、电流密度等对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Fenton法可以破坏苯乙酮分子中的苯环结构,并使废水CODCr明显下降,同不投加Fe2+的传统二维电极处理技术相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电流效率均明显提高。电流密度对电-Fenton法处理苯乙酮废水的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大:电流密度越高,污染物去除效率越高,但电流效率越低。在电流密度为10.0mA/cm2,Fe2+浓度为0.1mmol/L,初始pH为4.0的条件下,处理180min的废水CODCr去除率达58.69%,苯乙酮去除率达90%以上。
- 窦连峰宋玉栋周岳溪秦红科蓝梅许吉现
- 关键词:电-FENTON苯乙酮电解
- 膜吸收法去除丙烯腈废水中的氰化物和氨氮被引量:12
- 2010年
- 采用膜吸收法处理丙烯腈废水,考察了对氰化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将废水调至酸性、适当增大NaOH吸收液浓度和膜接触面积均可提高对氰化物的去除效果,而适当增大废水的流速可提高对氰化物的去除速率。膜吸收法去除废水中氰化物和氨氮的顺序对氰化物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若先去除氰化物再去除氨氮,对氰化物的去除率<70%;反之,对氰化物的去除率可达85.5%以上。膜吸收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高达93.3%。
- 刘海洋何仕均杨春平王建龙张子轩刘铁军
- 关键词:丙烯腈废水膜吸收法氰化物氨氮
- 化学氧化法预处理ABS树脂生产废水被引量:9
- 2012年
- 为分解转化ABS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3种不同的化学氧化法分别对该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的化学氧化法对该废水的COD、TOC、TN和苯系物去除效率及其可生化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芬顿试剂法能分解矿化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COD、TOC、TN和苯系物的去除率分别为70.6%、77.7%、36.0%和100%,ρ(BOD5)/ρ(COD)值由0.32提高到0.56;臭氧氧化法能分解转化有机污染物,废水中苯系物的分解转化率和NH3-N的生成率分别达到100%和58.9%,ρ(BOD5)/ρ(COD)值由0.32提高到0.51;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效果差,且可能产生毒性更强的有机氯代物,导致ρ(BOD5)/ρ(COD)值降低至0.29.
- 赖波周岳溪王志刚
- 关键词:臭氧氧化法
- 混凝沉淀去除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物质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混凝沉淀法去除丙烯酸丁酯废水中的浊度物质,比较6种混凝剂的去除效率,确定聚合氯化铝为适宜混凝剂,并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优化投加量分别为150 mg/L和20 mg/L,优化pH值为4~5,水温20~40℃,快速搅拌速度200~400 r/min,搅拌时间1~3 min,慢速搅拌速度50~80 r/min,搅拌时间5~15 min。在以上条件下,可使出水浊度从3 000 NTU左右降至1 NTU左右,同时也实现了废水中胶体物质的大量去除。
- 谷小凤宋玉栋周岳溪马力强李军王俊
- 关键词:混凝沉淀丙烯酸丁酯废水浊度
-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被引量:26
- 2011年
- 采用铁碳微电解系统对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凝聚干燥工段废水进行预处理,重点研究了不同进水pH值对铁碳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铁碳微电解系统分解转化有毒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物的电化学作用,分别建立了活性炭对照实验和铁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进水pH值条件下,微电解处理后出水的TOC去除率均在40%~60%之间;微电解能够分解转化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BOD5/COD值由0.32提高到0.6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进水pH值为4.0的条件下,微电解处理出水的BOD5/COD值高达0.71,且进水pH值为4.0的条件下微电解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效率最高.因此,铁碳微电解系统的最佳进水pH值为4.0.
- 赖波秦红科周岳溪宋玉栋程家运孙力东
- 关键词:ABS废水铁碳微电解可生化性PH值芳香类化合物
-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ABS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分解转化被引量:8
- 2011年
- 为了分解转化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的聚合物(ABS)树脂生产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污染物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对该废水进行预处理的研究,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分析了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分解转化。结果表明在进水pH值为4.0的条件下,微电解法能够高效地分解转化废水中的苯乙烯、二苯异丙醇、苯乙酮、2-氰基乙醚及双(2-氰基乙基)胺等主要特征污染物,生成不饱和脂肪酸、醇类及酰胺类易生化处理的小分子有机物。经微电解处理后,废水的BOD/COD值由0.32提高至0.71,极大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 赖波秦红科周岳溪庞翠翠许吉现廉雨张胜周继红
- 关键词:ABS废水微电解特征污染物可生化性
- 双极膜电渗析法回收丙烯酸丁酯废水中的有机酸被引量:13
- 2011年
- 采用三隔室型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将丙烯酸丁酯废水中的丙烯酸钠和对甲基苯磺酸钠转化为丙烯酸和对甲基苯磺酸并回收有机酸溶液,研究了料室与酸室初始溶液体积比对转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料室与酸室初始溶液体积比为5时,回收的有机酸溶液中丙烯酸和对甲基苯磺酸的质量浓度分别达161.5g/L和25.0g/L;整个电渗析过程的平均电流密度为18.7mA/cm2,电流效率达77.7%;丙烯酸钠和对甲基苯磺酸钠转化率分别为98.5%和99.3%;生产单位有机酸的能耗为0.172kW.h/mol。
- 李鑫宋玉栋周岳溪李福勤康莹莹许吉现
- 关键词:双极膜电渗析丙烯酸对甲基苯磺酸丙烯酸丁酯废水
-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苯酚丙酮生产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被引量:9
- 2012年
- 建立了用二氯甲烷液液萃取对苯酚丙酮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毒有机物异丁酸、异丙苯、α-甲基苯乙烯、2-苯基丙醛、苯乙酮、2-苯基-2-丙醇、α-甲基苯甲醇、苯酚和苯甲酸等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DB-17MS型色谱柱,程序升温,进样量为1μL,质量选择检测器(MSD)。实验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对苯酚丙酮生产废水中各半挥发性组分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而对9种组分的最低检出限均低于0.04mg/L,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2.14%~5.15%,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稳定。苯酚丙酮生产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2-苯基-2-丙醇,其次为苯酚、异丁酸和异丙苯。
- 席宏波周岳溪宋玉栋
- 关键词:半挥发性有机物
- 多级微氧生物流化床预处理高浓度丙烯酸废水被引量:7
- 2012年
- 采用多级微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预处理高浓度丙烯酸废水,考察了进水负荷的影响,并对丙烯酸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水温25℃,进水丙烯酸为3 000~9 000 mg.L-1,丙烯酸容积负荷为6.0~18.0kg.(m3.d)-1的条件下,对丙烯酸去除率在95%以上,COD去除率为15%~30%,出水中丙烯酸浓度<150 mg.L-1.丙烯酸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为乙酸和丙酸,平均每1.00 mol的丙烯酸可转化成0.22 mol乙酸和0.36 mol丙酸.多级微氧生物流化床可实现丙烯酸废水的高负荷预处理.
- 李莎郑盛之宋玉栋周岳溪朱长军刘淑玲潘玲蒲文晶
- 关键词:丙烯酸废水预处理乙酸丙酸
- 三级生物膜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生化出水的脱氮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针对腈纶废水生化出水用传统脱氮工艺深度脱氮时碳源不足的问题,采用三级生物膜反应器作为深度处理装置,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及进水pH、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氨氮(NH4+-N)浓度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运行条件及最佳条件下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进水pH为7.8~8.0条件下反应器对NH4+-N和TN的去除效果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和53%;且进水NH4+-N浓度对其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反应器在不投加有机碳源情况下,对TN有明显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53%,最高去除率达66%,表明三级生物膜反应器深度处理腈纶废水时脱氮效果明显.
- 徐少阳蒋进元周岳溪崔俊涛段妮妮
- 关键词:脱氮腈纶废水低C/N深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