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2005J018)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联德黄建刘波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毒素
  • 1篇毒力
  • 1篇烟粉虱
  • 1篇烟粉虱种群
  • 1篇真菌
  • 1篇杀虫
  • 1篇杀虫毒素
  • 1篇种群
  • 1篇种群趋势指数
  • 1篇温室
  • 1篇轮枝
  • 1篇轮枝菌
  • 1篇菌株
  • 1篇昆虫
  • 1篇昆虫病原
  • 1篇昆虫病原真菌
  • 1篇蜡蚧
  • 1篇蜡蚧轮枝菌
  • 1篇粉虱
  • 1篇干扰作用控制...

机构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黄建
  • 3篇王联德
  • 1篇刘波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东地区农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蜡蚧轮枝菌高产毒素菌株的筛选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比较6株蜡蚧轮枝菌(V3450、Vp28、V l6063、V0175、V342和V341)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和6株菌株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忌避作用和毒杀作用,筛选出高产毒素菌株.结果表明:6株蜡蚧轮枝菌的LC50分别为2.57×105、6.03×105、6.03×105、1.70×106、7.41×106、1.66×107孢子.mL-1,表明菌株V3450、Vp28、V l6063的毒力比另外3株高;6株菌株代谢浓缩液对烟粉虱1龄若虫的忌避率分别为76.40%、78.22%、73.54%、52.7%、40.80%、53.33%,死亡率分别为80.27%、71.90%、66.66%、50.86%、40.57%、46.67%,表明菌株V3450、Vp28、V l6063的产毒能力比另外3株强,由此筛选出V3450、Vp28、V l6063为高产毒素菌株.
王联德黄建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毒素毒力
虫生真菌杀虫毒素的研究与应用
真菌侵染昆虫后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质—毒素,引起昆虫死亡,是其对付昆虫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总结了至今已发现的34种主要昆虫病原真菌的毒素结构、作用方式及应用。
王联德黄建尤民生王宗华刘波
关键词:昆虫病原真菌杀虫毒素
文献传递
蜡蚧轮枝菌毒素对温室中烟粉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被引量:6
2006年
在室内测定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种群干扰作用基础上,通过分别组建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作用下的烟粉虱第5、6代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析法,比较蜡蚧轮枝菌毒素和化学杀虫剂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评价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毒素对烟粉虱室内种群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的忌避作用和对若虫的毒杀作用;温室大棚中施用400mgL的蜡蚧轮枝菌毒素,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64和0.023,连续施用毒素后,第6代种群趋势指数Ⅰ为0.68,烟粉虱种群基本得到控制;温室大棚中施用重量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倍),对烟粉虱第5代和第6代的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44和1.01,化防区第5代的Ⅰ为12.95,第6代的Ⅰ为30.23,分别为对照区的0.44倍和1.01倍,连续使用化学杀虫剂,容易造成烟粉虱再猖獗。重要因子分析揭示毒素比化学杀虫剂更利于温室烟粉虱种群控制。
王联德黄建刘波
关键词: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