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800)

作品数:19 被引量:513H指数:12
相关作者:周红章罗天宏于晓东伍玉明杨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物种
  • 9篇物种多样性
  • 4篇地表甲虫
  • 4篇多样性
  • 4篇自然保护
  • 4篇长江
  • 4篇长江流域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卧龙自然保护...
  • 3篇保护区
  • 2篇隐翅虫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松林
  • 2篇鞘翅目
  • 2篇群落
  • 2篇落叶松
  • 2篇落叶松林
  • 2篇甲虫
  • 2篇不同恢复阶段
  • 2篇大尺度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四川卧龙国家...

作者

  • 15篇周红章
  • 12篇于晓东
  • 12篇罗天宏
  • 3篇伍玉明
  • 2篇杨建
  • 1篇王仰麟
  • 1篇谢宗强
  • 1篇彭建
  • 1篇樊大勇
  • 1篇龚志军
  • 1篇吴捷
  • 1篇戴强
  • 1篇谢平
  • 1篇景娟

传媒

  • 4篇昆虫学报
  • 4篇Zoolog...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Insect...

年份

  • 7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istribution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Coleoptera) across a forest-clearcut ecotone in Wolong Natural Reserve, southwestern China被引量:2
2006年
The influence of edge effect on ground-dwelling beetles (Coleoptera) across a forest-clearcut ecotone was studied in Wolong Natural Reserve,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field research, a total of 30 739 beetles were collected with pitfall traps along transects, which extending 100 m from the edge into the forest interior and 100 m into the clearcut. Of the collection, Carabidae comprised 92%, Staphylinidae 3%, Curculionidae 2%, and Tenebrionidae 2%, and these four families can be considered as abundant groups. Family richness, Shannon diversity and equitability display a significant decrease from forest interior, edge to clearcut. Based on the family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ground-dwelling beetles of the forest interior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ose in the clearcut by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ordination, and beetle assemblages in the forest edge were more similar to forest assemblages than to those found in the clearcut by cluster analysis. Seasonal dynamics of family richness showed a monotone peak in the middle season, with a highest value in the forest interior and a lowest value in the clearcut. Family abundance showed two peaks in the middle season, always with more individuals in the clearcut than in the forest interior or in the edg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cover of shrub and litter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family richness, Shannon diversity, equitability and abundan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st edge and clearcut have obviously different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from forest interior at the family level. However, more edges have been formed due to increasing forest fragmentation (clearcutting or logging), so i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large and intact forest to protect the diversity of ground-dwelling beetles in Wolong Natural Reserve.We are indebted to Dr Jari Niemel^i and Dr Tibor Magura for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experiment and provid- ing important references. We are grateful to Mrs Xiao-
XIAO-DONG YUTIAN-HONG LUOJIAN YANGHONG-ZHANG ZHOU
关键词:ECOTONE
种级异物同名处理及属名变动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讨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简称《法规》)关于种级单元异物同名的处理及相关规定。以斧须隐翅虫亚科Oxyporinae的同名问题为例 ,笔者分析了属级单元名称变动对种级单元同名关系的影响。一些古老的属级单元有很长且比较复杂的分类历史 ,深入分析可将各类变化归纳为六类 ,其中三类与原同名有关 ,二类与后同名有关 ,余一类不再影响种级同名关系。文中讨论了第 4版《法规》中与种级同名关系有关的若干重要变动 ,通过分析比较 ,说明《法规》的这类变动如何影响动物分类名称的稳定性与正确性。这些分析 ,可望有助于避免产生新的次同名 ,也有助于正确恰当地解决已有的同名问题。
周红章
边缘效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地群落交错带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06年
本文研究了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在天然落叶阔叶林森林边缘与森林内部和周围草地间多样性差异,在科级水平上探讨边缘效应对地表甲虫群落的影响。调查共设5个重复样带(间距大于500m);每个样带以距离梯度(25m)的方式设置样点,分别由边缘深入到森林内部和草地中央100m,共设45个样点,通过巴氏罐诱法调查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化。本研究采集甲虫标本4736号,隶属于28个科,步甲科、隐翅虫科和叩甲科分别占总数的49.5%、23.5%和13.0%,共同构成本研究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甲虫的个体数量从森林内部、边缘到周围草地依次降低,而科多样性和均匀度则依次增高,都达到了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排序表明,森林内部和周围草地间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而森林边缘的群落组成与两者都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反映了森林边缘的地表甲虫群落已经与森林内部的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分化,除了森林物种成分外,还包含了若干从周围草地环境扩散来的物种成分。从季节动态看,森林边缘和森林内部在丰富度和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曲线方面相似性更高;捕食类和腐食类地表甲虫的季节变化在森林内部和边缘相似性更高,而植食类则在森林边缘和草地的相似性更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枯落物覆盖率是影响地表甲虫科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枯落物厚度和林冠层覆盖率是决定甲虫个体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地表甲虫群落在天然落叶阔叶林边缘已经与森林内部生境发生分化,而且正在加剧的森林片断化进程将会产生更多的森林边缘,因此,保留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免受破坏和干扰是保护地表甲虫多样性的必要措施。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杨建
关键词:地表甲虫多样性卧龙自然保护区
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被引量:75
2005年
作者以长江流域鱼类编目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研究了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长江流域内共记录了鱼类378种(亚种),隶属于14目32科144属。其中淡水鱼338种(亚种),以鲤形目为主,达到269种(亚种),洄游鱼类11种,河口鱼类29种;流域内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162种(亚种)和69种(亚种)。根据鱼类分布特点,按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除了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外,物种数和G-F多样性指数上游高于中下游,但各区域内差异不大,然而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而逐渐降低。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将整个流域分成三部分:(1)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波状平原部分和横断山区,(2)上游其他流域,地理上属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区,(3)中下游流域,地理上属于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
关键词:鱼类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被引量:6
2006年
共记录了长江流域内兽类280种,隶属于11目36科135属,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14种和154种。根据兽类分布特点,依据山系和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除了江源区外,物种丰富度、G-F多样性指数和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区域总体趋势是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形成以四川盆地和沅江为分界线的3个数量级;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长江流域内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整个流域分成4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川西高原、云南高原、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贵州高原、江南丘陵、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淮阳山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于晓东罗天宏伍玉明周红章
关键词:兽类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
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被引量:28
2006年
在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以落叶松种植林邻近的天然落叶阔叶林(100年生,5块样地)为对照,分别选择刚种植(5年生)、幼年期(15年生)和成熟期(45年生)的3种落叶松林各4块样地,每个样地4个重复,研究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通过巴氏罐诱法取样,采集甲虫标本共7444号。步甲科、隐翅虫科和拟步甲科分别占总数的40·2%、38·3%和6·4%,共同构成本研究地区的优势类群。甲虫的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在3种落叶松林内显著高于天然林,且在3种落叶松林中,刚种植的最高,幼年期的最低;个体数量正相反,天然林显著高于落叶松林,而且3种落叶松林内,幼年期最高,刚种植的最低。主坐标分析排序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间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成熟期落叶松林与幼年期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有较高的相似性。甲虫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内相似性很高,与天然阔叶林差异显著,而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以及天然阔叶林间相似性都很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林冠层、草本层及枯落物的高(厚)度和覆盖率是决定科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在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以及天然落叶阔叶林内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熟期的落叶松林已经具有了部分天然阔叶林的甲虫群落特点,但仍无法完全恢复到天然林的群落水平。因此,在鼓励森林恢复的同时,保留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免受破坏和干扰仍然是保护地表甲虫群落的必要措施。
于晓东罗天宏杨建周红章
关键词:地表甲虫多样性卧龙自然保护区
北京东灵山地区金龟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被引量:15
2003年
本文研究了北京西部东灵山地区金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选择 11种不同的生境类型 ,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 ;野外取样重复 3年 (1998~ 2 0 0 0年 ) ,共获得金龟标本 172 1号 ,其中 ,腐食性金龟有6属 2 0种 ,占总数的 89.2 % ,植食性金龟有 2 0属 2 6种 ,占总数的 10 .8%。分别按样地内腐食性和植食性金龟的种类和数量对生境进行主成分分析排序 ,以及按样地内物种种类对生境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可以将东灵山地区的生境类型划分为 3组 :即梨园岭退耕区的灌丛植被、小龙门林区的森林植被和东灵山主峰区的亚高山植被 ,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萌生丛被合并到小龙门林区森林植被类型中 ,反映了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可能是决定该地区金龟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对这 3组生境类型内的金龟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 :腐食性和植食性金龟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 (S)及多样性指数 (H′)的变化趋势相似 ,均以灌丛植被内较高 ,而在亚高山植被内较低。腐食性金龟的均匀度指数 (J)在森林植被内较高 ,在亚高山植被内较低 ;而植食性金龟的均匀度指数在亚高山植被内较高 ,灌丛内较低。比较常见种的生境选择 ,并进行种间的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
关键词:金龟总科鞘翅目金龟群落物种多样性
长江流域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被引量:19
2005年
根据两栖动物分布依赖于水系的特点,依据主要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8个区域,共记录了两栖动物145种,隶属于2目10科30属,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49和69种。除了海拔最高的江源区和金沙江中上游流域外,两栖动物种类以及受威胁物种种类,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特有种比例同样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分析G-F多样性指数发现,G指数的分布与物种数分布规律相似,F指数与G-F指数相似,除了江源区、汉江和赣江较低外,其他区域内比较均匀。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流域内18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整个流域分成6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川西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流域和下游流域,以及赣江流域,基本反映了长江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于晓东罗天宏伍玉明周红章
关键词: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
景观多样性与乡村产业结构被引量:17
2003年
乡村地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景观多样性 ,而乡村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针对景观多样性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研究 ,可以耦合乡村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 ,是对乡村综合研究的有益探讨。在阐述景观多样性、乡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 ,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探讨其对应关系。进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景观多样性保护与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和谐统一 ,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为例讨论并提出景观多样性保护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景娟王仰麟彭建
关键词:景观多样性
长江流域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本文研究了长江流域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格局。长江流域内共记录了爬行动物166种,隶属于3目18科68属,特有种和濒危物种分别有24种和54种。根据陆生爬行动物分布特点,依据山系和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虽然物种数和G-F指数在各区域内变化不大(江源区较低),但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长江流域内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整个流域分成五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和云南高原区,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贵州高原、江南丘陵、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淮阳山地(汉江—大别山),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于晓东罗天宏戴强伍玉明周红章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爬行动物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长江下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